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来买单--走进经济学聊天室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过去相比简直是飞跃一般的进步,但是人们却“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政府机构年年精简,但是却不断地变得更加臃肿;很多个人的小公司渐渐地发展成了巨人,而有些巨人般的大企业却在不知不觉间轰然倒地……这都是为什么呢?

  《谁来买单——走进经济学聊天室》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为你解答了生活工作中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本书没有刻意追求经济学严谨的逻辑性,而是通过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开销用度、求职谋生、投资办店等活生生的生活故事和真实案例,将以往“高深”的经济学的原理变为浅显的生活常识。

  只要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抽出片刻闲暇,走进我们的“经济学聊天室”,一杯热茶在手,就可以读上一两段,相信你能有所收获,并能给你带来轻松、愉快、自由的感觉。

内容推荐

商家是怎样看人下菜碟的?为什么不能和小偷妥协?富国穷国为什么同工不同酬?窝里斗的经济学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造假村造假罢?生意明明是在亏损,为什么裔的人依然干劲冲天?为什么常常是“混混”升富发财,而真正的人才永远怀才不遇?为什么许多个人的小公司渐渐越发展成了巨人,有些巨人般的大企业却在不知不觉间轰然倒地?本书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为你解答了生活工作中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启迪经济人的智慧头脑,成就上班族的财富人生。

目录

前 言

第一聊天室:广阔的市场

1.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

2.洛耶尔岛的狼和鹿——市场经济与竞争

3.“好人”与“坏人”——诚实信用与市场环境

4.轻轨票的价格与乘客的选择——需求价格的弹性

5.企业是怎样看人下菜碟的——价格歧视及其他

6.超市赚钱的猫腻——也谈规模经济

第二聊天室:麦田里的守夜人

1.又一只让人看得见的手——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2.一个警察的奇遇——设租与寻租

3.安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人——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4.谁来买单——税赋的分配

5.德国皇帝与磨坊主的故事——谈产权的保护

6.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制度的缺失

7.生存与秩序哪一个更重要——帕累托改进

8.大象怎样在装满瓷器的屋子里跳舞——最优政策配合与人民币升值

第三聊天室:理性的经济人

1.人的裸体是最美的——经济人的偏好

2.比尔·盖茨为什么要放弃学业——也谈机会成本

3.吃第七张饼的感觉是什么——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4.泰坦尼克的悲歌——沉没成本

5.美女为什么找了一个丑丈夫——也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6.自己的事情不一定非要自己做——也谈比较优势

7.虚假票据的社会土壤——谈经济人的机会主义

8.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9.如何面对偷车牌的贼——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1O.中国人的窝里斗——且说利益的分配

第四聊天室:经济学迷宫

1.囚徒困境——纳什均衡

2.越高越买——吉芬现象

3.从卢卡斯的离婚合同谈起——卢卡斯批评

4.为什么同工不同酬——效率与福利

5.经理的年薪为什么一百万——委托与代理

6.停在路边的汽车——穷人怎样为富人买单?

第五聊天室:现代寓言

1.海边的灯塔——公共物品与搭便车

2.一条道跑到黑——制度创新与“路径依赖”

3.干草垛里寻落针——满意化原则

4.空中楼阁——阿罗不可能定理

5.污染权是可以买卖的——外部性和科斯定理

6.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资产组合理论

第六聊天室:生活故事

1.从一妻多夫制说开去——婚姻制度的变迁

2.为什么同居者越来越多——也谈经济人的选择

3.鲜苹果、烂苹果——吃的学问

4.穿衣服的经济学——也说服装的技术折旧

5.徘徊在两捆稻草之间的毛驴——租房、买房与建房

6.金钱买不来幸福——快乐的经济学

7.北大毕业生卖肉的启示——也说人力资本

第七聊天室:地球村的神话

1.地球是人类的“公共墓地”吗——“公地”的悲剧

2.马太效应与硅谷——产业积聚现象

3.郑人买履新解——也谈贸易的技术壁垒

4.GDP并不能说明一切——核算财富的新方法

5.且说打麻将的规则——关于加人WTO

后记

试读章节

1.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

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是70年代中期的事情,一次爸爸到山东出差,临走的头一天晚上,家里来了那么多的客人,这个叔叔给爸爸20元钱,那个阿姨给爸爸30元钱,那个舅舅又给爸爸10元钱……客人走了的时候,爸爸手里握了一大把10元的大票。原来,他们是让爸爸从山东回来的时候帮他们带回来一些花生米。当时我们国家的物质相当贫乏,很多东西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凭票供应一点儿。比如花生,过年的时候我们是每个人供应1斤,而且是带皮的,平时根本就吃不到,有钱也买不到。为什么有钱买不到呢?因为那个时候的粮食、油作物都是紧缺的商品,国家严格控制,实行国家计划供应,不允许个人从事商业买卖,所以很多东西在产出地的市场上也许能够买到,而离开了产出地就很少能够看见了。所以那个时候,谁要是谋得了一个出差的机会,别人都是另眼看待的,因为出差回来可以从大城市的商场里买回来很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北京的果脯、山东的花生、大连的虾米、上海的毛衣……每一个出差回来的人都肩扛手拎满载而归。

