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精神(中英对照)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辜式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辜鸿铭用他令人仰止的完美英语力阐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著就了这部当时轰动西方名作。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对于中国精神生活的“揭示”,关于中国文化道德精神价值的阐述,都很有意义。我们出版中国人的英语著述,正是为有志于此的英语学习者树一个榜样,为下个世纪的中国再添一份自信,还为世界英语的推广呐一声喊。

内容推荐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中国文明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文明。它不仅首先公认一种道德责任感,将它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且其次还使人们能够完满地获得这种道德责任感。在中国,教育方式、统治方式和所有的社会制度都为这一目标服务,即致力于培养人们具有道德责任感。所有的见习、个人生活的追求等无不被鼓励和设计以服务于人们容易服从这种道德责任感。

目录

序言

导论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妇女

中国语言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

一个大汉学家

中国学(一)

中国学(二)

附录 群氓崇拜教或战争与战争战出路

注释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但真的是无路可走吗?不,我相信一定有出路。美国的爱默生在很久以前说过,“我能够轻易地看到步枪崇拜的破灭,尽管伟大人物是步枪崇拜者;而且确实如此,就像上帝证明一样,武器需要另一个武器,惟有正义和礼法能够产生一劳永逸的革命。”如今,如果欧洲人真的想要扑灭军国主义的话,那就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用爱默生所说的不需要另一种武器的武器,即正义和礼法,实际上也就是道德力量。只要有一种有效的道德力量,军国主义就不再需要,它自身也就会消失。但是现在,基督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已经不再有效,问题是,欧洲人去何处寻找这种能够使得军国主义不必要的新的道德力量?

我认为,欧洲人将在中国,在中国文明中找到这种新的道德力量。这种能够使得军国主义成为多余的道德力量就是好公民的宗教。当然人们会对我说,“中国也有战争啊。”确实,在中国也有战争;但是,自从孔子以后,多少年来,我们中国人就没有发生过今天在欧洲所见到的那种战争。在中国,战争是偶然的,然而在欧洲,战争成了一种必然。我们中国也可能会发生战争,但我们不会生活在不断的战争阴影之下。实际上,在我看来,欧洲这种状态中无法忍受的一件事情不是战争,而是每一个个体常常担心他的邻居会像他一旦足够强大所做的那样对他,即来抢夺甚至杀害他,因此他要么武装自己,要么雇佣一个武装警察来保护他。因此欧洲人身上的重担与其说是战争,还不如说是持续地武装他们自身的必要性,运用自然力量来保护他们自身的绝对必要性。

如今在中国,由于我们中国人有好公民的宗教,所以一个人不会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他甚至很少需要召来和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在中国,一个人通过他的邻居的正义感而得到保护;他通过他的同类时刻服从道德义务感而得到保护。确实,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需得到服从的东西。现在,如果能够使得所有的人一致地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一种力量,道德义务是某种必需服从的东西,那么自然力量的运用就没有必要了。

P4-6

序言

本书的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在我看来,如今要想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不是其所建造的或能建造的城市是如何宏伟,建筑是如何华丽,道路是如何通达;不是其所制造或能制造的家具是如何典雅舒适,仪器、工具或者设备是如何巧妙实用;甚至也与其创造的制度、艺术和科学无关:为了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应该探求的问题是人性类型,也即这种文明产生了什么类型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是文明的产物,正是它揭示了文明的本质和个性,可以说,揭示了文明的灵魂。如果文明造就的男人和女人揭示了文明的本质、个性和灵魂,那么,男人和女人使用的语言则揭示了男人和女人的本质、个性和灵魂。有句关于文学创作的法国谚语如此说到:“风格即其人”。因此,我把三件事: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作为本书前三章的标题,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作为对这些论题的补充,我将另用两章来揭示在这个问题上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是如何以及为何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著有《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阿瑟·史密斯(1),在我看来就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无法深刻地理解真正的中国人。翟理斯博士(2),他被认为是真正的汉学家,在我看来也并不真正理解中国语言,因为,作为一个英国人,他不够博大——他缺乏哲学的远见以及因之而生的博大,我原本想把我写的对于布兰德和白克豪斯著名的关于前清皇太后的著作的评论文章收入本书,遗憾的是没有找到该文章的复件,此文大概四年前发表在上海的《国家评论》上。在那篇文章中,我认为,像布兰德和白克豪斯那样的人(3),他们没有也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妇女——中国文明所造就的最高贵的女人,即清朝皇太后,因为布兰德和白克豪斯这样的人不够淳朴——思想不够率真,过于精明计较,像现代人那样,拥有的是扭曲了的理智(4)。实际上,为了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精深、博大和淳朴的特性。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个特征就是:精深、博大和淳朴。

毋庸讳言,美国人难于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一般说来,美国人博大、淳朴,但不精深。英国人无法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一般来说,英国人精深、淳朴,但不博大。德国人也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一般来说,德国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德国人,精深、博大,但不淳朴。法国人,——正是法国人,在我看来,能够理解并且已经最好地理解了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欧洲语言书写的关于中国文明的精神的最好著作是G.E.西蒙的《中国城》),他曾是法国的驻华领事。剑桥的洛斯·狄金森教授,亲口对我说,正是本书激发他写了著名的《某个中国人的来信》。没错,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性的精深,没有美国人心灵的博大,没有英国人心灵的淳朴——但是法国人,一般来说,拥有一种远胜于以上提到的各国人的思想品质——这种思想品质,比别的任何东西更有助于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这种思想品质就是优雅。因为,除了前面提到的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三个特征,我还要加上另外一个,也是主要的特征,即优雅;在很大程度上说,除了古希腊及其文明以外,很难在别的地方再找到这种优雅。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所有的人,美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按我的愚见,通过学习中国文明,学习中国的著作和文学,一般都将获得一种心灵品质,即优雅。最后,法国人通过学习中国文明,将得到所有——精深、博大和淳朴,以及比其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因此,我相信,学习中国文明、学习中国的著作和文学,对欧洲和美国的所有人都有益。因此我在本书中再加一章关于中国语言的学问——学习中国语言的步骤的一个概述,这是三十年前,当我从欧洲回来时,下决心开始学习自己国家的文明的时候为自己制订的;但愿这个中国语言的学习步骤的概述对那些想要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明的人有所助益。

最后,我收入了一篇关于时政的文章作为附录——即“战争与出路”。众所周知,谈论现实时政是危险的,但我仍打算这么做,因为这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我想说明的是,学习中国文明如何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拯救欧洲文明免于崩溃。事实上,我想表明的是,学习中国语言、中国著作和中国文学不仅仅是汉学家的爱好。

(序言摘录)

后记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这条道路在辜鸿铭看来当然是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当今世界,虽没有由于战争而来的文明危机,但是,携现代性而来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凸现,文化危机和文化认同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那么,我们中国文明自身是否有能力在文化危机和文化认同的问题中站稳脚跟,甚至进一步地为陷入危机的世界各文明启示某条的道路呢?也许通过阅读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能有所启示。这一启示不是说能从书中直接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重新思考一些问题。书稿的翻译,参考了已有的中文译本,在此向译者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以及译者的水平有限,肯定存在着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谨识

2005年12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

——翻译大家兼幽默大师 林语堂

愚以为中国2500余年文化所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20世纪之世界。

——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李大钊

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

——北京大学教授、文化巨擘 吴宓

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了。

——北京大学英文教授 温源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精神(中英对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辜鸿铭
译者 陈高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31057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3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55.2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5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