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田考古记/新疆社会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1896年1月24日,一支精力疲惫、人畜同行的队伍,突然出现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一片古代废墟中。这支队伍有七个人,其中一个叫斯文·赫定,就是这个男子,为世人揭开了那片废墟的第一层神秘面纱。而今,这个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两千多年的地方,也逐渐为我们自己的考古学家所认识、了解,我们也因而走近那个传说中的沙埋古城……

内容推荐

本书并非学术著作,但与学术问题密切相连,作者在写作时力求文字通俗易懂,寓学术性于文学性和故事性中。在结构上面点结合,纵横兼顾,在尽可能把和田考古的历史脉络自始至终介绍清楚的前提下,突出与其有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作者的个人考古生涯片断。

目录

于阗(和田)古今走笔

解开沙漠古城之谜

1.沙埋古城的传说

2.走出神话世界

古城的门打开了

1.斯文·赫定闯入秘境

2.斯坦因一鸣惊人

3.世界后院再获珍宝

迟醒的中国人

1.士大夫典籍遗墨痕

2.荒漠独行客——黄文弼

3.地方官府的一次“发掘”

从“牛棚”走向远古

1.“牛棚”里的青年

2.路从脚下走起

3.乘着考古之舟驰向远古

寻觅失落的世界

1.古堡探幽

2.佛国古寺再露真容

3.世纪末的冲刺

另一支“考古”队伍

1.土尔迪阿洪成全了斯坦因

2.斯拉木阿洪及其“后代”们

3.掌握尼雅遗址大门“钥匙”的人

和田考古大事记

后记

续后记

试读章节

          “牛棚”里的青年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是尤利乌斯·伏契克的267号牢房。上中学时我不知背了多少遍这篇选自《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课文——“267号牢房”。

而这间维吾尔民族式的黑屋,只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天窗和一扇关上后不透光线的门,贴着墙还有一个民族式壁炉(俗称毛炉)。不管怎么走,都不会走到七步。因为一张木板床,就占满了半间房子。一个20岁出头的蓬头垢面的青年人坐在床上,借天窗中投下的一股亮光,低头看着一本1956年版的《新华字典》。门外有一个工人站着岗。这就是1971年春天里我的生活场景之一。

1971年,春天姗姗来迟,给人的感觉是冬天还没过去。忽一日,公检法军管组突然通知正在翻译公文的我隔离反省。让我住进了这间黑屋。这原是马夫的住所,左右与库房和马厩一墙之隔。我成为这个小县公检法第一个被隔离反省的人。数日之后,一群被揪出的当权派和一般干部也纷纷搬进了马厩和库房。在那个非常年月里,揪斗、坐牢乃至杀头的厄运随时都会降临。

住进黑屋几日后,“革命者”这才让我交代参加了什么叛国集团、埋藏大批武器的问题。乍听到又感震惊,又感安慰:原来是无中生有的事!后来才知道是一青年受刑不过胡咬出来的。正好学习,我想。于是让母亲送饭时带来了《新华字典》,从头细读。感谢这本从小学三年级就伴随着我的字典,这次它使我的文化猛升了一截。在黑屋中每过一日,我便在墙上用指甲刻一竖杠。当墙上的竖杠划出18道时,我终于走出了黑屋,重见了光明。

这18天,使我痛苦,使我反思,我以为只有远离现实,选择历史、考古等或许可以成就事业。

细细想来,我的人生轨迹似乎注定要走上这条路。抗日战争时期,我的二舅驾着汽车,来往于甘、新之间的丝绸古道,转运苏联援华抗日物资。他的故事,深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1949年从军进疆,为保卫、建设新疆流血流汗,他继承的是汉、唐先辈的旧业。沿着父亲的人生历程,我跟随母亲从陇右丝路古道边的家乡西出阳关,遍历南北丝道,后来又掌握了维吾尔语言文字。这不是命运的暗示么?

也许还有清贡生后裔母亲血缘因子作怪,我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读书,先是小人书,后是文艺书。“文革”初期大肆“抢救”和“偷摸”要焚烧的书刊,中外名著、伟人传记、文艺理论、百科杂书等多有涉猎。知识的积累为我后来的考古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72年,经过种种磨难,背着迫害的包袱,获得了新的工作。天赐良机!这个单位清闲多了。我又开始偷偷读有关历史和考古的书。1972年初,在万马齐喑之中,《文物》月刊奇迹般的复刊了!这是当时中国恢复的第一个刊物。虽然刊物还带着浓烈的“文革”气息,但总归是研究古物的杂志,在文化死灭的当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个刊物成了我最初的“考古启蒙老师”,至今没有分离。后来我逐渐读到旧版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等书。就像当年喜爱李白、普希金一样,也敬仰起斯坦因、斯文·赫定、黄文弼等人。当时与我同一办公室的有一位后来成为我岳丈的长者,曾是新疆第一代考古工作者,因故发配到这个小县,后来归了队。我从他那里借阅到许多考古专业书籍。数年之间,我抄录的历史资料和考古资料共计大小笔记本30册。

1977年,我的问题彻底平反。从这时起,我大胆地迈向了考古实践。我从小就有好奇心,年届而立之年的我,立志终生探索古代奥秘。

P36-37

序言

和田古称于阗,早在公元前13世纪就与中原发生了联系,公元60年统一于祖国版图,两千多年来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和田地处塔里木盆地南部,其北为广袤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阿克苏地区接壤:南为连绵的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与我国西藏以及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交界;西连喀什地区;东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一条条大小河流,孕育了一片片大小绿洲,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公元4世纪及其之前的于阗地域,大略为今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两河流域:公元4世纪后的于阗地域,与今和田地区相当。这片地域位于欧亚大陆中部,中西交通要冲,中心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丝绸之路南道的重镇。从于阗南越喀喇昆仑山或西逾帕米尔高原可达中亚、南亚乃至欧洲,东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可入中原。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于阗成为中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种等等的交流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于阗既为东西交流做出了贡献,又演化和创造了自己的独特历史和辉煌文明。

