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客商
内容
编辑推荐

从近代第一个投资铁路的华侨张煜南到“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再到“领带大王”曾宪梓,客家商人在穿越历史的烟雨中演绎着惊心动魄而又鲜为人知的商业传奇……在今天的经济大潮中,他们又将展示出怎样的雄姿?

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本书吧!

内容推荐

本书研究的是粤商当中的重要一部分:客家商人。

粤商是广东商人的总称。广东人的组成有三个部分: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因此,这三大民系的商人,也就分别被称之为广商、客商与潮商。

粤商三大商帮,有很多的共同之处,这才对外有粤商的统称。上一节涉及粤商种种,当是他们所拥有的共性。但在这共性下,各个商帮也还是有其鲜明的个性。毕竟,在一个大的地理区域中,各居其所,既有三角洲、平原,也有丘陵与山地。仅地理环境,也都会造成民系品性的落差,而各大民系的形成与发展,更造成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

广府人是最早到达广东的,占有西江流域及其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早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扬帆万里的主角;潮汕人稍后才到,占有了潮汕平原,濒临大海,商贾活跃,那里曾被恩格斯称之为“最具有现代商业意味”的港口,其商品意识也早已形成。

目录

前言 品牌的打造:客商的历史与今天

1.商人:革命的要素之一

2.轻商与亲商

3.文化优势与当代容量

4.资本、人才、品牌

上篇 历史底色

第一章 明清以降的客家商帮

1.粤商中的一大方阵

2.客家商人的地域和社会构成

3.客家商人经营活动的地域范围

4.客家商人资本的构成和经营方式

第二章 民族经济的一面旗帜

1.纽带:会馆的形成

2.从“红顶商人”到“实业兴邦”

3.客家商人资本的流向

4.客家商人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海外客商经济

1.异国他乡之“客”味

2.开拓无穷期

3.虽居“客”地始为“家”

4.客商之魂

5. 共赢天下

第四章 香港客商与时俱进

1.客商在自由港中悄然成长

2.东方明珠的神奇与魔力

3.筚路蓝缕 创业维艰

4. 锐意创新:品牌与人才策略

5.经营理念:诚信、稳健、勤俭

6.福泽乡里 回报家邦

7. 应对全球化

第五章 深圳客商:特区经济的骄子

1.客商在深圳特区的迅速崛起

2.深圳客商的群体激发效应

3.诚信之道与“见利思义”

4.勤俭与干净的“第一桶金”

5.人才资本>商业资本

6.天生的知识弄潮儿

  7.深圳客商资本走向

第六章 广州:千年商埠

1.海上丝绸之路与商业文明

2.深层次上的创新

3.品牌魅力:决胜未来的必杀计

4.企业家责任:“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5.与知识经济同行

6.建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经济

7.崇文重教 厚德载物

第七章 在梅州经营的空间:本土客商.后起之秀

1.“世界客都”——梅州

2.“创业维艰,奋斗以成”——梅州客商之崛起

3.“重信誉,树品牌”与企业管理之道

4.梅州客商的前瞻性与开拓精神

5.与知识经济的接轨

6.与生态经济之“相亲”

7.反哺家园,心系乡土

下篇 再著先机

第八章 客家商帮的文化底蕴

1.仕途与商道

2.教育强势

3.文化产业

4.商人与文人

5.文化具象:建筑

6.福气与能力

第九章 客商:在比较研究中的凸显

1.晋商、徽商与粤商

2.共同面对的两次经济转型

3.“官商互济”与“官可病商”

4.儒商:徽州人与客家人

5.“以义取利”与“见利思义”

6.荣辱与共的粤商三大群体

7.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

第十章 战略目光:产业转移中先着一子

1.人与文化的优势

2.区域经济的优势

3.新一轮的产业转移

附录 《客商》研讨会纪要

后记

试读章节

粤商中的一大方阵

与中华民族文化一样,客家文化同样根植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客家经济的发展,发端于农耕,也受惠于农耕。据史料记载,在客家人的农耕经济中,甘蔗、烟草、棉花、木材、茶叶、番薯对于后来客商经济的发展影响尤为突出。

