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南海大事(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全纪录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南海,是巨人居处;中南海,是国策的源泉。

高高的红墙,威严的警戒;令人神往……八百年春秋,五十载风云……揭开神秘面纱,清晰地再现红墙内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内容推荐

中南海,这是全中国13亿黄种人乃至全世界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棕色种人十分熟悉的名称,然而它又是如此陌生、如此神秘。它与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和波澜壮阔的今天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然而真正能有幸进入这块神奇土地的人却并不多。

从中南海传出的声音能够毫不含糊地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中南海新老主人的蛛丝马迹、一言一行都是中外传记作家、新闻记者趋之若骛的目标;中南海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可能隐藏着曲折而重大的故事、引人人胜的传说。多少读者渴望通过报刊书籍了解其中的奥妙。

目录

序 中南海八百年春秋/1

 中南海为何如此神秘/1

 现在的中南海/1

 中南海为什么称之为“海”/2

 被幽禁的光绪皇帝/3

 游中南海/5

第一章 从西柏坡到北平,毛泽东“进京赶考”

双清别墅“不速之客”不愿搬入中南海

 古都新生/1

 轻骑急驰西柏坡/3

 傅作义做了件大好事/7

 “进京赶考”/9

 毛泽东夜宿颐和园/12

 双清别墅的“不速之客”/14

 “香山事件”/15

 新政协第一份邀请名单/19

 香港秘密“来客”/20

 周恩来改添“启事”(草案)/23

 菊香书屋新主人/26

第二章 勤政殿众贤议国事,怀仁堂群英选统帅

毛泽东建国宣言响彻全球,中南海走向新纪元

 新中国标志的诞生/32

 国号与国印的来源/38

 毛泽东两次到北京站接人/42

 新中国究竟起于何日/43

 记者包围了毛泽东/45

 怀仁堂内尽朝晖/46

 开国大典/49

第三章 打点行装,中南海新主人首次出国

千里谋杀,毛人凤机关算尽

 毛泽东决定出访苏联/56

 刘少奇接受秘密使命/58

 台湾的暗杀阴谋/64

 两位伟人首次握手/67

 “蜜月时代”的到来/74

 斯大林70岁诞辰庆祝活动/79

 毛泽东游览列宁格勒/8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谈判/83

 签约斯大林举行招待会/87

 斯大林破例出席招待会/90

 李克农警斥毛人凤/92

 “马司令”落网/94

 踏上归程/98

第四章 金日成急电毛泽东,颐年堂灯光彻夜

菊香书屋家宴送帅,紫云轩主人痛失爱子

 艰难选择/101

 彭德怀临危受命/104

 斯大林临阵犹豫/112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20

 毛泽东痛失爱子/123

 毛泽东做红媒/135

第五章 莫斯科周恩来举杯,日内瓦史密斯失态

印度支那三国问题解决,一代伟人征服世界

 周恩来筹备参加日内瓦会议/141

 中国代表团飞抵日内瓦/145

 周恩来的机敏与智慧/147

 印度支那三国问题的解决/151

 周恩来和莫洛托夫互相合作/155

 周恩来临时改变行程/159

 台刊披露空难真相/161

第六章 共和国莺歌燕舞,中南海再传佳音

酝酿已久的评衔计划付诸实施

 评衔工作并非易事/166

 毛泽东不当大元帅/167

 周恩来检查授衔场所/168

 怀仁堂笑声/170

 毛泽东授元帅军衔命令状/172

 刘伯承、林彪的镜头在青岛补拍/175

第七章 沙皇的寝宫里迎来了东方客人

中南海游泳池会谈不欢而散

 毛泽东与“哼哈二将”/177

 万里行程/181

 与赫鲁晓夫多次交谈/187

 接触其他共产党领袖/189

 毛泽东点“家珍”/192

 莫斯科风云人物/193

 “联合舰队”的争论/195

 游泳池会谈不欢而散/199

第八章 《海瑞罢官》点燃“文革”,国家主席含冤而去

千里偷袭成都,大元帅被揪回北京

 《海瑞罢官》成了导火索/204

 共和国最大冤案/228

 毛泽东不赞成“上海公社”/253

 彭德怀又被揪回北京/274

 元帅“造反”/284

 中国成了一张红色拳击台/311

 “样板戏”风靡全国/332 

第九章 别有用心,毛家湾主人推崇“超天才”

