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交错--走近英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交错,是你走近英国时,必然经历的黑白相交的自然时空状态;交错,是你走近英国时,必然经历的心理感情思维上的独特反映。当反差巨大的两个世界,两种文明突然在你的眼前相遇时,那将是什么样的感觉?……

内容推荐

轻翻历史的扉页,回望近代以来我们迈向世界的苦乐史,你会发现,尽管有太多的强权者曾在我们的土地上争相“作画留名”,然而,没有谁“中国缘”之深之久能胜过英国,我们悲悲喜喜的每一页,都闪动着它的影子……

目录

静与狂

慢与快

冷与热

质与形

涵养与包容

保守与现代

诚信与法

服务理念与利益观

阶级与均衡

基督教与英国文明

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

英国志愿者

中国人在英国

试读章节

从喧嚣沸腾的中国走进英国,你的第一个冲撞性的感觉就是"静"。宁静、平静、干静(净)。

无论何处,或城市或乡村,即使是伦敦,除去牛津街等少数繁华之地外,都有一种透彻般的宁静。人少的地方,如城镇街道、乡间田野如此,人多车多的地方,如闹市区、超市、博物馆、地铁……也难见我们中国的那种鼎沸般的热闹。我所居住的城市,市政府位于市中心最繁华街道上,其楼顶上安装一大钟,每半小时敲响一次,悠悠回声,凭增小城的宁静感。每个街区的教堂,周日上午十点,准时敲起凝重的钟声,那种感觉如同回到了遥远的中世纪,世外桃源一般!

何来如此之静?稍稍思量便会发现,关键是人静

人是环境的产儿。英国的气候属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温和型的。坐在电视前看英国,你判断不出是什么季节,一眼望去,四季常绿,即使冬日依然草木青青,有花树盛开;各族人士着衣"混乱",五花八门,在同一时间闪现在你眼前的或棉衣棉帽或长短衬衫或短裙短裤……英国气候虽变化多端,忽风忽雨忽雪忽雹,但均是温柔轻点,一闪即过,少见有狂风暴雨,更少有积雪成冰。

如同这天气,英国人温和平静。其穿着以不变应万变,属穿得最少、季节变化性最小的那类。其说话轻声细语,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咬字清晰。其姿态不急不躁,沉着自信。很以自己历史和文明自豪的英国人大多外表矜持少语、喜怒有度,难见大笑大喊、大喜大悲,更难见其大吹大擂、交头接耳或中间插语的样子。有人说,在法国如果你使交谈中止,是失礼,而在英国,如果你因怕冷场而滔滔不绝,则是冒失。

一般我们常说公共场合乱在孩子身上,但我见到的英国孩子一般都出奇地安静,少见哭哭啼啼,更少见大人哄孩子或吓唬孩子或唠叨孩子的情景!在英国生活时间稍长一点,就会发现中英育子观的明显不同。

说到英国的"小绅士"(即小孩),无法不提婴儿车。我将之概括为"中国的孩子是抱大哄大的,而英国的孩子则是推大的"。看英国各城市博物馆里的老照片,会发现IH城市街道上的一景--推着古老婴儿车的母亲;走在今天英国城市街道上,最常遇见的还是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如若工作日到英国小城,除疾驰而过的车子,你难见一个车外的人,假如不识路,想寻一个人来问,真是难得很!幸运的话,遇到一个,那十之八九会是推着婴儿车的母亲。

从刚生下数日的小婴儿到几岁的幼儿,大人们都一概将他们放到车里,系上安全带,推着东奔西走于火车、汽车、超市等社会的角角落落。或许由于这种传统育子方法,英国的婴儿车制造很先进,推起来轻便无声,样式也多,功能也强。有适于各种年龄、不同家庭使用的多种车型,无论是独生子家庭还是多子女家庭,都能买到需要的车。在街上,常看到推着两三个孩子的母亲,车上设有放置孩子用品的兜袋,很方便远行。制造者们还考虑到了季节与天气变化的需要,车上配有大小不同的舒适的小暖带、小雨罩等。英国处处难见台阶。无论是家居民宅,还是各种公共场所,门口都无台阶。即使地铁、火车、公交车,车门处也与路边大致持平,因此,保证了婴儿车、残疾车基本处处畅行无阻。公交车里,一般设有专供推婴儿车、残障老弱者的电瓶车及老年人坐的座位,上车的年轻人自觉坐到该坐的地方。如果是二层公交车,第一层一半以上位置是推车者及老弱的座位,年轻人上车后多主动上楼。P3-4