烟草原产于南美洲,据史料,早期由西班牙传人欧洲、葡萄牙、亚洲,到中国则由北方(当年的蒙古、朝鲜)传人南方。进入客家民系后,它也得到迅速发展。究其原因,除了其适应在山岳旱地生长,又能获高额利润外,亦与客家人生产、生活需求紧密相关。客家先民们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带,长年与寒水湿土打交道,苦于水气寒气的困扰。而烟草利于驱寒除湿,倘有耕作劳累疲乏,用烟草也可提神醒脑。受蚊虫叮咬时,可用烟草味驱蚊虫。更有毒蛇毒虫侵袭,危及生命之虑时,烟草是最简单方便的蛇药,有消肿去痛之功效。这些因素促使客家人对烟草进行改良,并大量种植。以永定为例,烟草自从明末传人永定,直到现在,该项收入仍占县财政收入的30%。乾隆时期,抚市乡的社前村有90多座土楼,其中大部分设有自己的烟棚,当时社前村有2000余人从事烟草业。烟叶主要“估客贩运江西发售”。清末永定人到全国各地开设烟行、烟庄,规模较大的有上海23家、长沙17家、南京II家、武汉10家,而在永定本县则有121家。许多比较大、比较著名的土楼,都是由经营烟草业致富而兴建起来的。

在整个客家地区,木材和土纸生产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已有不少资料证明,客家人的向外拓展,都与这两个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木材货源主要是由山主自行雇人砍伐,直接出售给木材商。也有一部分山主因急需用款,以低价售幼林给木材商。双方视山场大小、种植面积、生长情况定价,签订好协约。木材商一次性向山主缴交青山费,并雇人护林,在规定期限内,雇伐木工人分期选择砍伐,到期砍伐后,山林权仍归山主。木材砍伐后,趁春潮水涨之机溜坡或肩扛至溪沿起堆,待秋冬农闲季节,把10—13根木扎为一捆,1—7席为一排,每架排筏的总长度约为20—30米,材积约20—50立方米。流放时,排筏首尾各一人掌舵,中间有一人用竹钩打捞松散漂失的木材。木材就是这样由客乡运送到各个商人手里,再由各个商人运送到全国各地的。有些人“终岁伐木作柴,连轲载至府城(潮州)售卖,其大木可作栋梁者,连数百枝为群牌,运至蔡家园贸易,多获厚资”。如汀江从长汀到峰市沿江木材行就非常多,仅在东门潭一带就有仁记、振安、德昌、勋记、隆记、恒丰、介盛、森林、胜记、公严等十余家。他们全是武北县桃溪、湘店、帽村一带人。木材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纸业的发展。南宋期间,南雄的纸已负盛名。民国十九年(1930),南雄县内已有纸厂1285间。据《嘉应州志》记载,长乐县(今五华县)有造纸行业,该地生产的“谷纸”与东莞的“蜜香纸”、广州的“栈香纸”都是商贾争相购买的上品。

甘蔗原为岭南原住民越经济要素之一,后经广府传人客家文化之中,并使之发扬光大。到清初时,客家地区甘蔗在品种、数量、质量等方面,与传人初期相比较,已有了很大改观,出现韶州甘蔗“熬糖最甜”的记载。这与南方人喜甜这一饮食文化特色不无相关,因其需甜量大,且种植者“获利颇丰”,又推动了客家地区诸如制糖工艺、制糖机械、(甜)食品加工工业等相关科技经济要素的不断创新。

客家传统服饰,是用家居布做成的古老唐装,以蓝布唐装为代表。这种服饰虽然色调单一,但是穿着方便,在南方客家地区流行了近1000年。20世纪70年代客家山区仍有其存在迹象。当时,他们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一丝一线全靠自梳自纺,一寸一尺全用手工纺织的土布生产,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纺织人。道光年间,长乐县与兴宁县兴起了棉纺织业,所生产的布匹大批运往外地。如长乐县“近来县前出布颇多,谓之县庄,贩往他处”,平远县有商人将本地生产的葛布和生铁运往芜湖和苏杭一带销售,“以取利焉”。在客家人故乡的核心地区,如兴宁县,也有大批土布运到佛山染成“长青布”,输往南洋,形成了庞大的纺织产业,并被纺织学界称之为“纺织之乡”而载人纺织学史册。

