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闻评论的审美诉求/挑战传媒新闻与传播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现代人,你无法拒绝传媒。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传媒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事项,它带给我们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视野、新的动向、新的娱乐……

新闻评论是媒体针对新闻事件所作出的迅疾的、深入的、标志着深度和高度的评论,是表现媒体立场的重要姿态.是媒体发出的自己的声音。新闻评论激浊扬清、伸张主义,引导舆论、追求真理的职责使其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龙头,而时下集采访、写作、编辑于一身的媒体运作形式又奠定了新闻评论在新闻专业中“基本功”的重要地位!

内容推荐

本书从新闻评论美学的角度切入,立足于现当代经典评论篇目的解析,着力关注近年来形式活泼而质量上乘的评论文字,并结合作者本人20年来的评论实践,评析新闻评论的距离提升、氛围营造、新旧转换、逻辑力量等美学特色。给初学评论者入门的启迪,给新闻专业学生和媒体从业者提供系统的写作思路,亦可作为百年新闻评论名作的欣赏导读。

目录

引言 新闻评论美学及其现代性要求

第一章 非常社论:泪流满面的时代与激情

一、背景的特殊性和浓厚的情感色彩

二、临近性——时间的特殊和事件的重大

三、整体性——媒体自己的诗化的声音

四、深刻性——历史厚度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五、开放性——响亮的正义感和号召力

第二章 朝花夕拾:“第一个卧底记者”的启示

一、“旧闻评论”与新闻评论的转换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从已有定评的“旧闻”中“发掘”新闻

三、“江湖有梦追前事”:从新近披露的“旧闻”中“发现”新闻

四、“细腻风光我独知”:从司空见惯的“旧闻”史料中“切入”新闻

五、“不能忘却的纪念”:从尚存温热的“旧闻”复习中“强调”新闻

第三章 同题作文:“肉味”和“水味”的道义含量

一、同题对比之中的大是大非

二、题在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

三、题在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

四、题在同一角度而不同人物

五、题在同一人物的不同表演

第四章 以小见大:从“风月”中发现“风云”

一、评论与新闻事件距离的“有限拉开”

二、找到“引人人彀”的切入点

三、站稳“危言耸听”的立足点

四、训练敏感度和洞察力

五、保持“水到渠成”的逻辑联系

第五章 借鸡下蛋:别人的酒杯与自己的块垒

一、借鸡下蛋:引用与转述的美学

二、吃到一只苍蝇:当事者说

三、唱给雪山的歌:知情者说

四、常识是如何背弃的:档案材料说

五、“绝对碰伤”:古今中外说

第六章 机智诡谲:智慧包容与逻辑狡黠

一、深刻而机智的“狡猾”笔法

二、命题的嘲弄和反讽

三、思路的多变和机警

四、行文的夸张与诡谲

五、结论的奇警与智慧

第七章 逆向思维:其实你不懂它的心

一、新闻评论的另一种逻辑走向

二、钢铁是怎样没炼成的:挑战“从来如此”

三、万幸,刘利民“没有授过衔”:设想“即便如此”

四、正是走狗的活写真:咬住逻辑漏洞

五、我们“保护”环境?:试着倒过来想想

第八章 “透骨到底”:论时事何必留面子

一、鲁迅风:论时事不留面子

二、“一针见血”的“揭短”

三、“请君入瓮”的嘲讽

四、层层紧逼的递进

五、理直气壮的诘问

第九章 “颠扑不破”:归谬的力量与技巧

一、“战无不胜”的论辩魂灵

二、第一人称现身说法

三、口语化的自我辩解

四、夸张色彩与反讽效果

第十章 “十全大补”:罗列的设计与必要

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评论形式

二、多事一议的集中性

三、一事多议的发散性

四、议论合一的直接性

五、添加增补的连续性

第十一章 异体讲述:用诗把新闻再写一遍

一、语言转换特色与政治文化背景

二、仿古——国粹的现代演绎

三、追星——流行歌词的流变

四、还童——儿歌小调的魅力

五、入戏——词曲解放的“混账”

六、创新——韵文的“新编”与“杜撰”

第十二章 现身说法:陈丹青出走我们都有责任

一、个人经验与新闻评论的结合

二、提示型:南都“街谈”的启示

三、自责型:我们都有责任

四、佐证型:想起了佑安医院

五、问世型:孙志刚替我而死

六、骂世型:新国粹的姿态

第十三章 立此存照:你究竟为何感动?

