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理健康全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人人必备的心理疾病解决方案全书,是权威心理自助的珍藏本,它将帮助你拨开浓浓迷雾,透视清澈的自己,了解世间百味,重见灿烂阳光,塑造美丽人生!

目录

导论

敲响心理健康的警钟/I

心理健康离我们有多远?/I

心理健康关系生活的各个方面/Ⅲ

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Ⅳ

第一章 不正常的心理也是病

第一节 嫉妒心理/2

嫉妒心从何而来/3

预防嫉妒心从孩子开始/4

对待嫉妒心,青年人要说不/4

嫉妒心理的自我矫正/5

第二节 虚荣心理/7

什么是虚荣心/7

关注孩子的虚荣心理/8

虚荣,女人不可不防/9

一虚荣心理的自我矫正/10

第三节 自卑心理/11

什么是自卑心理/11

自卑心理容易引发早衰/12

警惕幼儿自卑心理/13

自卑心理的自我矫正/13

第四节 悲观心理/15

什么是悲观心理/15

你是个悲观的人吗?/16

悲观心理的自我矫正/17

第五节 攀比心理/19

这山更望那山高/19

警惕孩子的攀比心理/20

大学生攀比成风/21

攀比心理的自我矫正/22

第六节 挫折心理/22

如何看待挫折/22

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23

挫折心理的自我矫正/24

第七节 逆反心理/26

什么是逆反心理/26

关注夫妻间的逆反心理/27

逆反心理的自我矫正/28

第八节 猜疑心理/29

猜疑心为何而来/29

猜疑是看不见的爱情杀手/30

夫妻猜疑何时了/31

猜疑心理的自我矫正/32

第九节 报复心理/33

以恶治恶效果更好吗/33

不要让孩子在报复中成长/34

为何女人多“报复”/35

报复心理的自我矫正/36

第十节 逃避心理/37

逃避并不意味着解决/37

逃避话语的潜台词/38

逃避心理的自我矫正/40

第十一节 浮躁心理/41

什么是浮躁心理/41

谨防孩子的浮躁情绪/42

大学生要“浮”到几时/43

浮躁心理的自我矫正/44

第十二节 完美主义心理/45

什么是完美主义心理/45

完美主义者易患强迫症/47

该不该让孩子“完美”/47

完美主义心理的自我矫正/48

第十三节 自负心理/49

自负好不好/49

哪些人容易自负/50

自负心理的自我矫正/51

第十四节 自私心理/52

什么是自私心理/52

自私心理的根源及特征/53

净化孩子的心灵/53

自私心理的自我矫正/55

第二章 行为障碍早排除

第一节 暴饮暴食/56

暴饮暴食的成因/56

暴饮暴食的危害/57

对暴饮暴食行为的调适/57

第二节 异食癖/58

异食癖的成因/58

异食癖的危害/59

对异食癖的调适/59

第三节 过度酗酒吸烟/61

酗酒吸烟上瘾的成因/61

过度酗酒吸烟的危害/62

对过度酗酒吸烟的调适/63

第四节 嗜赌成瘾/64

赌博上瘾的原因/64

嗜赌的危害/65

对赌博成瘾的调适/66

第五节 疯狂购物/66

疯狂购物的原因/66

疯狂购物的危害/68

对疯狂购物的调适/68

第六节 沉迷网络/69

上网成瘾的原因/69

上网成瘾的危害/72

对上网成瘾的调适/73

第七节 洁癖/73

洁癖的成因/73

洁癖的危害/75

对洁癖的调适/75

第八节 性心理变态/76

恋物癖/11

异装癖/79

摩擦癖/81

窥阴癖/82

露阴癖/85

恋童癖/87

第三章 心理疾病知多少

第一节 抑郁症/91

抑郁症及其症状表现/92

抑郁症的病因/94

抑郁症的典型病例/95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95

第二节 焦虑症/97

焦虑症及其症状表现/97

焦虑症的病因/99

焦虑症的典型病例/100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100

第三节 强迫症/102

强迫症及其症状表现/102

强迫症的病因/105

强迫症的典型病例/106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107

第四节 恐惧症/107

恐惧症及其症状表现/107

恐惧症的病因/110

恐惧症的典型病例/111

恐惧症的治疗方法/111

第五节 癔症/113

癔症及其症状表现/113

癔症的病因/115

癔症的典型病例/116

癔症的治疗方法/117

第六节 自闭症/118

自闭症及其症状表现/118

自闭症的病因/124

自闭症的典型病例/126

自闭症的治疗方法/127

第七节 疑病症/128

疑病症及其症状表现/128

疑病症的病因/130

疑病症的典型病例/131

疑病症的治疗方法/131

第八节 躁狂抑郁症/133

躁狂抑郁症及其症状表现/133

躁狂抑郁症的病因/134

躁狂抑郁症的典型病例/134

躁狂抑郁症的治疗方法/135

第九节 神经衰弱症/135

神经衰弱症及其症状表现/135

神经衰弱症的病因/137

神经衰弱症的典型病例/138

神经衰弱症的治疗方法/139

第四章 特定人群心理疾病

第一节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142

儿童抑郁症/144

儿童焦虑症/144

儿童强迫症/145

儿童癔症/146

儿童神经衰弱症/146

儿童精神分裂症/147

儿童多动症/147

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与预防/151

儿童自闭症与智能不足/153

其他儿童广泛发展障碍症./156

口吃/158

偏食/160

隔代抚养易导致儿童心理疾病/162

第二节 青少年常见心理疾病/164