由此可见,客家人在农耕经济时期,就已经注重技术的改进与开发,它与知识经济渊源之深由此可见一斑了。而这些农耕经济实际上也是后来客家经济的发端,正是秉着这种创新进取的精神,客家人在广州创造了又一次的辉煌。

客家人的南迁虽然开始得较早,但是由于他们是不断地迁徙,不断地变更居住地,所以经过了近千年的辗转迁徙,才到达广东。据《嘉应州志》记载:“今之土著多来自元末明初。以余耳目所接之人,询其所自来,大抵多由汀州之宁化,其间亦有自赣州来者。”

当他们到达岭南时,自然条件较好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等地已为先来的迁民人住,他们只能在东部和东北部山区定居下来。“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作山”,为了适应迁入地的地理环境,人们必须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较好地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客家人的先祖披荆斩棘,不但在山间平缓的地方开掘出一块块田地,种植水稻,还在山上开垦出梯田,种植番薯和玉米等杂粮。经过这里的人民的辛勤开垦,到清代道光年间,嘉应州的应税耕地面积已达一万二千八百一十一顷八十八亩,其中较多的是兴宁县,达三千七百八十七顷。客家人的大量迁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荒凉景象,形成了一个新的较大范围的居民聚居地。随着人口的繁衍,到清朝嘉庆年间,嘉应州的人口已达八十一万零三百二十人(还未包括大埔县的人口数字,当时,大埔县属潮州府)。人口的增加,又使劳动力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这样一来他们也就很快融人了整个广东的商业经营当中,成为粤商中的一大方阵。

明朝以前,广东商人的经商活动多是分散的、个体的行为,是“人自为战”,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就是说,有“商”而无“帮”。但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中叶(15世纪)以后,由于贸易全球化的推动。加上中国是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广东是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所以广东商人十分活跃,人数大增,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显赫广东商帮。而广东商帮又按地域和语言区别为广州商帮、潮州商帮和客家商帮。在这里,我们专门介绍客家商帮这一大方阵崛起的人文地理和社会背景。P3-6

序言

明清以降,晋商、徽商、广州十三行商人,几乎同时称雄于中国大地。随着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晋商、徽商、十三行商人式微,粤商、浙商崛起并融入了国际现代经济大舞台,长盛不衰。

但很少人知道,近代被视为粤商首席代表、从“红顶商人”演变为民族工商业之翘楚的张弼士,却是一位客家人。

本书所展示的,正是粤商中鲜为人知的一大方阵——客家商人。

后记

承蒙梅州市委、市府的信任,将“客商研究”这一课题交给我所来做。好在大家都不敢懈怠、群策群力,加上有中山大学专治经济史的黄启臣教授加盟,我校经贸学院、工商学院的博士、硕士一同努力,经过深入调研,足迹遍及粤港澳地区与东南亚,终于如期拿出了这部《客商》,但愿它能为梅州“崇商重企”风气的兴起尽到一份力。梅州经济正处于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此书的出版应是一个历史的见证。

本书由谭元亨主编,黄启臣副主编。分工如下:

前言,中篇每一章的第一节概述部分,第五章,以及整个下篇三章,均为谭元亨所撰。

黄启臣撰写了第一、二章,谭元亨补充了部分内容。

第三章为经贸学院谷任撰写;第四章为我所李小华、刘小妮撰写;第六章为邓阳、高红梅撰写;第七章为工商学院晁星、马胜辉撰写。以上各章均由谭元亨做了必要的补充。

由于时间紧迫,调研的广度与深度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搜集的资料也难免挂一漏万,甚至有些差错。而且,不少客商由于低调从事,不愿写入,我们也不好勉强,遗珠之憾毕竟只能愧对读者了。 所有的粗疏之处盼读者们海涵。 谨以鲁迅的一句诗与大家共勉:

愿乞画家新意匠。

只研朱墨作春山。

华南理工大学客文化研究所

2007年10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客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元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2845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1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