一、照相:点评或无评的评论

二、镜头组合:你究竟为何感动

三、纪实特写:大跃进倡议书

四、连环漫画:车文明与否

五、图片解说:立此存照

六、亲密合影:互相推举的特写

七、快速摄影:没有不……

八、真假拼接:消息与传闻

第十四章 音画时尚:亮丽蓝领与“吉烟现象”

一、评论:从平面拓展到音画

二、声音的力量:“蓝领”、“白领”同样亮丽

二、画面的魅力:“吉烟现象”的鲜活再现

关于新闻评论的断想——代后记

试读章节

当一个满目悲剧的时代过后,却被后人视为喜剧,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如今二十多岁的一代人,对“文革”的认识很多时候往往只限于历史教科书上非常简短的两个自然节的内容,或者只是浓缩成几个名词:“5·16通知”、“二月逆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文攻武卫”、“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粉碎四人帮”……对文革里的许多细节和不为人知的史实了解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上一代人的提醒,他们将会淡忘了“文革”给整个民族带来的创伤。居然还有人开起了“文革”的玩笑。凤凰台《鲁豫有约》节目里面讲到:“文革”期间挨批挨斗的老人经受许多灭绝人性的用刑,惨烈至极。作家金敬迈因为经受不起折磨,曾经自杀过很多次,其中有一次是用刀把喉咙割开,鲜血淋漓,怕被人发现,也不敢叫出声来——旁听的学生们吓哭了,他们不敢相信。在此背景之下.评论员就从“穿衣戴帽”的“小切口”撕开了一个大得不能再大的裂口:历史呼唤沉思!历史不容忘记!

新闻评论和新闻事件距离的“有限拉开”,即行话里说的“切口要小”,不仅给评论员提供了驰骋的空间,亦为读者对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的理解进行了“导读”。重要的是拉开距离之后的评论手法,“以小见大”就是依靠“深挖”、“联想”或“对比”等手段,从比较小的新闻事件里找到一个“引人人彀”而“别有洞天”的切入点,进而提醒受众关注一个“事关重大”的“原则问题”。

1984年底.中国银行同意向苏联提供200万美元的贷款。在动辄上千亿美元的国际金融事务中,这件事情的确不大。可法国《费加罗报》(1984年11月14日)的评论员却作了题为《中国不但贸易顺差而且是金融大国》的评论。其中说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即中国银行最近同意向苏联提供200万美元贷款。这笔贷款的数据小得不值一提。

如果认为这是莫斯科的和平鸽衔给北京的橄榄枝。或者是北京鸽衔给莫斯科的橄榄枝,那岂不是天真甚至简单的看法吗?如果是那样,在提供贷款过程中又何必拐那么多弯?

为什么给苏联贷款?问题的答案之一(我们倾向于这个答案)是:中国银行想通过此举表明,苏联斤斤计较地向北京盟友提供帮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中国现在不但是外贸顺差国(自1980年以来外贸一直是顺差),而且已是一个金融大国(其外债微乎其微,只有30亿美元)。中国拥有黄金外汇和外汇储备共200亿美元,相等于英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

鉴于中国幅员辽阔,这个数字是不大的。所以中国要向日本和世界银行贷款。

但是,中国也向一些西方银行提供贷款(按市场利率)。这些贷款一般是短期的,数字不下百亿美元,而且,中国还提供为数不多的中期贷款。

是否应该认为,中国提供的这200万美元贷款是一种中国的略带一点残酷的幽默?(1984年11月14日法国《费加罗报》)

P61-62

序言

           总序

                丁淦林

同文、史、哲、经等基础学科相比较,新闻传播学是后起的、理论积累不够深厚的,但它新颖、实用,为人民大众所需要,它的一些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甚至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与急需的。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迅猛。20世纪80年代,全国高校仅有10多个新闻专业点,到2005年上半年,全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点已超过600个,在校学生人数从数百人增至10多万人。新闻传播学书刊出版数量增长也很快,但仍嫌不足。在这种大发展的形势下,这套《新闻与传播书系》问世,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新的读物,也为新闻传播学研究增添了新的成果。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是我国新闻教育的一项优良传统。我们的不少教学用书,既是优秀教材,又是学术佳作。例如,1923年出版的《实用应用新闻学》,是邵飘萍在大学讲课的讲义,也是我国最早的采访学专著之一,除了具有历史价值外,这部书的观点与案例至今仍被引用。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是戈公振在大学讲课的教材,更是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开山之作”,备受学术界的重视。这类事例表明,用研究的功力编写教材,又在教学中检验研究成果,启迪研究思路,是我们前辈的成功之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又翻译出版了许多外国新闻传播学著作,其中不少是可以兼用于教学与研究之作。由此,本书系的作者们明确了编写的共同要求,即:重视学习、继承、发扬前辈的传统,合理汲取与运用外国经验,力求使书系便于教师使用,学生易于掌握,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和新闻爱好者易于阅读与使用,学术界也可以从中找到值得研究的内容。

参与这套书系编写工作的是教学第一线的主讲教师,也是科研的骨干力量,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各省、市、区所属的重点大学,以及一些师范院校。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院校是教书育人的园地,也是研究如何教书育人的机构。高等师范院校的新闻传播学教师,受环境熏陶,比其他学校的同行多一些教育方面的思考。这一点是值得特别指出的。如邹韬奋,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曾辅修教育学,翻译过杜威的教育学著作,随后教过中学,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这些经验对他的影响,在他的新闻思想和报刊活动中,都有迹可寻。而今,参加编写这套书系的同人,把编写的过程作为总结经验、研究学问、从事创作的过程,以自己的体验与成果为基础,开拓思路,力求书系的每一种都有新的面貌。因此,这套书系也必将显示某些特色,如重视基础知识,注意循序渐进,着眼于启迪思考,采撷新闻作品,理论联系实际等等。

