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读新疆
内容
编辑推荐

回家的途中,有人伤感路途上的孤独,尚昌平之游走,是因为路的孤独。在漫长的路上,她不满足于视野中历史的背影和侧面,她期望看到的是历史的正面,这是一种解读历史的方法。

新疆是记录中华民族走向世幂的一部古老的书,因此,解读新疆,方能完整地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我身不由己地走在路上,趁我还能走……

内容推荐

在人类还没育掌握航海技卡之前,陆地上的交往是唯一的途径。新疆,这片广袤的国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迈向西亚、欧洲的必经之珞,并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传播给世界。

新疆是记录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部古老的书,因此,解读新疆,方能完整地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四为新疆原本就是这厚重史书中的经典篇章。

目录

她走在理想之途[代序]

末代萨满

那拉提

丝绸结

捞玉

流泪的胡杨

高山塔吉克

石头城裸记

喀什老城

买罪者

让木头歌唱的人

英吉沙小刀

我心仿佛

阿艾石窟悬想

昭怙厘寺

克孜尔千佛洞

古渡巴扎

吐峪沟断面

驿途的村庄

重返底坎尔

康家石门子岩画

记录烽燧

塔里木河一声忧郁的咏叹

不归的锡伯人

三座清真寺

后记

试读章节

两匹马,一前一后走在幽昧的深谷。

谷顶丛生的灌木遮天蔽日,怪石遍布谷底,长满了厚厚的苔藓,散发出潮气。这条哈萨克人放牧时经由的间道平时很少有人走过,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86岁的萨满师热素力像一个独行侠催马赶路,似乎忘掉了我的存在,也许,他从马足匀实的踢哒声感应我跟在身后。

这条博格达峰北麓的谷地,是地质第四纪冰川活动形成的冰槽谷。蕴藏着巨大能量的流动冰川倚势蜿蜒于山地之间,并将巨大的山石遗失在狭窄的谷道。大自然的想象力创造了这条谷道,但却忘记了清除路上的积石。

哈萨克牧民春天的时候将羊群赶到山里,按时令推算,他们已经转场到了夏牧场。路过春牧场的时候,热素力还特意地观察了山地间的草情,今年是个干旱的年份,牧羊人转场的时间要比常年提前了半个多月。山里的草场极为分散,虽然草场并不归属每个牧民,但每片草场的使用却早己约定俗成。

我们到达的草场是半山围起来的…片洼地,这片草场叫羊泉,据说,是牧羊人转场路途中歇脚的草场。山涧有一条溪流,雪水在草地中央汇聚出5平方米左右的水泡子。可能很久没有降雨,坡上的草已经枯萎,露出了一块块褐色的焦土。

我不知道萨满师热素力能否将这片草场回黄转绿,毡房里病魔缠身的一位阿帕(哈萨克语:母亲)能否康复,但热素力正是为此而来的,两户牧羊人家看到热素力就像见到救星一样,簇拥他走进毡房。

按照哈萨克族古老的传统,草原上的萨满师是一种神职,孤独徜徉在草原帐落之间,在萨遗师看来,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力量才敢行走孤独。萨满师的授业大都是口传心授,只有极少的萨满师是子承父业式的嫡传,但无论哪一种传授方式都要经过特定仪式的认可。

萨满师无疑是部族人群中的“个类”,只有那些悟性极高,且具有胆识的少年才可能培养成为萨满师。在萨满师的身上兼有人和神的双重身份,这种介于人神之间的身份带有原始宗教的神秘性。

萨满师一生都在为冥冥中的神所驱使,萨满师在神界和众生问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过,人群中他是坐立的,而在神那边是跪匐着的姿势;萨满师的人格形象完全被双重的身份重新塑造,在部族人的心目中,萨满师是神的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最起码,他是沟通人和神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这座桥梁走到精神彼岸,受到神的庇佑。