序言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Northem Ireland),简称为联合王国(UK)。这是一个无法不令你感到神秘的岛国。谈土地面积,只有24万多平方公里,如同欧亚大陆一只掉在大西洋中的小耳朵,小于法德日,更小于它"生"的"儿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谈历史,两三千年前,当亚非奴隶制文明大放异彩时,当中国早已步入温文尔雅的封建时代盛期时,它还处于古老的蛮荒时期,直到公元前1世纪中期,罗马人侵入,才被拉入文明世界的边缘。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岛国,却在近代,膨胀成一个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俯视欧洲、足踏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它不仅拉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大幕,而且在相当时期作为火车头拉动着时代车轮的运转,其中就包括我们古老而庞大的中国。

轻翻历史的扉页,回望近代以来我们迈向世界的苦乐史,你会发现,尽管有太多的强权者曾在我们的土地上争相"作画留名",然而,没有谁"中国缘"之深之久能胜过英国,我们悲悲喜喜的每一页,都闪动着它的影子。

从17世纪早期至19世纪早期,就是这个万里之外的小岛国,以我们不可理喻的固执,变换各种方式,历200年不弃,不停地敲击我们深深锁闭的大门。

1840年,它挟炮舰而入,签得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黑色大幕。

在由此开始的中华民族长达百年的漫漫黑夜里,它既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导师"与主要角色,又是中国茫然步入近代西方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辅导老师",主控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同时还是直接镇压、干预、破坏中国革命的主要"刽子手"。

新中国成立后,它表现出不同以往、不同凡响的独特务实姿态,1950年在西方世界里第一个正式承认新中国,成为冷战时代中国面向西方铁幕的惟一窗口。  

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中国,意味着这位打开中国大门的第一位侵略者,也是走出中国大门的最后一位侵略者,彻底卸下了中英关系正常化的最后一个包袱。1998年10月,布莱尔访华,声明要使英国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好朋友"。

与曾经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妄为的美、日等国比较,应该说,今天的中英关系更为彻底地摆脱了历史阴影,从官方到民间发展着越来越广泛的互利合作、稳定健康的关系。

或许没有英国行,我可能永远也不会、不肯抽出一段时间,特别地关注、审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

许多年来,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无论是面对现实还是历史,所作的诸多反思都无法不反复触摸那个百年悲剧的起点。那个起点深印在我的心上,印在所有国人的心上。但这种反思始始终终不曾离开过闭门的思过,不曾跳跃出自我的圈子,在深刻的对比中,在知己知彼中,达到一种真正的自我审视。

香港回归,我们自豪地合上了悲哀耻辱历史的最后一页,结算了与英国之间的历史宿怨。吗得当时我曾在本地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小文,以表述自己与所有国人同样的激动激昂的心情。从1840至1997年,这是一个半世纪的命运轮回与跃升!然而,现在想来惭愧,与这种跃升相比,我们对这位在中国土地上牢牢驻足了一个半世纪的侵略者,认识的动力与认识的水平,似乎并未有多大的改变。于今,尽管"中国制造"塞满英国的商市,尽管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或长或短地生活在英国,但"英国"在我们国内众多人的头脑中,终究不过是一个空空的概念,一幅遥远的画。而英国对中国那段持久的嵌入骨髓的侵略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最贵重礼物",恰恰应该是我们对它深刻认知与认知动力的勃起。

当我们审视历史,如下问题是一定要思索,必须要思索的!  其一:这个小小的岛国,历史上何以有如此的智慧、思维、力量,抓住时代的浪尖独占先机?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勇气、意志、雄心踏遍世界,影响中国与世界的进程?当它的投机冒险者奉着英王"凡属新发现的土地,若据有该地能给朕带来好处与荣誉,即代朕加以占领"的旨意东来时,我们的乾隆皇帝却傲慢地通过马夏尔尼捎信给英王,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用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中间的不同点何在!