折戟沉沙,九大法定接班人自取灭亡

 篡夺九大筹备权/355

 八届十二中全会/367

 “帷幕”尚未拉开,争斗已很激烈/377

 华夏大地上的“特大喜讯”/383

 陈毅元帅在九大/389

 冗长的会期空空荡荡的议程/400

 政治报告和党章迟迟通过/404

 新的中央委员会诞生了/408

 中央政治局里有了两对夫妻/413

 九大后极左继续泛滥/418

 团结的九大化为泡影/428

 毛泽东拉了九大上的接班人一把/436

 “龙种”变成了“跳蚤”/447

第十章 王洪文窜升十大,挽狂澜邓小平二度受挫

 陨巨星万民垂泪,“四人帮”覆灭举国欢呼

 毛泽东的第三位“接班人”/455

 邓小平复出/469

下册

 “组阁”风波/485

 全面整顿/509

 毛泽东又选了一位接班人/532

 共和国危难之秋/560

 午夜行动,没放一枪/578

第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尘埃落定。华国锋正坐十一大主席台。三中全会冲破“左”倾束缚,拨乱反正邓小平指明航向

政治报告与闭幕词潜在分歧/604

 伟大的历史转折/620

 新生的土地/627

 两岸关系的新时代/643

 平反冤假错案/658

 超级审判/680

 统一思想实事求是/707

第十二章 十二大吹起时代号角,改革开放全面开展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起,胡耀邦自责请辞总书记职务

 规划新的轨道/729

 新老合作与交替/733

 改革开放全面开展/739

 香港回归问题协议签订/751

 “一国两制”又一例/765

第十三章 京华丹枫再迎“客”,举国秋爽接新论。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北京平息政治风波

明确中国社会的历史阶段/775

 成竹在胸迎“不测”/780

 洪水激荡中南海/811

 一阵春风从南刮起/821

 敢叫“高峡出平湖”/860

第十四章 树起时代的里程碑,中共十四大万众瞩目

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第三代领导人把舵扬帆

 树起的时代里程碑/888

 显著的成绩/907

 中国和平外交成就斐然/928

 中华大地遍吹文明风/934

 反腐倡廉获阶段性成果/938

 情系宝岛/941

 沉重的一幕/947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974

第十五章 千年期待,百年企望,神州大地屏息聆听跨世纪宣言。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十五大把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送进世界视野

 世纪之交的盛会/980

 十五大代表产生纪实/985

 十五大报告诞生记/988

 宏伟大业后继有人/995

试读章节

毛泽东游览列宁格勒

毛泽东这段时间的活动安排是丰富而充实的,他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和其他一些地方,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除此外,他在住所里请师哲为他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影片来观看,全是俄国和欧洲的。毛泽东不愧是历史学家,他对彼得大帝、拿破仑、涅夫斯基、库图佐夫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都能做出独到的评价,连斯大林闻讯后也佩服地说:“毛泽东真了不起,很聪明,专看历史人物传记片,这是了解历史最简捷的办法。”

几天后,中苏联合发表了一份公报,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友好条约已在商谈之中……”公报引起了国际舆论的轰动和关注,这份公报的发表是按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意思办理的。毛泽东在公报发表的第二天,便前往列宁格勒参观访问去了。

一月的列宁格勒天气很冷,一连数日的大雪,使围绕这座古城的辽阔田野变成了茫茫雪原,各种树干树枝像长出了白色的翎毛,田野里那些被雪盖住的冬季作物都成了无数的雪堆。几辆黑色高级小轿车从雪原上驶来,留下了长长的车轮印迹。

毛泽东到达后,提议去看看波罗的海的芬兰湾,这儿是十月革命的策源地。

当汽车驶到波罗的海海边上时,毛泽东踏着长长的海岸线,眺望着十月革命时工人们暴动的喀琅施达特要塞,仿佛又在追寻着历史的脚迹……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是在“五四”运动中接受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然而为了寻求一条把马克思列宁的理论同中国国情结合的道路,他和他的战友们费尽了心血,吃尽了苦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和牺牲。毛泽东清楚地记得,1931年8月在江西南部的根据地党代表大会上,他被解除了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彻底被排斥在中央领导之外,而罪名就是反对“要以布尔什维克的坚定性和不折不挠性来实现共产国际的决议到实际工作中去。”这不仅仅是王明路线对他的打击和排斥,也是少数号称正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拥有者、实际上的共产国际错误路线的制定者对他的打击和排斥。正是这些所谓的“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们,使中国革命走了许多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牺牲。毛泽东正是在这些代价和牺牲中摸索出了一条马列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道路,才使中国有了今天,而今毛泽东就站在了十月革命炮声响起的地方,他怎能不感慨万千呢?

