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师做了十几年的教育研究,成效却不显著?教师的教育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有何区别?如何在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中体现出这些区别?教师应该搭建起怎样的教育研究平台?适合教师实际需求便于教师操作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这些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教师职业生存方式的利器?本书是最为通俗的中小学教师科研指导用书,书中附有大量案例,是对“教师如何做研究”所进行的探索。
| 图书 | 教师如何做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大夏书系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为什么教师做了十几年的教育研究,成效却不显著?教师的教育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有何区别?如何在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中体现出这些区别?教师应该搭建起怎样的教育研究平台?适合教师实际需求便于教师操作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这些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教师职业生存方式的利器?本书是最为通俗的中小学教师科研指导用书,书中附有大量案例,是对“教师如何做研究”所进行的探索。 目录 导论: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第一章 改进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 (一)解决学校实际问题 (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三)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第二章 行动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 (一)教师从事研究的四种取向 (二)教师从事研究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从实际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 (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 (二)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 (三)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 (四)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第四章 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计划 (二)行动 (三)观察 (四)反思 第五章 在过程中生成:研究方案的制定 (一)转换 (二)细化 (三)分化 (四)调整 (五)后发 第六章 教育日志: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一 (一)备忘录 (二)描述性记录 (三)解释性记录 第七章 教育叙事: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二 (一)教育叙事的特点 (二)教育叙事的类型 (三)教育叙事撰写中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教育案例: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三 (一)案例的运用范围 (二)案例的含义 (三)案例的撰写 (四)案例的作用 附录:一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开发与撰写过程 第九章 教育反思: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四 (一)教育反思的类型 (二)教育反思的注意事项 附录:《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及其评析 第十章 教学课例: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五 (一)教学课例的含义 (二)教学课例的形式 (三)教学课例的注意事项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 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教师时常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从目前来看,这些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例如,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当中体验,在互动中生成,教师以此为基点,通过一系列新的教学设计,试图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学习成绩会受到一定影响。再比如,教师期望学生在学校完成家庭作业,并且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给予监督,以便形成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但事与愿违,有些学生作业写得非常马虎,质量甚低。 其二,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目标之间或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例如,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常常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堂或家庭作业,但这种做法却造成了一些学生跟不上功课,经常伴随着一种失败感,从而导致学生厌学的情绪。 其三,教育教学中的“两难”情境。“两难”情境在教育教学中比比皆‘是,有时甚至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一致性的要求就有可能被削弱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与班级生活中确立起来了,教师的引导角色就有可能无法实现了。 其四,不同的人或群体对待同一教育教学行为的不同看法。例如,有的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作出新的尝试,以改变先前课堂上灌输、传递的情形,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并不认同,觉得他是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些疑难或困境,是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逐渐找到削弱其阻碍、转化其限制力量的对策。P46-47 后记 “教师如何做研究”是我最近几年来一直关心的问题。我总在思考:为什么教师做了十几年的教育研究,成效却不显著?教师的教育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有何区别?如何在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中体现出这些区别?教师应该搭建起怎样的教育研究平台?适合教师实际需求便于教师操作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这些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教师职业生存方式的利器?如此等等。这些思考借助于《人民教育》2004年度邀我开设的“教师如何做研究”栏目逐渐地呈现给广大的教师。 这一栏目的12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些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的关注,网络上还有一些争论,我也接到了不少教师的来信。这些反响促使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作进一步的思考,促使我对相关的研究素材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进一步思考、分析和探究的结果,便形成了您所看到的这本书。 这本书能够问世,首先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法源君,他的关注、督促、宽容使我零散、片断的思绪转化为系统、整体的思考!感谢允许我在书中案例引用的鲜活案例的老师们,这些老师我大多熟识,并且有着不少的交往, 与他们的合作、沟通常常引发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评析!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机构的学术氛围和近年来日趋关注教育实践的态势一直滋养着我的学术梦想与实践情怀!感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的同仁们,他们的勤勉、睿智、干练、进取使我有时间从事我心仪的研究工作!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他们的健康、快乐、亲情、包容使我时时沉浸在巨大的幸福感之中,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与工作的乐趣! 本书对“教师如何做研究”所进行的探索,还很粗浅。真诚地希望读者尤其是广大教师提出批评意见! 郑金洲 2005年8月1日于沪上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教师如何做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大夏书系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郑金洲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44611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4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80 |
| 出版时间 | 2005-10-01 |
| 首版时间 | 2005-10-01 |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6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632.0 |
| 丛书名 | |
| 印张 | 8 |
| 印次 | 8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10 |
| 宽 | 148 |
| 高 | 11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8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