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弹一星工程与大科学/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自广岛、长崎被毁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曾面临如此近的核威胁。美国、苏联以及他们的盟国无不对苦难的中国进行过核警告。罗布泊核爆炸的蘑菇云是近代中国历史长河中最惊心动魄的浪花,炸出了中国自鸦片战争150年来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炸出了中国50年来的和平,也炸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而且不论是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来说,还是对世界和平历程的发展来说,"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都远远超出了武器本身的成功。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两弹一星工程为案例,深入考察了其决策、实施、运行的全过程,认真分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历史、国内外影响以及经验与启示,并将中国的两弹一星置于国际大科学发展的背景之下,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结论。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案例分析人手,研充大科学问题的专门著作,适于科技管理人员、战略研究人员和青年大学生阅读。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大科学的兴起/1

第一节 对大科学的关注/1

第二节 曼哈顿工程/6

第三节 曼哈顿工程后若干大科学/14

第二章“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35

第一节 首颗原子弹的研制历程及核武器的发展/35

第二节 首枚导弹的研制历程及发展/57

第三节 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历程及发展/65

第三章两弹一星工程的资源配置/73

第一节机构组成/73

第二节人员配备/98

第三节 财物调配及后勤保障/111

第四章两弹一星工程的运行分析/115

第一节 两弹一星工程与历次政治运动/115

第二节 两弹一星工程的组织运行/124

第五章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经验/130

第一节 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所在/130

第二节 管理层面的成功经验/132

第三节 技术层面的成功经验/147

第六章两弹一星工程的若干启示/156

第一节 管理科学方面/156

第二节 科学精神方面/16l

第三节 科学规划方面/164

第四节 大科学的定位/17l

第五节 大、小科学关系方面/185

附录一 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中的苏联援助/187

附录二中国科学院对两弹一星工程的贡献/196

人名索引/209

主题索引/219

参考文献/222

试读章节

核爆炸的蘑菇云是近代中国历史长河中最惊心动魄的浪花。

1960年11月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4年lO月16日,第一个核装置塔爆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廊中最令人难忘的岁月,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奇迹,是新中国向现代化进军中光彩夺目的篇章和质的飞跃。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把这一人间奇迹统称为“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颁奖授勋。在会上,江泽民全面总结了“两弹一星”的成功经验,精辟阐述了“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高度评价了“两弹一星”的卓越成就,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向功勋科技专家学习,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可见,“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丰碑。重温“两弹一星”研制的历史进程,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大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正确理解科技创新的价值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P35

序言

在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上,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从政治上恢复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那么,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则从军事上,从科学技术上,从智慧、知识和能力上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与安全感。因为在过去的100多年间,曾经饱受西方坚船利炮欺凌的中国人,正是从“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看到了祖国强大的远景,同时也看到了蕴含在中华民族内部的无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在184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上,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从政治上宣告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那么,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则从军事上,从科学技术上,从智慧、知识和能力上引起了世界舞台的急剧分化与重组,为人类文明宝库增添了新的硕果与光辉。因为在过去的100多年间,不管是曾经靠炮舰政策欺压、凌辱中国人的外国殖民主义者,还是基于平等、博爱的胸怀,同情中国人的外国和平人士,都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奋起的力量,看到了世界和平的未来,看到了人类大同的曙光。

因此,不论是对生龙活虎的新生中国来说,还是对历史悠久的古老中国来说,“两弹一星”研制的意义都远远超出了武器本身的意义;不论是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来说,还是对世界和平历程的发展来说,“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都远远超出了武器本身的成功;不论是对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来说,还是对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机制来说,“两弹一星”研制的影响都远远超出了武器本身的影响。

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回顾上个世纪“两弹一星”研制的如歌岁月,我们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作为科学技术背景的世界大科学的影响与烙痕。诚然,大科学不是中国人的发明,更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但正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在这样一个政治上追求文明、军事上追求防御、经济上追求小康、文化上追求繁荣的国度,大科学获得了适宜的土壤和条件,获得了生长、发育的生机和力量。

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起步,与世界大科学的概念提出大致同时,这并不表明,是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催生了世界大科学的降临。然而,作为世界科学技术果园的一株,两弹一星工程毕竟是中国大科学发展链条上最早,同时也是最重要、最成功的一环。它对中国后来科学技术发展的示范性作用。对中国后来武器装备建设的启发性作用,对中国后来大科学发展的导向性作用,不可低估,也不应该低估。

本书取名为《两弹一星工程与大科学》,意在说明,或者说是旨在探索。两弹一星工程对中国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究竟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准确理解、把握和诠释大科学的丰富内涵?从两弹一星工程的角度看大科学,也就是从科学社会史的角度看大科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认识?从大科学的角度审视两弹一星工程,也就是从世界背景的角度审视两弹一星工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启迪?

本书并不希冀对上述问题做出全面、正确的解答。事实上,早在本项课题立项之初,我们就接受不少学长的忠告,不敢产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的奢望了。本书的探索只能说是掀开中国大科学案例史研究之冰山一角,纯属一家之言,纯属抛砖引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弹一星工程与大科学/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戟锋//刘艳琼//谢海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848034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6
出版时间 2004-12-01
首版时间 2004-12-01
印刷时间 200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J91-092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1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