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我每次出差回来的时候顶多买几本书,其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买的,因为你去的地方有的东西,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甚至是乡村里到处都有,根本就没有必要从那么远的地方往回捎。

即使是这样,我还是闹过一次笑话:1999年,到美国进行商务考察,临走的时候夫人有过交代,让买几件中国买不到的东西回来,我说没问题!到了美国一看,坏了,根本就看不到中国没有的东西,美国有的中国都有。但是夫人交代的任务,不完成,回家也没有办法交代啊。再说了,这毕竟不同于在国内出差,总该留一点纪念吧?最后,在一个超市里,我给夫人买了两个包,一个很别致的手包,一个很洋气的挎包,算是完成了任务。回来以后,拿给夫人看的时候,夫人也特别高兴,说我有眼光,两个包她都格外喜欢,走到哪里都拿到那里。两年多之后,手包有些脏了,她里外洗了洗,这一洗坏事了,原来在这个手包的夹层里有一个小布条,上面清楚地印着这么几个字母: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受到这个手包的启发,夫人到那个挎包里面一翻,结果怎么样?原来也是MADE IN CHINA。远涉重洋,买回来的原来都是国货。就这么一件事,到现在已经过去五六年了,提起这件事来她就笑话我。所以,从那次开始,我就吸取了教训,无论到什么地方出差,千万别买东西,买不好留给别人笑柄,费力不讨好。

虽然商品没长腿,但是它却能够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人存在的偏僻角落。你在国内出差也许买回来的东西就是本市出产的,你在国外出差也许买回来的东西就是自己国家生产的。市场在不断地拓展,已经从一市走向他市,从一省走向他省,从一国走向世界。后来我又到日本、新、马、泰等很多地方出差,这回我就学聪明了,什么也不往回买了。

那么,为什么过去我们吃几斤花生米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自己带回来?现在又是什么力量促使人们将每一样东西都如此神奇地运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呢?

过去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从上到下是按着中央政府的计划进行经济活动的,上边下达什么计划,下边就生产什么,老百姓就消费什么。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实根本不能迅速地上传下达。谁家的衣服丢了几颗纽扣,谁家的孩子比过去多吃了一碗饭,谁家的房子过年要贴多少张墙纸,以及谁家的儿子婚后每个月要用几个安全套……这些东西是能够计划出来的吗?而且当时实行的是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社会财富比较平均,没有悬殊的贫富差别,没有激励,没有热情,人们也没有工作的动力,社会财富贫乏。所以国家只好依靠所谓的“计划”对经济进行干预,但是国家干预得太多了,结果我们的经济反而更遭了。吃一块豆腐、吃几块糖、喝几两酒……都要凭票供应。后来人们逐渐地认识了计划经济的缺陷,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找到了我们现在看来比较适合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那么市场经济为什么就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呢?

P3-5

序言

夏日的一个傍晚,晚霞红透了半面天,凉爽的海风轻轻地吹进18楼我的书房,我就在这样一个美妙的夜晚,第一次进入了网络聊天室。

说真的,过去总以为聊天室是少男少女的专利,是百无聊赖的闲人去的地方。那天晚上我走进去其实也没有什么目的,毕竟是电子时代,网络时代了,不过是想要体验一下它的美妙,感觉一下它的神奇。这一体验,这一感觉可不得了,真是不去不知道,聊天室真奇妙!单说聊天室的名字吧,就够让人眼花缭乱的,什么浪漫人生、同时代的人们、爱情世界、老三届、红粉佳人……应有尽有,而且适合各种人群的需要和心理。我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一样,懵懵懂懂地坐在屏幕前观望。发呆了好久才起了一个名字,真正地参加进去……

聊天室里的朋友们也很有趣,他们起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看了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浪漫,比如“紫透高脚杯”;有的诗意,比如“斜倚雕栏人微醉”;有的滑稽,像“我喜欢别人的老公”;还有的直白,你看“找有车的成功男士”……我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聊天对象呢,这个时候一个叫“紫色嫣然”的聊友就主动地和我聊上了:“喂,咱们聊聊吧,你长得帅吗……”

我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第一次聊天。

那天晚上,我和那个聊友聊到很晚很晚。我感觉非常愉快、轻松、自由、快乐。也对聊天产生了很好的印象,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每每在无聊的时候、寂寞的时候、不快的时候,我就到网上去散心。相信很多喜欢聊天的朋友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感觉。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们喜欢在网上聊天?为什么在网上聊天会给人那么美好的感觉?

