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漫话狼文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当大自然中的狼濒临灭绝之时,当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向中国大地袭来的时候,在中国文坛也刮起了一股“狼旋风”:狼图腾、狼传奇、狼意象、狼文化、狼精神……一时间,狼,这个人类熟悉又陌生的身影,随着文坛的这股旋风,扑面而来。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文学是人学,并不是狼的文学,而且在文学世界中,有关狼的描述只占一小部分。但是,为什么“狼文学”会如此让人着迷,让很多作家、艺术家投入其中?这正是本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不仅涉及到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古老的神话传说的传播和变异,而且最生动地显示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交流的情景,表现了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对人类本身的重新认识和探索。不仅是神话传说和现代小说中的狼,而且是我们生活中的甚至是隐藏在我们心理深处的狼——它们是活生生的,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与我们同在和翩翩起舞。

目录

写在前面

你知狼有多少?

你相信吗?狼是引导人类走向文明的向导

穿越时光隧道

如何解读印第安人“狼舞”?

追踪“狼文学”的渊源

继续追踪:从北欧神话中的狼神到埃及神话中的胡狼神

关于狼孩的故事

狼后来为什么成了恶魔的象征?

文化陷阱:中世纪寓言故事中狼的厄运

虚构:对“狼之罪”的指控

惩罚:对狼蓄意的“理性审判”

叙述方式的变异:狐狸为什么老是战胜狼?

小红帽的警示:永远不要脱离文明的轨道

怀念狼:动物寓言的另一面

母狼现身:但丁的《神曲》与西方文艺复兴

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狼性

19世纪:狼是如何进入都市的?

巴尔扎克笔下的狼性:金钱滋养的罪恶

人兽之间:从雨果笔下的沙威谈起

左拉的《人兽》:洞穴记忆中的现代梦魇

杰克·伦敦与狼

旷野的呼唤与野性的艺术升华

作家笔下的“群狼“意象

狼性:现代主义叛逆精神的来源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仇狼”情结

“狼文学”与“龙文化”的碰撞与交接

试读章节

“狼文学”与“龙文化”的碰撞与交接

这显然为华夏文化很早就远离了狼而选择了龙提供了一种文化契机。华夏民族与其周边部族,尤其是西域社会文化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后人对于狼的不欢迎的态度。当然,关于狼在西北游牧民族神话中的特殊地位,更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这种印象。在一些汉族典籍中,就记述了一些异域异族文化中的狼的英雄传奇,例如《隋书·突厥传》中的神狼传说就是一例。这则故事和西方罗马母狼传说、俄罗斯灰狼传说有类似之处。狼是人的救命恩人,并在危难之际解救了人,保卫了人,最后帮助人创建了国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在历史上由狼救人并抚养小孩成人的传说很多,狼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的原因。而在中国有些地方,汉人习惯上把少数民族称为“狼”,恐怕也与这种传说有关。也许开始的时候,并无什么不敬,但是随着汉族传统理念的确立及其作用,“狼”则不能不带上了一些“不文明”的含义。这也说明,一种动物意象的文化变迁,很可能牵动不同文明与文化传统的形成与价值取向。

由此,我们甚至可以推断这是一条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接的路线。“狼文学”从北欧神话出发,在罗马神话中发育成长,在东欧罗马尼亚等地转形为人狼,途径俄罗斯流传到东亚、西亚,演变为中国西域地区的各种狼的神话传说,最后通过丝绸之路与华夏“龙文化”交接。而华夏“龙文化”则从黄河流域发源,同时向东南和西北方向流传和延伸,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因此,华夏民族的“仇狼”有其历史原因,表现了一种文化在特殊境遇中为保存、持续、传递自己的特性而做的不懈努力。从地理方面来讲,保存至今的汉语典籍主要记载的是中原地区文化成果,也就是说,古代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在黄河流域,这里虽不乏荒山深谷,但并不是食肉动物的天国。根据自然生态平衡的原则,任何动物都生活在一种“食物链”之中,所以狼的生存与繁衍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得有好多弱小的动物可供食用。而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并非适宜于狼的生存繁衍,人们自然与狼的关系比较疏离,在心理上影响也比较淡薄。相反,汉族神话传说中有关牛、羊、象和龙(蛇)的意象较多,或许与这种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游牧或打猎生活,进入了农耕时代,主要以种植及养殖业为生。