萨满师热素力像坡顶上的一块石头,面朝东方,迎候夏日的清晖。那是一种古老的祈祷仪式,太阳是原始宗教的起源,萨满教早期崇拜自然物,承认世界实体的存在。

但这个精神支配行为的神职渐渐脱离了原始宗教,萨满师崇拜的已不再是自然界中的日月,而是将自然现象予以神秘化,变成超自然力附在自己的身上。谁也不知道热素力的内心有多少承天接地的东西,他究竟和空中的神有何接触;天高,山高,他老迈的身躯已经不能随心前往了。

非物质性的精神世界和客观事物的存在,让萨满师陷入无法排解的痛苦。在太阳、月亮、山河、动物、植物都未被精神神化之前,对物质世界的憧憬萨满师也曾经有过。而一旦将自然物赋予神的色彩,人世的一切便混淆模糊,最终坠入不可知怪圈。但原始性认识的不可知,尚保留合理的成分,一个谨慎的萨满,他的一生都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走钢丝的人。P8-11

序言

1997年春,我主编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边疆探察丛书》一经问世,即受到学界和媒体的关注,使我深受鼓舞,由此也更为关注有关边疆考察书籍的出版情况。大约在同年夏秋。偶然在书店发现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丛书,一套五册一次购下拜读。五位作者有两位女性,其中《荒原有爱》的作者即为尚昌平。一位小女子,能跻身在徒步走遍祖国山山水水,表现出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勇于同严酷自然和生命极限挑战的壮士之列。这是昌平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此乃闻其人之始。

人世间。能闻其人不一定有识其人的机会,能实现两者的过渡,是一种缘份。

1999年4月14日在北京,我参加席殊书屋组织的“中国西部探险丛书”出版座谈会,出席者的名单上尚昌平大名列于其中。经主持人介绍,我看到了坐在会场一角,穿着朴素,文文静静,像个平常大学生的尚昌平。

会议结束时,我们认识了。坦率言,轰轰烈烈与文文静静,面对眼前的尚昌平,我实在难以找到一个合理的结合点和平衡点。只能用一个难得的奇才来自圆这一矛盾的印象。

不过自此之后,昌平小友我是记住了。

又过去四年有余,2003年7月初我突然接到昌平的电话,要相赠她的新著。几天后,一册散发着油墨清香,署有昌平独特签名的《西出阳关》到了我的案头。

虽说那段时间百事困身,我还是读了三遍:浏览、精读、重点的读。所感所思颇多。简言之:当刮目相看,还有刮目相看后的惊喜!

刮目相看的感受从何而生?昌平不满足于行程中的浮光掠影的记述,而是在行万里路的同时,坚持读万卷书,终于为读者奉献了自己行中思、思中行的结集。她的执着、她的勤奋、她的思考,确乎让我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后又何以让我惊喜呢?

惊喜之一,从感性而言是她与我边疆考察足迹的重合。昌平的多次新疆之行,所到之处,除楼兰遗址我与之失之交臂而无缘踏勘外,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昌平所历诸地,我都不止一次到过。当然,要自愧不如的是,昌平是以步行为主的踏勘,我则是以轮代步的“走马观花”。两者艰辛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给个人的印象、体验,并由此引发内心的震撼,也是差之万千。但毕竞我们属于走在同一条路上合格的和不合格的“行者”!

惊喜之二,从理性而言是昌平对“漂泊探险”、“独行考察”文化内涵的感悟和思考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思考所进发出思想的火花,我称之为行者哲学的思考。行者的昌平,将自己定位于“文化的边缘人”,其实,她的实践、她的思考早已跨越了“边缘”,而成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人!