青少年逆反心理/166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合理应对/167

考试焦虑症/169

考试焦虑症的自我调节/170

青少年挫折心理与自杀/171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特征/173

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自我调节/177

青少年自杀心理的干预和预防/177

“旱恋”/178

第三节 中年人常见心理疾病/182

中年挫折心理/185

中年挫折心理的自我调节/187

慢性疲劳综合症与心理早衰/187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调节与预防/189

失业综合症/191

失业综合症的自我调节/192

第四节 老年人常见心理疾病/194

更年期综合症/195

更年期抑郁症/198

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的自我调节/199

不要忽视男性更年期综合症/201

老年焦虑症/202

退休综合症/202

退休综合症的自我调节/203

第五章 心理障碍引发身体疾病

第一节 什么是心身疾病/205

健康新标准/205

躯体化障碍/206

心身疾病/208

第二节 循环系统心身疾病/210

原发性高血压/210

冠心痛/212

第三节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216

支气管哮喘/216

心因性咳嗽/218

第四节 神经系统心身疾病/219

紧张性头痛/219

偏头痛/22l

第五节 睡眠障碍/222

失眠/222

嗜睡/227

多梦、噩梦/228

磨牙症/230

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2313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230

糖尿病/232

肥胖症/234.

第七节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236

神经性厌食/236

返流性食管炎/240

消化性溃疡/242

肠道易激综合症/245

第八节 生殖系统心身疾病/246

男性性功能障碍/246

女性性功能障碍/248

第九节 皮肤科心身疾病/249

神经J}生皮炎/249

荨麻疹/251

斑秃/252

第十节 眼科心身疾病/253

原发性青光眼/253

心因性视觉障碍/255

第十一节 耳鼻喉科心身疾病/256

美尼尔氏综合症/256

心因性听觉障碍/258

咽喉异物感/259

第十二节 妇产科心身疾病/261

经前期紧张综合症/261

原发性痛经/262

心因性闭经/263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264

第十三节 心因性慢性疼痛/265

第十四节 心理因素与癌症/267

第六章 人格障碍要排除

第一节 自恋型人格障碍/274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274

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原因/275

病例/275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矫正/276

第二节 强迫型人格障碍/277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表现/277

形成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原因/278

病例/279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矫正/28Cl

第三节 回避型人格障碍/280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表现/280

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原因/281

病例/282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矫正/283

第四节 依赖型人格障碍/284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表现/284

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原因/285

病例/285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矫正/286

第五节 攻击型人格障碍/287

攻击型人格障碍的表现/287

形成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原因/289

病例/290

攻击型人格障碍的矫正和预防/290

第六节 表演型人格障碍/291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表现/292

形成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原因/293

病例/293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矫正/294

第七节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295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295