这样,也就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界动物世界分离了开来,即使黄河流域狼很多,与人们的关系也不会很密切。我们可以如此设想,由于早年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汉族较早进入了农业社会,所以也较早地摆脱了与禽兽为伍的生活,由此有关的记忆和传说留下来的也就不多。与此相对的是,长期以放牧和狩猎为生的一些中国少数民族,自然比以农为本的汉族更接近自然和动物世界。因此也保留了更多更丰富的有关动物世界的神话传说。而狼在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人的欲望与生存状态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推断,狼的神话传说及其流传,与狩猎、游牧、畜牧生活形态紧密相关,而中国与西方社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很早就较为彻底地告别了狩猎畜牧时代,这也为比较早和比较彻底的告别狼的神话传说创造了条件。

其实,中国动物神话传说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多半形态奇异,不是很具体实在。有些是从异国他乡道听途说来的,一是充满着想象的色彩,二是不同动物组合而成的形象较多。这一方面反映了汉民族在历史上与其他民族和国度文化交流的情况,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文明成熟较早,汉民族很早阔别了直接与野生动物打交道的生活,已经逐渐忘却了自己与动物共处的生活情景。就前者而言,汉族本身的繁衍成长就是各种部落文化交融合并的结果,其文明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各种图腾文化的综合融通方面。作为一种民族图腾的象征,龙的形象的演变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我们发现,不论是中国古代龙的意象,还是后来《山海经》中对于奇禽异兽的记载,都已经不再是自然界的原始动物,而是增加了太多的文化想象与加工过程,已经成为某种文化创造与心理幻想,承载着特殊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内涵。在这里,龙的意象突出了各种动物图腾交汇融合的特点。中国的想象似乎复杂得多,据说画家画龙有一个口诀,“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踪六画鳞,七画蛇身八火眼,九画鸡脚更周全”,可见龙是一个多种动物的集合体。由此我联想到了印第安人的图腾柱,往往集合着多种动物形象,包括鹰、狼、虎、蛇等等,只不过都处于自己原本的自然形态,它们依次串联在一起,共同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还没有像龙一样成为一个综合形象。

从这个角度来说,狼的命运实际上暗示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可以说,目前留存的中国汉语典籍只是农业文明产生后的产物,而由于种种历史文化原因,中国有关前农业文明的记载中断了,或者被大规模地删除和改造了,成为中国文化文明“失落的环节”。也许中国黄河农业文明的过早成熟,历史付出了有关动物神话传说丧失的代价。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历史不完整记载的因素之一。有资料可查的只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而大量的前农业社会状况的见证,还有待于继续挖掘和发现。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中,人与狼的关系主要取决于特定的历史状况和文化塑造,即便中国也有过狼神的传说,但是也注定要退居到一个不显眼的地位。所以,“仇狼”本身是一个文化过程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狼最初作为动物存在的意义逐渐减弱,而作为人化的引申、假借和象征的意味会不断增强,最终积淀为这个民族历史意识中的稳定因素。因此,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比西方文化乃至西方人更早摆脱了动物世界,但是,就从现实文化与生活方式来看,西方文化乃至西方人比中国人更接近动物,并更注重与动物的亲密接触。这不仅表现在一般生活和文化心理方面,甚至也表现在文化思想和理论方面。例如,西方从古代罗马斗兽场,到现代斗牛甚至拳击等诸种娱乐活动,都是中国人至今难以接受的。而一向喜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人,即使到了20世纪也不能完全接受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至于西方人进攻性强、敢于创新、张扬个性、强调爱情,中国人比较含蓄、趋于保守、强调族群、注重伦理等诸种特性,也是人们时常可以感受到的。而正是在这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狼在中国文化氛围中的遭际,更加凸显了其特殊的意味。 P186-190

序言

20世纪末,当全球化浪潮向中国大地袭来的时候,一个人类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也向人们走来—一这就是狼。

一时间,在中国文化界也刮起了一股“狼旋风”。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狼来了”的呼声,狼图腾、狼意象、狼文化、狼精神等等出现在各媒体上,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刺激、诱惑、召唤着人们,而人们以各式各样的眼光和思索回应着这只带点惊奇又带点神秘的丛林之兽。