其二:中国的大门应该说是世界上最顽固的大门,但何以被这样一个遥远的弹丸岛国推开?它何以有如此的执着、韧劲?我们睁眼望世界的第一页是被它掐住脖子的一页,但至今我们拥有它当年认识我们的那种认识它的劲头了吗?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我们生存的世界真正走出封闭了吗?

其三:中英有着很多相似的经历,同样辉煌至世界极点而后跌落收缩,但何以辉煌未塑造出英国人的自大、自负、奢侈、油滑?辉煌逝去何以未导致它自弃沉沦,而至今仍能让世界感,受到它作为世界大国的存在?

其四: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与日本有着相似的侵略经历和罪恶累累的殖民史,但英国何以能比较好地卸下历史包袱,与众多前殖民地国家保持比较好的关系,在国内能与众多从前殖民地国家涌入的移民和平相处?

按礼尚往来的规矩讲,经历漫长的被人拖着认识世界的屈辱、被人封着无法走向世界的痛苦,今天该是大反馈的时候了。我们有正常走向世界各国、了解世界各国的权力与通道,我们也应该拿出当年英国人不远万里闯中国的那种执着劲头,理直气壮、充满信心地闯向西方世界,或求学,或工作,或经商,或办实业……了解他人才能走向他人,看清他人才能看清自己。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美丑?如何才能确定自己是自大还是骄傲?如何才能明白自己是先进与落后?如何谈得上主动走向世界?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才能掌握主动,真正成熟地保护自己、强健自己而不被全球化浪潮吞没?难道除去正常的走出去、走回来,还有别的更好的路可走吗?以他山之石凿我山之玉,再不能关门作皇帝了!

出来进去,这本如呼吸般正常。我想要强调的是,不要将出国的意识与追求,简单化、狭隘化!没有正常平实的外国观就没有走向世界的平实心理与行为。对待外国人与外国事,要么一概排斥蔑视,要么奉为神明。很多服务部门,对外人要么予以特殊优惠,要么予以特殊限制,这些本质上都属未真正开放的极端表现。对出国,或过分夸张多么风光,或过分夸张多么可怕,其实都是功利心理作怪。殊不知,这样的心理才是真正的可怕。它弄得很多人糊涂出国,又宁可在外国混也不愿、不敢归国,造成诸多悲剧和人才浪费,也造成了诸多保贵认知的流失!我在国内居住的小区,一位随女儿出国多年的老人回来度假,穿着朴素,便引来人们背后的多方评点:"看,出国有什么好,穿得还不如国内。"我反问他们"为什么出国就得比国内穿得好?"一位老人说:"谁让你出国,出国你就得发财,否则就可笑。"一位被人们称为"包打听"的是非老人一见到我,便反复追问: "你先生到底挣多少?"之后说: "你认识刘初吧?就是那个电力工程师,他现在退休了,在北京买房,那个房很次,价位很低,就在我儿子住的附近,跟我儿子的那房相比,差远了。"这是什么评价逻辑!

"走近英国",这是我在迈入英国土地的那一刻起的感觉,也是我站在我的学生面前时清醒的一种责任。从当年英国人冲破地理、文化、政治的种种阻碍来华,到如今我们坐着飞机飞向英国,去直接触感这个在我们身心刻下永难磨掉印痕的弹丸小国,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多么漫长幽深的历史隧道、心理隧道啊!

