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中国文学与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在关注政治对文学的影响的同时,对创作主体的自身原因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由此推导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耗机制”问题。作者认为,“与其说是客观环境导致了中国文学的徘徊不前,倒不如说是中国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内耗机制和意识的自我缠绕导致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反反复复”。

目录

引言/1

上篇 风雨飘摇的艺术之舟

(1949~1976)

 第一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确立和发展/3

 第二章 政治权威话语的确立与创作个性的式微/14

第一节 《武训传》批判:新中国文学斗争模式的确立/15

第二节 《红楼梦》研究批判及其后果/19

第三节 胡风事件:理论个性的消亡与“工具论”思想的形成/22

 第三章 “阳谋”:双百方针与反右运动/30

第一节 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与“双百方针”的确立、发展/30

第二节 昙花一现的理论探索/34

第三节 风云突变:1957年6月8日/41

 第四章 调整与颠覆:艺术规律与工具论的消长/48

第一节 文学失重状态的艰难调整/49

第二节 理论探索的短暂复苏/53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序曲:风雨飘摇的艺术之舟/58

 第五章 1966:走向政治化文学的极致/64

第一节 凋谢时代:作为阶级斗争武器的文学/64

第二节 姚文元的文学批评/69

第三节 民间立场的沉浮:“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思潮/74

 第六章 周扬的文学思想/81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传播者/82

第二节 党的文艺政策的阐释者/87

第三节 走向巅峰的理论探索/90

中篇 启蒙主义文学精神的世纪绝唱(1977~1989)

 第七章 主体论的诞生与本体论的重建/99

第一节 “为文艺正名”/101

第二节 人道主义思潮的再生与崛起/106

第三节 方法的诞生:文学批评意识的自觉/112

 第八章 启蒙主义文学精神的嬗变/125

第一节 伤痕与反思:传统的回归与延续/126

第二节 改革时代:“乌托邦”精神的欢歌/141

第三节 怀疑的诞生:寻根文学对文学与现实的双重超越/151

 第九章 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与渐进/162

下篇 走向多元共生的时代(1990~ )

 第十章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写作/187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概说/190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历程/193

第三节 宏大叙事的消亡与私人话语的诞生/203

 第十一章 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时期文学探索的终结/219

 第十二章 “抵抗投降”:也许我们还有梦/231

结语结局或开始:世纪之交的文学处境/248

余论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耗机制——对创作主体的一种反思与省察/260

参考文献/279

后记/28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中国文学与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17322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9.7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