关于于阗历史的记载,散见于我国历代正史以及野史、笔记。于阗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阗历史是祖国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于阒为祖国统一做出过贡献。例如东汉时劝阻班超东撤,协助汉朝统一了西域;唐代,于阗王亲率军队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出产于于阗的昆山之玉,历代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造就了我国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图一)

于阗是最早学会中原养蚕技术的西域城邦国之一,被人们誉为丝路绢都。于阗在西域传播和推广蚕桑生产,促进中西丝绸贸易,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图二)

于阗是西域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区之一,曾经号为“小西天”。中原僧人最初取经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于阗。由于阗传入中原并译成汉文的佛经,据不完全统计,有52种269卷,其中23种111卷为于阗僧人所译。同时中原佛教文化也影响了于阗,如崇信文殊的热潮也曾波及于阗。五台山、敦煌更是于阗僧人巡礼、译经之地。(图三)

于阗美术在西域自成一派。隋唐时期,尉迟乙僧父子在中原从事绘画活动,擅名一时。他们把西域的凹凸画法传到中原,不但促进了我国美术的发展,而且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图四)

最早把西域音乐传入中原的是于阗。早在西汉时于阗乐即演奏于长安宫廷。(图五)

但是,历史记载点点滴滴,很不系统和全面,存在着大量空白和断面。只因为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许多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或记载不清的历史疑谜。

考古发现证明,于阗早期的居民以欧洲人种地中海东支类型为主,于阗是西方人种东移的中间地带,也是东西方人种融合地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于阗在11世纪以前主要通行杂有土著方言的犍陀罗语,属印欧语系。记录这种语言的文字是怯卢文和婆罗迷文。(图六)

考古发现证明,于阗早在公元前后就通用汉文,文件往往用汉文与当地民族文字并行,打制发行了汉文、怯卢文二体文字的钱币(图七)。唐代一度使用过吐蕃文。11世纪后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察合台文。

考古发现证明,于阗造型艺术、尤其是美术发达,风格独特。犍陀罗造型艺术在这里发扬光大,希腊、罗马、中原艺术因子渗透其中。出土的木板画、壁画、泥塑、木雕等,曾使学坛震惊。(图八)

考古发现证明,于阗在新疆地区独执纺织业之牛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其毛织物、棉织物、地毯等在公元前就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图九)

考古发现证明,于阗实行一种胡汉结合的军政体制,某些时期,至少在局部地区实行过与内地一样的乡、里制。

在和田的考古中,还发现大量中原丝绸、货币、铜镜和西方织物、宗教遗物、货币等十分罕见的珍品。(图十)

和田由于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区,古迹多掩埋于地下,故出土文物数量多、质量高。

西域考古使朦胧模糊的于阗史渐显轮廓,使祖国边疆史、地方史得到补正,使中西交通史、世界文明史更加明朗。和田考古是西域考古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和田考古萌生于19世纪末,活跃于20世纪初,复兴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前期几乎是洋人的专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人才逐渐起步并在困境中发展起来。

命运之神不断地往和田考古这串项链上穿着各色珠子,20年前我被作为最新的一颗穿了上去,于是,我也与西域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生似朝露,历史如流水。新世纪之初,回首遥望逝去的百年西域考古,几多兴奋,几多辛酸,几多无奈,几多遗憾!

后记

此书完成于2000年。其后几经周折,终于在2006年得以出版,这完全是新疆人民出版社王淑梅女士鼎力相助的结果。在此,我再一次对筹划出书做出努力的王淑梅女士,精心编辑本书的责编海珊女士,以及所有为此书的出版付出劳动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完成此书的2000年之后,直到2006年,和田的文物考古事业方面,除过那些盗卖文物的案件以外,再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如果非得记录几件事情,那么可以提及的有这样几件:第一件是,考古部门在于田县昆仑山流水村挖掘了几座时代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古墓葬,出土了少量陶器和铜器。这不是和田地区最古老的文化遗存,这类古墓遍布昆仑山北麓及某些河谷中的山村。第二件是,在策勒县达玛沟乡东南荒漠中发掘出一座南北朝时期的小庙,内有少量残存壁画和半尊无头泥塑佛像。这其实是斯坦因曾经发掘过的遗址。第三件是,2005年10月,一座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和田博物馆(与地区文物管理所为同一个单位)新馆落成,随即恢复了旧有的文物展览。第四件是,麻扎塔格古堡与尼雅遗址被某集团公司承包创收,这两处遗址从此变为企业家的产业。

在此书出版之际,我又一次想起了英年早逝的母亲陈玉秀,是这位文盲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弟养育成有文化的人:一个考古,一个画画。在经济最困难的日子里,她想方设法不使我失学;在我受政治迫害的岁月里,她出主意与我一同挖地洞隐藏我心爱的图书……我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今年我年至花甲,回顾身后的生命轨迹,自感没有虚度年华,包括这本书在内的所有成果,都是对我早逝母亲的回报。愿她的灵魂在天国里获得安慰!

                 李吟屏

                 2006年2月于乌鲁木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田考古记/新疆社会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吟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8099047
开本 16开
页数 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1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2.452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60
174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