波罗的海一到冬季,大海沿岸全结了冰,连成一片。毛泽东在一宽阔的冰面上停了下来,脚下的大地像一片望不到边的冰凌水晶,置身于这绚丽的千里冰封中,毛泽东兴致很浓,他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迈着潇洒而轻快的步伐在冰面上又走了起来。当他那伟岸的身体在一处冰坡前停下来时,随行人员又恳切地上前劝他休息休息。

毛泽东豪情满怀地挥挥手,说:“我的愿望是从海参崴——到太平洋的西岸至波罗的海——再到大西洋的东岸;然后从黑海边到北极圈,把苏联的东西南北都走个遍。”

“真有气魄呀!”随行者中有人感慨地小声说了一句,人们顿时也被毛泽东的博大胸怀所感染。

在列宁格勒期间,毛泽东还应邀参观了一些工厂和部分著名的历史遗迹,尽管他天天都要进行许多既定的访问和参观,但心里却始终在计算着周恩来到达莫斯科的时间。1月15日晚,工作人员转告他“周恩来总理已在赴苏的途中了——”

毛泽东一听大喜,他顾不得疲劳和辛苦,当即决定:“请通知苏联同志,我们马上返回莫斯科。”

工作人员劝他再休息两天,恢复恢复再走。

毛泽东果断地一摆手:“不用了,我和恩来是有约在先的。”随即他又幽默地说:“君子言必信,行必果啊!”

1月17日,毛泽东一行人从列宁格勒返回了莫斯科,第二天上午就接到了周恩来从途中打来的电话向他请示问候。电话直接接到了毛泽东的住处,因为线路有毛病,通话声音不好,毛泽东在耳机旁听了半天,也很难听清楚。他当即决定,请周恩来到下一站后再次通话。

毛泽东挂上电话后,背着双手在屋内踱了起来,显得有些着急。此后他一直守在电话机附近,等待着周恩来的消息。

周恩来从斯维德洛夫斯克再次打来了电话,毛泽东拿起了话筒,直接与周恩来通话,这次通话的效果不错。毛泽东竟然坐在沙发上与周恩来长谈起来了,他把自己来苏后的一些看法和分析与周恩来通了气,并征求了周恩来的意见,也把中苏双方条约谈判和协议签定的一些重要问题再次向周恩来做了布置,两人在电话中谈得十分亲切,有时还哈哈大笑。

看来,毛泽东对周恩来的外交才干是深信不疑的,他把几乎所有的实质性任务都交给了自己这位杰出的助手。

两人的通话竟然讲了一个多钟头!

通完话,毛泽东显得格外轻松和愉快,他喝了一口茶,悠闲地靠在沙发上抽着烟,欣赏收音机里的音乐。

一阵深沉雄浑的歌声在屋内响起来,缓缓的,沉重的越响越大,像奔腾的河水,流到了人们面前,这是伏尔加河船夫曲。唱得那么深沉动人,像一股股激流拍打着人们的心胸。毛泽东静静地听着听着,又渐渐地直起了身子,全神贯注地凝视着窗外,那么专注、深沉……

P81-83

序言

中南海几百年春秋

中南海为何如此神秘

中南海,这是全中国13亿黄种人乃至全世界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棕色种人十分熟悉的名称,然而它又是如此陌生、如此神秘。它与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和波澜壮阔的今天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然而真正能有幸进入这块神奇土地的人却并不多。

从中南海传出的声音能够毫不含糊地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中南海新老主人的蛛丝马迹、一言一行都是中外传记作家、新闻记者趋之若骛的目标;中南海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可能隐藏着曲折而重大的故事、引人人胜的传说。多少读者渴望通过报刊书籍了解其中的奥妙。

现在的中南海

现在的中南海,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的中心位置,天安门城楼的西侧。

中南海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办公地点,隶属于中共中央领导。

它的正门是南门,又称新华门,朝向长安街。还有西门、西北门、北门和东门等门。

中南海的面积相当于北海公园的两倍。

处闹市之中,又是一个幽静的处所。你如果静下心来,能从这幽静中倾听到历史的脚步声。

中南海为什么称之为“海"

很多人困惑不解,中南海为什么称为“海”,明明是湖嘛!