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原因/297

病例/298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矫正和预防/299

第八节 偏执型人格障碍/299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299

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原因/301

病例/301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矫正/302

第九节 分裂型人格障碍/303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表现/304

形成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原因/305

病例/306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矫正/306

第十节 循环型人格障碍/307

循环型人格障碍的表现/308

形成循环型人格障碍的原因/308

病例/309

循环型人格障碍的矫正/309

第十一节 边缘性人格障碍/310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表现/310

形成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原因/312

病例/312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矫正/313

第七章 心理治疗方法

 第一节 音乐疗法/319

 第二节 精神支持疗法/321

 第三节 认知疗法/324-

 第四节 询者中心疗法/329

 第五节 行为疗法/332

 第六节 生物反馈法/339

 第七节 森田疗法/342

 第八节 精神分析法/345

 第九节 催眠疗法/350

试读章节

什么是正常心理?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但是一般认为正常心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总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他们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采取极其负责的态度,因而总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而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所以总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反过来更能激t起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如何认识自己。一个心理正常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学识、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对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优势沾沾自喜,也不会自卑,过分地贬低自己,决不无缘无故抱怨、自责自己。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便不能恰当地认同自己,或是莫名其妙地自傲,或是无缘无故地自卑,经常有意无意地掩饰自己的不足,心理特别敏感、脆弱,失落感极强,经不起风浪的折腾,存在严重的心理冲突,回避矛盾,无法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

心理正常的人,在与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不仅在理性上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总是显示一种积极的、乐于与人交往的态度。他们懂得在交往过程中如何尊重人、理解人,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人的身上,能够平等地、宽容地、客观地了解、评价对方,与人相处时,总能显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的态度。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注意他人的长处,能较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当他人有困难时,总能采取真诚的、有效的帮助。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主动出击,不“窝里斗”,能进行较好的沟通,并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决。

情绪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也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说,情绪正常的人没有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烦恼、不快,精神状态永远是饱满的、乐观的。在自己的人生遇到麻烦时,能做到泰然处之,决不自寻烦恼或自我折磨;一般能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以很少有麻烦的、别扭的事情引起自己心理的不快。有修养,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想发脾气时或暴怒来临时,自己能够意识到,并将其抑制于萌芽状态。

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来对健康内容界定的最新补充。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正常的人。那么,什么是道德心态的健康呢?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不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

2.不仅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的能力,而且在自己的行为中去实践真善美,并能与假丑恶进行斗争;

3.能自觉地遵守社会的各种规范、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

4.能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5.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无条件地服从,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出现了不正常的倾向,人们就完全可以用怜悯的眼光把他看成是一位“病人”了。……P1-2

序言

生活原本应该是快乐的,是一家人在一起谈笑风生的祥和;是携子之手,共沐春风的惬意;是意气风发、风风火火的快感;是忙忙碌碌、早出晚归的充实……

不知何时,心理疾病悄悄走进了我们的内心,困扰、纠缠着我们。从此,我们的世界里没有了笑容,没有了惬意,没有了快感,没有了充实……

警钟已经敲响,为了能够获得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对心理疾病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理疾病的关系更显Et益突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提高以及噪音、拥挤等环境问题的加剧,使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差,使人们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往往亦感到若有所失;人际关系的改变、利益关系的改变,常常使人们近在咫尺却犹如远在天涯。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要求与能力、欲望与道德的种种矛盾频频袭来,以致人们在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面前,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之中,在灯火阑珊的不夜城里,或不时涌出孤独、渺小、冷漠、自卑的心理体验,或经常突发喜怒、自暴自弃,甚至产生生活太累、活着多余的感受。其结果,由心理因素导致的生理疾病的比例居高不下。

由此可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讲究生理健康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同时讲究心理健康。在积极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心理教育,增强情绪修养,努力培养乐观、欢愉、开朗、坦然的心理品质。只有身心整体的健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理健康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月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30289
开本 16开
页数 3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161.1-49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0: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