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方面,与人人有关。早在20世纪20年代,邵飘萍就提出过:“新闻知识应列为国民普通知识之一。”这一远见卓识,已逐渐成为事实。与此相呼应,新闻传播学研究也有较快的发展。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学科群,它包括新闻学、传播学以及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我们希望这套书系的出版,对于新闻传播知识的推广、普及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有所贡献。

后记

            关于新闻评论的断想

                  ——代后记

1.本书杀青之际,正是“小百姓”胡戈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戏谑大导演陈凯歌《无极》之时。咱的报纸专栏还没有写熟,人家早已开始在网络论坛里灌水了。咱刚刚把网路疏通,人家又在电视上读报或“锵锵三人行”了。咱刚刚明白“立体平台”的妙处,这不,人家已经采用“剪辑大片”的手法来做评论而加入“眼球经济”了。虽说这世界变化快,可新闻评论的发展速度也几乎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所以。这本小书终不过是明日黄花。

2.看看书店的专柜。新闻传播学的大著也日益威严得吓人。真是与文学评论的“宏大阐释”遥相呼应啊。马克思老人家说:“任何一种对象对于我的意义恰恰等于我的感觉所能得到的意义。”(《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评论理应在感觉之中或之后,当是审美阐释过程中的“共生”甚至“新生”。可这日益时髦的“宏大阐释”却恰恰相反,玩的是“六经注我”——“话语体系”、“历史嬗变”、“情结”、“现象”、“深层结构”,好,不把“灯泡”折腾成“室内或室外光线强弱调节器”决不收兵。

3.记得上大一时听华钟彦先生讲《诗经·七月》,说“一之日觱发”就是冷得“稀里哗啦”,“二之日凛冽”就是冻得“嘎巴嘎吧”。当时虽值盛夏时分,可教室陡然寒气逼人,那是评论的功夫。钱钟书注宋诗,说仅仅从陆放翁的诗题《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收汉唐故地》,已经不难窥见宋朝的衰落:“宋太祖知道‘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会把南唐吞并,而也只能在他那张卧塌上做陆游的这场仲夏夜之梦。到了南宋.那张卧塌更从八尺方床收缩为行军帆布床。”那是评论的功夫。莫非现在的新闻评论不需要这样的功夫了?

4.2005年5月,南京师大,在全国师范大学、省属高校新闻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李良荣先生说:“你们的这理论那理论连我都看不懂,学生能学会?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一个字——写!”的确,如果学了咱的书,学生比读高中时候写的还不如,咱这所谓的“学问”也仅仅是一只馒头:除了砸开了“教授职务”的门别无它用。怎么才能写得好一些?恐怕除了大量地阅读不二法门——这正是笔者对好文章不厌其烦地引用的原因:当老师的,能知道哪是好文章而介绍给学生,基本上算是及格了。

5.曾几何时,杂文界关于新闻时评或日“公民写作”与杂文的优劣高下的“家族内部”讨论颇为引人注目。或日“公民写作”扼杀杂文,貌似盟友实乃敌人;或日鲁迅压根儿就是“公民”,杂文从来不会变为“上层建筑”。其实,新闻时评意在一事一议,注重有理有据、有建设性。杂文虽然也常常以新闻事件为由头,但其标志性的笔法如曲笔、联想、对比、反语等并非新闻时评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优秀的新闻时评可以是杂文.亦可是随笔。但杂文中仅仅有一部分可以视为时评——它不要求“立竿见影”的即时性,而依赖于文化内涵的深厚和审美含量的丰富。

6.文体是有年龄的。较之消息、通讯等等,新闻评论的确不是太好写。或日得“三十以后才明白”想要“咬”别人从哪里下嘴。然而,看看如今的网络,评论高手如雨后的蘑菇长势喜人。大学女生人校就被告知“上课上网上自习,防火防盗防师兄”,评论得何其到位!为什么不能“我手写我口”呢?为什么一上媒体立即不会说话了呢?

7.鲁迅说:“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人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那作为国粹的惰性早已把我锻炼得尤其懒散。所以,书成之际,我要认真地感谢所有催逼的鞭影。感谢河南大河报社的同仁,制造了我一月写30篇新闻评论的历史:感谢我的N多届学生,替我整理讲义、打印成书;感谢丛书主编与出版社李铮编辑的督促,让我在此书稿里度过了2006年“革命化的春节”。

                  宋立民

                  2006年2月26日于湛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闻评论的审美诉求/挑战传媒新闻与传播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立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136460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8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0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5
16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5: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