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本书的宗旨。文学是人学,并不是狼的文学,而且,在文学世界中,有关狼的描述只占一小部分;但是,为什么“狼文学”会如此让人着迷,让很多作家、艺术家投入其中,这也正是让我们不能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显然,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与大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与大自然中的动物世界,更是有着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而狼正是从古到今。不仅与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感情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种动物。所以,如果我们愿意的话。狼与狗就会成为我们观察人类生活与动物世界乃至大自然的一个窗口。通过它们,我们不仅能够走向原始的历史神话之中,走到人性已经荒芜,已经纸醉金迷、疲弱不堪的当代生活之中,重新认识、检索和找回我们自己的自然和艺术之魂。而且能够走进我们的内心,进行一次穿越国界、穿越东西方文化、穿越古今的历史文化漫游,在历史的最远处与人心的最深处会合,以更好地了解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了解我们内心中的矛盾、冲突和渴望,了解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搞清楚“狼文学”的来龙与去脉。

后记

说起对于“狼文学”的研究,我记忆中的一幅画面就会清晰地浮现出来。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繁华的第五大道的一间书店里,一位清瘦的中国男人站在书架前,抱着一本书在读,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书店中的伙计开始用一种奇隆的目光打量他,但是从来没有打扰过他(这成了他日后心存感激的一件事)。他总是急匆匆地来,恋恋不舍地揉着发涩的眼睛离去。

这个男人就是我,而我所读的书正是当时走红的克拉瑞沙·皮拉克·依斯德丝的《和狼一起狂奔的女人》(《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囊中羞涩,不敢买价格如此昂贵的书。况且第一次到美国,书店里的书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要买、想买的书何其多,又何其贵呀,又怎敢轻易掏出衣袋里的区区几块美元呢?而这本书当时正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一度成为广播电视和书籍报刊上的热门话题,又怎能让我放弃呢?我还发现甚至有人根据这本书专门设计了一门启发性和发挥性的课程,宣称“这个课程会给你提供一把钥匙,打开你野性和激情的自然本质。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女性,醉心于探险活动,感情上起伏很大或者困惑不决,或者是你总是感觉到自己过于敏感,那么这门课程会使你恢复和重建你的个性和自尊感,会使你与内在的野性的一方面联系起来。如果你是个男人,你的野性被压抑着,你遭到谴责或者受到非议,或者被女性所误解,或者你生活的欲望过多地自我耗竭,或者你过于悠闲和过于自惭,这个课程会为你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提供新的积极的选择”。

而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则无疑激发了我研究西方“狼文学”的热情。我逐渐感觉到,这不仅是对某一种文学现象的研究和探讨,而且是对当今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一种考察和透视。它不仅涉及到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古老的神话传说的传播和变异,而且最生动地显示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交流的情景,表现了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对人类本身的重新认识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所探索的狼,不仅是神话传说和现代小说中的狼,而且是我们生活中的甚至是隐藏在我们心理深处的狼——它们是活生生的,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与我们同在和翩翩起舞。显然,这也是本书吸引很多美国人的原因。但是,所不同的是,他们也许是为了重新体验一次野陛的复归,而我则是想深入历史文化的底层和人心的底层,去进行一次灵魂的探险,去真切地了解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奥秘。

正是这次美国之行,诞生了我第一篇研究西方狼文学的论文《西方“狼文学”及其神话渊源》,刊登在1995年《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一期上。从此我几乎就成了一位文化丛林中的“猎手”,在茫茫书海之中,在各种各样的文化遗存之中,搜索着“狼”的踪迹:从古代神话到现代小说,从非洲平原到丝绸之路,从埃及古墓到时尚之都的五颜六色的广告;时而奔跑在历史的原野之上,时而深潜于原始的洞穴之中,时而又静候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叉口之间……搜索使我困惑、痛苦和疲惫,而发现又使我不断感到惊喜和快慰。一路走来,我甚至觉得自己成了狼的“先知”,能够凭直觉在从未到过的地方找到狼的踪迹,在扑朔迷离的丛林小径中截获狼群的身影。就这样,又是10年过去了,我完成了一部近80万字的学术著作《狼性解析——透视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而这本《漫话“狼文学”》正是这本书的一个简缩本,其中滤去了大量的学术性、理论性的探讨,希望以更加生动和感性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一次心灵的愉悦之旅。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读了这本书,并有所收获的话,那么,请在这里和我一起首先感谢哈若蕙女士,因为没有她的关心和推动,就不可能有这本书的面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漫话狼文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殷国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31253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0
16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1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