认识另一种文明体系非易事,这是我漫步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及着手清理自己的感受时,一再跳跃着的感受。记得初次去英,在每日必经的一条街道上,一只大大的毛色纯正的黑猫常与我相遇于街心。它总是停住脚步,一声不吭,很沉稳冷静地看着我,如同我望着它那样。我们双方相距很近但又有量不尽的远。我自感自己是英国街头的一只黑猫,一只用眼睛在街头穿凿、解读各种文明符号的黑猫。我捕捉着映入眼帘的每个信息,在心灵的加工厂里品味、咀嚼其味,并辛勤地记录下来。或许我记下的很可笑,所做的很笨拙,但我深觉这是我走入这个社会的惟一途径,是我们不再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不再只是被学习者、被侵略者,达到沟通、互补、互长之主动境界的惟一途径。

在着手整理这些感受时,我特别在意地选择了一个"近"字,作为我写作此书的目的与内容的交集点。近距离地感受英国、观察英国、审视英国,给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性、符号性的英国填充起血、肉、肌骨。同时,这个"近"字里又包含了我对自己"近视眼"的自省。因限于时间、知识与能力,我自愧自己观察审视的水平与良好愿望存在着冲突。 "我不能什么都看到,所以我可能搞错;但我介绍的都是我亲眼所见的。"这是二百多年前,在中国土地上落足数月的马戛尔尼勤奋记录眼中的中国时的诚实自白,也是我面向读者的真诚告白。亲眼所见、亲身感受,这就是健近英国》的价值所在,也是我的一点自信与自豪吧!

什么叫文明?我体会,它应属于人身上最坚固、最本色的那种东西,是岁月浇铸在人们言谈举止及人性化环境中的、呈惯性显示的、坚固稳定的风格,或说精神、气质。我感觉,谈一个国家文明的不易,还在于它不是在某处放着的固定成形的东西。它很集中又很分散,很抽象又很具体。你可以一下子感受出来,但又不可能一下子真正准确地描述出来。它需要用时间、用思想慢慢品味!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不踏进它的土地,不在那里生活不认真地体会,你根本无法准确地描述出来。在伦敦机场行李托运处,遇到一位中年男子,他风尘仆仆地赶来,忙着撕掉旅行袋上其他国家机场的托包条。聊起来方知,他已走了日本、俄罗斯、英国,现在还要到德国、澳大利亚、台湾去。这是他一个月假期安排的行程。我很佩服他的精神和能力,但又相信他此行所得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当然,即使你在那里生活、学习时间很长甚至一生,但如果你不闻、不问、不想,相信你也同样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我的朋友在英国生活几年了,但他给予我的英国只是一个没装什么东西的空壳。他是一个事务主义者,忙的只是具体的工作,问起来,终归不过是"跟中国没什么两样"、"很旧,街道狭隘,但空气很新鲜"等等。所以,在这里,我给予读者的最大忠告是:实践第一!他人的感觉永远代替不了你的感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而每个人因站立的位置不同,眼中的世界与心灵的空间自然不会相同!我的书与其他人的书一样,只属于我个人一定时间、一定认知阶段对这块土地的理解与认识,它只是要给你一个引导、一种铺垫、一个通过认识这个异域文明而重新认知自我的窗口。

文明虽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软硬兼具的、丰富多面的东西,但终究有一种比较稳定的风格穿于其中。尽管今天在英国的街道上再难见到印象中的衣冠齐整的古典绅士与淑女,尽管也出现了诸多令传统英国人深感不齿的文明败落的丑恶现象,但综合品味我所感受到的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还是无法逃出用一个词来形容、概括英国文明所独有的风格特色,这就是"绅士"--Gentlemen。

Gentlemen,本是英国历史上典型的等级概念,只有中上层的贵族人士才能被称为绅士。绅士文明从质上、根上说,是一种等级文明。但由于长期以来,英国社会各界,包括普通百姓,都自觉以绅士的气质、做派、价值取向为标准风范,久而久之,"绅士"便由过去的经济政治性等级概念演变成文明的等级概念,并成为英国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风格。

我认为,至今为止,举世认可的英国绅士文明风格,最起码说明如下几点:

其一:社会上层的文明自觉,对社会文明主体风格的养塑,具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其二:历史上的英国贵族是一个有着一定社会责任感、进取精神并能自觉修养自身的阶层;

其三:绅士文明相沿数百年至今不衰,说明了英国保护自我文明的成效,更说明了文明与传统的关系。

文明是岁月的累积,不是经济发展到什么层次就会有什么文明。那种以人口多、经济落后作为文明不良之主要根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交错--走近英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淑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97752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8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4: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