我在“边地文化探踪丛书”的《写在前面》中曾将当代的边疆探险、考察分为漂泊探险和文化考察两类。前者重在肉体苦难和心灵自由的体验,后者则重在文化的积累和学术的探求。其实两者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做到互补与互融,当代中国边疆考察就将有一个大的发展。昌平是一位将漂泊探险注入文化考察内涵的成功的实践者。

昌平给我留下另一个深切印象的是其散文之关的回味。

我以为散文之美不在于词藻的华丽,而在于作者心灵呼喊在读者中引发的震撼力。这种震撼力给人以沉思,以回味!

也许是生活经历的某种类同和行者路程的重合,昌平对一些精神和物质的独特感受,于我不仅是回味,而是共鸣。

我归之有二:

一是,孤独。身处沙漠戈壁中的孤独,孤独的极致是恐惧。

昌平如是说:“我没法说清那样一种恐惧,人要真正站在那里才知道。在那里,没有一点点生命的迹象,没有飞鸟、小虫、植物、水。我在夜间行走,如果听到狼嗥,里会感到有一丝安慰,因为知道有活的生命与我同在。那里只有天空、雅丹台地,自己唯一听到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心跳……”

这段文字唤醒了1999年我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五彩湾一段亲身经历的回忆:极目所至除了灼人的阳光照射下的戈壁大地,寂静笼罩一切,唯一听到的声音是自己的心脏跳动,即使纵声高喊,也得不到半点回响。这种孤独,这种由孤独而引发的恐惧,是莫名的,可却是极其强烈的。虽然明知在四公里周缘有同伴在,有车队在,他们正拎着水向我走来,也难以摆脱由孤独产生恐惧的强烈冲击。

我钦佩时时被这种恐惧笼罩着的戈壁中的独行者。他(她)们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强者。

二是,幸福。什么是幸福,100)个人有100种的理解,100种的追求。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昌平理解并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我很幸福。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幸福,想去的地方我就去,想做的事情我就去做。”真是朴实无华的坦言。是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幸福。如果自己想做的事做成了,并证明于社会是有益,得到了社会的承认,那是幸福的升华!

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感受的。

昌平的行者之路还要走下去,昌平的行者哲学思考当然还将深化、完善、成熟。我更期望并相信,记录昌平行者足迹、心迹的作品将会陆续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记

在人类还没育掌握航海技卡之前,陆地上的交往是唯一的途径。新疆,这片广袤的国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迈向西亚、欧洲的必经之珞,并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传播给世界。

新疆是记录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部古老的书,因此,解读新疆,方能完整地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四为新疆原本就是这厚重史书中的经典篇章。

从内心来说,我从未像今天这样地细读新疆,而且是以走读的方式表芝对新疆的情感,至今,为了那些尚未读懂的内涵,常令我身不由己地走读在路上,趁我还能走。

学习有多种方式,选择一种学习方式有时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已经忘记了校园里的学习方式,现在已逐渐熟悉并适应了走读方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求知途径——这条求知的路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偏远的山区延伸着。

求知的路上,我时常看到稚气未脱的孩童携带干粮、身背书包穿越沙漠,翻越山峦求学,我同他们比肩而行,他们让我明白走读就是一种生活,走读既有欢乐也有坎坷。

也就是在这条荒渺无人的路上,四川民族出版社的凌文、战琦两位女编辑突如天降,来到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用凌文的话说,“我们从来没有为一个作者跟踪追寻到天涯”。这令我十分感动,那是一种只有在荒漠中才能体验得到的感动。我很高兴,在这条走读的路上又多了两位同行者。如风般的三人行,竟未拍得一张合影,只留下落日里三条细长的影子在沙漠中浮动……

在路上,时时想起好友曾军,甚至为之失眠。我经常会从怀里取出曾军赠送的一柄精致的木梳理发辫,我想,该是不想让我将沧桑的模样留在路上,那份心意令人温暖在路途。曾军对我的帮助与关爱,竟不忘细微之处。

这本书是写给新疆的,写给读者的,也是对朋友的答报

2005年6月28日于北京骆驼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读新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尚昌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932190
开本 16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1
15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