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披露中国海洋科考的秘闻奇闻,29名专家的信,着船试飞,首次破冰……介绍“向阳红10”号、“雪龙”号的来龙去脉,讲述郑和传人的精彩故事,马路边的奇异旅行,内水道探秘……送你一片开拓的风帆,给你心中无尽的蔚蓝。
图书 | 未知海洋上的郑和传人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披露中国海洋科考的秘闻奇闻,29名专家的信,着船试飞,首次破冰……介绍“向阳红10”号、“雪龙”号的来龙去脉,讲述郑和传人的精彩故事,马路边的奇异旅行,内水道探秘……送你一片开拓的风帆,给你心中无尽的蔚蓝。 目录 序/1 1 引子/3 上部 2 “启航”在那年,不只是巧合/7 3 “蒙在鼓里”的第一次出海/14 4 年轻的海军船长/24 5 时代发出了特别召唤/38 6 试航,与我国首次直升机着船试飞相伴/47 7 马路边的奇异航行/60 8 心与运载火箭一起飞翔/70 9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78 下部 10 梦牵“世界之最”最多的地方/93 11 向南,向南!不管多难!/108 12 可爱的磷虾和可怕的大风暴带来的……/120 13 为了“极地”号极不寻常的远行/133 14 临危受命:飞赴印度洋接来“雪龙”号/140 15 驭“龙”逞威 首开我国极地破冰纪录/161 16 幸好我每一步都没走错,不然……”/175 17 考察船长的非常使命/189 18 尾声/199 试读章节 2.“启航”在那年,不只是巧合 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是一段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我国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相继获得成功。然而,深谙内情的人都知道,中国还没有远程投送的能力,国防实力和航天事业一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研制远程运载火箭的课题便自然而然地放到了中央决策层的面前。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召开了中央专门工作会议,作出了重要决定,提出“尽快建立远洋考察船队”。 “上天”为何与“入海”联系了起来? 原来,远程运载火箭的射程一般都在8000公里以上,由于要实行洲际飞行,利用公海来进行试验显然是最好的选择,这已经为美国、前苏联、法国的试验活动所证实。为此,除了在地面上建立一系列的测量站外,还得在火箭途经的海区以及数据舱的落区,部署足够的跟踪测量、通讯中转、水文调查和气象保障船只。同时,还必须配以护航、救捞、补给等舰船,以便保证长途航行和数据舱回收的安全。 也就在中央作出“尽快建立远洋考察船队”决策的同一年,如同远洋测量船队的航线将与远程运载火箭的飞行路线交会一样,作为一个普通初中毕业生、而且已在湖州乡村务农的沈阿坤,正悄悄地开始了与那两条轨迹相交的富有传奇的人生航程。 当然,他那时对于这样的“启航”完全是无意识的,只是怀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他从小就曾听说,抗战时期,在离他家不远的乌山上,曾发生过我19路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血战。他好多次眺望那座在阴晴雨雪中都呈现铁青色的小山,依据老人所讲的故事片断在脑中想象着那场血战的过程,感叹着中国军人的悲壮。他盼望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军人,去保家卫国,并赢得荣誉和胜利!这种拼搏求胜的想法和逐渐形成的心理定势对于他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以致后来在各种艰辛叵测的科学考察中,总能给予他排除万难的勇气和灵感。而这一点在他起步时就发挥了关键的作用。P7-8 序言 2005年,是一个以“海洋”和“航海”为主题的年度。 今年7月11日,是我国,也是世界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的日子。我国许多地方将举办一系列纪念郑和下西洋这个先于西方近一个世纪航海壮举的活动,这对于弘扬和培养热爱祖国、友好睦邻、科学航海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提高民族的海洋意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日读报欣悉,我国已选取今年的7月11日作为中国的第一个“航海日”,并且还将这一天首次作为“世界航海日”载入我国的史册。消息传来,真叫人高兴! 传来的好消息还不止于此。在隆重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举办之际,一本书写我们水兵、书写我们海洋科学工作者、书写我们“南极人”和我国南极破冰考察第一船船长的好书,与读者见面了。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纪实性文学传记《未知海洋上的郑和传人》。 新中国培养的舰长、船长何止万千,他们“直挂云帆济沧海、耕波犁浪通五洲”,为展现祖国的航海和海洋事业,为播撒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为捍卫国家神圣的海疆,他们中的许多佼佼者,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华民族新一代的郑和传人。这本书的主人公——沈阿坤,就是佼佼者之一。 从一个出身于江南水乡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人民海军中的一名水兵、船长,继而成长为我国大型远洋科学调查船的高级船长和“特种”船长,沈阿坤的难能可贵就在于:他四十年如一日,肯学、肯干,求真、务实!他曾多次临危受命和保驾护航,除了多次驾船参加和参与组织过我国近海常规的科学调查任务外,还曾开辟新航线、探索新航道,成为我国冰区航行第一人。先后驾船16次穿越赤道南北,6次横跨东西半球,5次挺进南级。特别是他和他的战友们20年前首航南极和南大洋考察的圆满成功,不仅实现了新中国老一辈海洋工作者“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夙愿,而且为我国今后一年一度的南极考察和提升我国在南极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南极考察队和中国科学考察船船长特有的风采和动人的魅力! 凡与沈阿坤合作过的战友和同事们,无不对他果敢与执着的敬业精神、憨厚与包容的为人之道表示认同。他居功不自傲,居安常思危。沈阿坤不愧为一名普通而又不普通、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船老大,我为他自豪,向他祝贺!也向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贡献的所有新一代的航海家和海洋工作者表示祝贺! 说起沈阿坤船长,我与他也是有缘的。 当年,就在他与张志梃等驾驶国产的“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执行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特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的任务时,我与沈阿坤同在一个混合编队。我们配合默契、协同作战,出色地完成了试验海域现场气象与通信保障等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表彰;在执行我国首次南极和南大洋考察,以及“雪龙”号第一次破冰挺进“中国南极中山站”,向该站实施冰上输油和冰上补给装备物资的任务中。我与沈阿坤都是风雨同舟在“向阳红10”号和“雪龙”号船上。我们远在南极冰原,团结全体考察队员共同创下了“南极精神”的佳话。抚今追昔,我们怎能忘记那生死结同心、鏖战西风带、探路南大洋和首建“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激情岁月! 大海是富有的,也是神秘的,更是不容忽视的蓝色家园!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试图探索海洋、研究海洋。然而至今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程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人们探究海洋的手段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我们每一个关心、热爱海洋的人,有可能在一生中并没有多少机会赴海蹈洋。但至少我们可以用心关爱它,可以倡导更多的人一起呵护大海、善待海洋,共同保护好这个地球上人类最后的资源宝库。 海衰则国弱,海兴则国强!只有重视海洋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在我们缅怀、敬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之余,让我们再次搭上郑和这一从600年前驶来、充满历史的涛声和充满瑰宝的船队,朝着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沿着让海洋强国之梦变为现实的航线,乘风破浪,以不辜负民族先人和当今国人“让那片风帆继续它辉煌的航程”的期待! 海洋,决定着中国安全与发展的未来! 二00五年六月八日 (陈德鸿将军曾任海军作战部部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首航南极编队总指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未知海洋上的郑和传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达世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46827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6 |
出版时间 | 2005-07-01 |
首版时间 | 2005-07-01 |
印刷时间 | 2005-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03 |
宽 | 139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21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