这得从中南海的历史说起。中南海这片宫廷建筑群始建于辽宋时代。辽代以前,这里曾是一片风光秀丽的自然湖泊,那时北京的气候比现在湿润得多,燕山山脉的森林茂密,坝上草原水草丰美。与汉人所建的大宋朝相对抗的辽国曾在这群自然湖泊上建瑶屿行宫。行宫之外,辽代官兵与大宋将士浴血奋战,为的是争夺对江南江北汉人居住区的统治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辽国盛极而衰,金朝取而代之,这块自然湖泊上的宫殿迎来了新的主人。1153年,金王朝正式迁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

新的主人给瑶屿行宫以新的名称,以表示其权力和自己特有的偏好,于是瑶屿行宫更名为“西华潭”。金王朝一声令下,上万民工开始对这一带的开挖和改造,使之具有更多人为的痕迹。

斗转星移,又到改朝换代时。蒙古英雄忽必烈胯下骏马,手持纯钢弯刀,挥师征服全世界,一口气打到多瑙河流域和今天的莫斯科郊外,同时驱兵南下,入主中原,把以灿烂文化自豪的汉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并在燕京建立首都,改名大都,皇宫御苑仍在金朝的老地方,自然又免不了一番整修,几次扩建。

发源于草原游牧部落的元帝国,梦魂牵绕的是水。在草原上有水就有生活;有了水,沙漠也可以变为绿洲。水像生命一样珍贵,如花园一样美好,故而,蒙古人把水称之为“海”,“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即“花园”。

有古代典籍为证。《宸垣识略》云“……北人凡水之积者,辄目为海。如宝坻之七里海,昌平北之四海冶是也。”此书还说“紫禁城中外海,即古燕市积水潭也。”

这就是中南海之所以称为“海”。

被幽禁的光绪皇帝

1898年,年轻的满族第一男人——光绪皇帝被他的“亲爸爸”慈禧太后软禁在西苑(中南海别名)瀛台之中。眉清目秀、壮志未酬的光绪皇帝在这里长吁短叹,徒唤奈何。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中南海这块地方从元代到清代,已经历了500多个年头。光绪皇帝思古念今,真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当时中国以外的世界——英国、法国、俄国、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蒸蒸日上,新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如潮涌,冲击着封闭保守的中华帝国。年轻的光绪皇帝乐于接受新思想,进行了吉凶难测的变革,因为1898年按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法应为戊戌年,故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不到半年就失败了,又称为“百日维新”。

变法者的结局是惨烈的。“戊戌六君子”被捕下狱,然后引颈就戮,慷慨就义。皇帝陛下也丧失了自己的权力,沦为太后的阶下囚。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把瀛台变成了幽禁光绪皇帝的“牢房”。慈禧对颇有革新思想的光绪恨之入骨,千方百计从精神和肉体上进行迫害,瀛台、涵元殿便是一桩桩迫害事件的见证。慈禧把光绪囚在瀛台后,立即命令拆掉瀛台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的一座活动木板桥,改由一艘小船来往,平时船停在南海北边,割断外界与光绪的联系;继而逼光绪下令逮捕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并颁诏书承认变法是离经叛道的异端,明令各地停止执行。再是逼光绪以身体不好为名,再三“恭请”慈禧临朝听政。处在孤寂中的光绪,原想从他的爱妾珍妃那里得到一点慰藉,可是慈禧却以教唆皇上干坏事的罪名,把珍妃关进了冷宫,后来又趁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乱,害死了珍妃。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得病。太监李莲英在慈禧面前说,光绪听到太后有病,面有喜色。慈禧听了十分恼怒。第二天,光绪吃了李莲英送去的东西,病情突然加重,终于,光绪先慈禧太后两天死了,当时年仅38岁。

民国初期,袁世凯、黎元洪、曹锟的总统府,张作霖的大元帅府,北洋军阀政府的国务院、摄政内阁都设在这里。国民党政府时期,何应钦的“北平军分会”,李宗仁的“北平行辕”也都设在中南海里。

游中南海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南海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办公所在地,许多共和国领导人都曾工作和居住在这里。