其实这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去解释。

根据经济学的假设,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人们的每一个行为,生活方式的选择,都会遵循收益最大化这个原则去行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聊天的对象是身边熟悉的同事、朋友、亲属……而就是这些身边熟悉的人,常常使这些轻松愉快的聊天变成了矛盾的催生床,陈芝麻烂谷子、张家长李家短、小道消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不小心就会产生很多麻烦,传到相关的人的耳朵里,最后弄得大家不愉快,甚至影响大家的和气。所以不要小看聊天,它也是有成本的,有时候成本还非常高。

在网上聊天就没有这些麻烦。谁都不认识谁,不用彼此戒备,不用担心有人找后账,也不用怕得罪谁,大家完全可以卸掉一切伪装,以你的真面目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说你想说的话,问你想问的题,找你想找的朋友,那种聊天才真是酣畅淋漓,信马由缰呢!幽默、调侃、骂人、胡说八道都没有后果,没有成本。所以人们感觉愉快、轻松、自由、快乐。而且通过聊天还能和聊友们资源共享、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结识朋友、增长知识。除去几元钱的上网费几乎没有其他的成本。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

这本书写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天天琢磨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有一天上网聊天,忽然就想起了现在的这个名字:《谁来买单一走进经济学聊天室》。因为这本书说的都是经济学的内容,每一篇文章都以聊天的方式切入主题,以轻松的笔调,谈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常识,有我自己的感悟,有我亲身的体验,还有我学习的心得,借此来解释身边的经济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就这样写成了这本书。    

因为是我们一起就经济学的话题聊天,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没有刻意地追求经济学严谨的逻辑性,而是想到哪说到哪;也没有高深莫测的公式和图表,而是讲述了很多活生生的生活故事;更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而仿佛是和你面对面地交流。

经济学并不是一个有趣的学科,它涉及的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历或者听说的一些东西,但是往往就是这些耳熟能详的事情,当它被拿到桌面上讨论的时候,我们又仿佛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书中涉及的内容都力争接近生活,给人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用生动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解释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已经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了解一点经济学常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迫切需要。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一本一本地去啃那些大部头的经济学经典著作,我们不仅没有那样的时间与精力,甚至我们也没有那样的必要。打开这本书,走进我们的“经济学聊天室”,端上一杯热茶或者是一杯咖啡,坐在摇椅上慢慢地聊一会儿,虽然不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最起码也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你说呢?

我的本意是如此,但是不知道本书能不能真的像聊天室一样,使你在寂寞的时候,也能借此来打发一点无聊的时光,带给你一点愉快、轻松、快乐和自由的感觉,同时也使你增长一点经济学的常识。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特殊的聊天室,在紧张、奔波、寂寞的生活中适当地放松一下自己,小憩一会儿,也许明天你会更精神、更轻松地在纵横交错的市场经济里冲浪,高高兴兴赚钱,明明白白花钱。

后记

金色十月,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农民在原野里忙着收割;闲暇的人们徜徉在名山大川,享受着回归自然的妙趣;还有一些人们,他们终于拥有了一个自由支配的假期,正幸福地团聚,享受在人生最美好的境界里。而此时的我,却坐在电脑前劈里啪啦地敲打着我为之痴迷的文字,在那里自言自语地和经济学聊天,和那些并不寂寞的文字一起在经济学的王国里神游。

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人们单位时间内的报酬增加时,人们会选择更多地工作,这叫替代效应;而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人们会选择更多地休息,这叫收入效应。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时候,人们的工作时间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时候,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加。

写作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眼睛干涩,手腕酸痛,脖子僵硬,双腿浮肿,而且稿酬也不多,所以如果单纯地为了金钱的话,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我不会选择写作;但是当写作成为一个人的爱好的时候,写作又是一件十分令人愉快的事情,所以我把写作完全当成了工作之余的一种休息,它使我沉醉、使我丰富、使我快乐、使我成熟。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金钱的最大化。金钱只是利益的一部分内容,物质的收益加上精神的收益构成了一个人总的收益。当一个人的爱好既可以使他获得消遣,又能够给他带来金钱的收获时,那实在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是“收益”最大化的一件好事。我追求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收益。

所以,在人们沉浸在节日欢乐气氛中的美丽时刻,我沉浸在我写作的乐趣里。

本人虽是经济学专业毕业,但经济学作为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太丰富了,所以就自己的学问而言,书中涉及的不过是其中的皮毛而已,难免挂一漏万,贻笑大方。这也是无奈的事情,看来就我现在的能力是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了,如果本书还能使一部分人在阅读时有所收益的话,我就感到满意了。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只能遵循这个满意化原则来处理我们身边的各种事情。经济学家阿罗认为,帕累托最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我的从事经营活动多年的夫人为我讲述了很多真实的经济学故事,而且对我的写作表示出了一以贯之的支持,我的感谢是无以言表的。在书中引用了儿子的两篇作文,对孩子的成长、孩子有思想的作文感到高兴。借本书出版的机会,谨以本书献给他们,献给我生命中最爱的两个人,我的夫人、我的儿子。

杜忠明

2005年10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来买单--走进经济学聊天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忠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35745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4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