丰泽园曾是毛泽东主席工作过的地方,吸引力自然不同一般。

人们去北京中南海参观丰泽园之后,总要到瀛台一游。瀛台是皇家苑囿中的一个珍品。

瀛台是南海中的一座美丽的小岛,始建于明代,清代时又经多次重修,是明清两个朝代帝王后妃的游宴之所。明时称为南台,以后改称为瀛台。

清代负责修造瀛台的是当时最有名的能工巧匠、宫廷建筑师“样式雷”。从雷发达、雷金玉起的雷家子孙继承祖业,世袭宫廷建筑师的职务,创造了宫廷建筑中特有的样式房,所以被称为“样式雷”。在清代两百多年时间里,凡是重大的宫廷建筑工程,一般都由“样式雷”直接主持和参加设计、施工。如北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承德避暑山庄等建筑的设计建造,定陵的重修,北海、中海、南海的修造工程等。“样式雷”建筑的风格、布局千变万化,有的格局严整,气势巍峨;有的掩映错落,曲折别致。他们既能在数十公顷面积的大范围里,依山就势,纵横擘划;又能在弹丸之地,因小见大,以秀巧取胜;还能在建筑物内檐硬木的装修上,雕刻精美绝伦的图案。

在北京民间流传不少有关“样式雷”绝技的传说,其中一个是这样的:清初,皇室为了显示威仪,决定重修故宫,在金銮殿——太和殿上梁之日,举行降重的典礼,康熙皇帝亲自参加。可是大梁抬上去后,怎么也安不上,吓得在场的工部官员个个面色如土。这时,只见一个年轻匠人操起大斧,三攀两援上了房架,噼啪几下,斧落榫木,喊声“上”,大梁一下就安上了。在场的官员和工匠无不喝彩,康熙也十分高兴,立即封他为工部营造所的“长班”。从此,“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的说法,就在京城中传开了。

中国古代曾有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传说,而在修建过程中,“样式雷”雷延昌充分发挥了把瀛台变成人间仙境的造园构思。瀛台从环境的幽深到建筑物的造型,以及楼阁等的用典题名,都刻意围绕这一意境。当你来到瀛台,见到无边太液波净净,迤逦湖山石嶙嶙,苍穹澄澄,古木森森,怎不叫人产生身临仙境之感呢?而建筑师当时的造园构思,也恰好反映了明、清两代帝王的本意。他们想借助瀛台的修造,来改变过腻了的宫廷生活,而去领略所谓超凡脱俗的神仙日子。

瀛台的古建筑很有特色。从北边经过一座汉白玉长桥,拾级而上,便是清秀飘逸的翔鸾阁,左右有弧形延楼回抱。在阁的廊道上,能远眺景山的雄姿和北海白塔的倩影,也能近赏静谷的连理柏和“芝径缭而曲,云林秀以重”的庭园湖山。由翔鸾阁下来往南走,便可到达涵元殿。这是瀛台的主要建筑,它有绮思、韵藻楼作东西两翼楼,隔着一座月牙形。从涵元殿西侧循石阶而下,便可直达瀛台最南端的迎薰亭。这座小亭建得十分别致,三面突出在南海水面上,仅北面与瀛台相联。远远看去,宛如一位绰约的仙子,婷婷站立在浮光耀金的太液池中。罗袜生尘,飘飘欲行,夏日到这里纳凉、赏景,令人留连忘返。难怪明宣宗在此会“微醺”,康熙会“忘形”,乾隆会与大臣吟诗作对,欣喜“若狂”。现在,亭里还挂、刻满了清代皇帝在这里咏景抒情的题刻、诗匾。

瀛台的湖山也很有特色。据说是清初堆石名家吴南桓和他儿子的作品。这里用的太湖石是北宋汴梁名园“艮岳”的旧物,它是金兵攻破汴梁后从“艮岳”中拆迁来的。北海造园时用的就是它。余下的部分,被明清两代堆石专家用到了瀛台。太湖石产在苏州附近的太湖中,它浸润水中长年受湖浪冲击,纹理纵横,外形剔透,姿态丰富生动。当年宋徽宗花了巨资才把它运到了开封。《水浒传》描写的吴用智取花石纲,讲的就是这件事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南海大事(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全纪录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94493
开本 16开
页数 10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70.5
丛书名
印张 64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48
171
5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