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井冈山精神(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井冈山精神蕴涵着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以及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辉。井冈山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魂宝,它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联系、信念、道德和情操。本书全面论述了这一精神,继承这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对井冈山精神产生的社会条件、思想渊源及其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历史地位做了系统的考察,对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与革命战争年代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及98抗洪定神的传承与发扬、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目录

第1章 奠定中国革命胜利基础的井冈山斗争

 第一节 逼上井冈山

一 大革命的失败

二 反抗与挫折

三 毛泽东的抉择

 第二节 星火燎原

一 点燃星星之火

二 发展工农武装割据

三 坚持湘赣边界

四 进军赣南闽西

五 十万工农下吉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摇篮

一 复兴中国革命的榜样

二 聚集革命力量的主阵地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

第2章 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一节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一 中国革命要走自己的路

二 开创新的革命大本营

三 “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

四 “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第二节 坚定信念、矢志不移的精神

一 毛泽东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回答

二 朱德的“这是中国的年”的判断

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学预言的提出

四 党和人民坚信“星火燎原”的客观依据

 第三节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一 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二 “好在苦惯了”

三 自力更生渡难关

四 民主主义的大熔炉

 第四节 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 火线上的殊死拼搏

二 用鲜血和生命塑造的悲壮丰碑

三 巾帼英雄的壮丽画卷

四 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

 第五节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

一 “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二 众志成城反“会剿”

三 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

四 党政军民鱼水情深

第3章 井冈山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井冈山精神的理论基础

一 国际共产主义大潮激荡

二 五四运动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 把马列主义写在党的旗帜上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文化渊源

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哺育

二 农民革命精神的滋养

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四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色和核心

 第三节 党的早期革命斗争是井冈山精神的实际基础

一 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

二 鲜明的革命时代印记

三 “赣水那边江一角”

第4章 井冈山精神源远流长

 第一节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

一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总定位

二 党的领导核心论革命精神

三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

 第二节 井冈山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丰富和发展

一 苏区精神

二 长征精神

三 延安精神

四 西柏坡精神

 第三节 井冈山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一 “解放初期的精神”

二 “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改革创新精神

第5章 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

 第一节 党中央领导核心倡导井冈山精神

一 毛泽东: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二 邓小平:井冈山的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三 江泽民:继承和发扬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

四 胡锦涛: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

 第二节 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根基和精神依托

二 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 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第三节 井冈山精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

一 党的先进性建设伟大工程在井冈山奠基

二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三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后记

试读章节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极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动摇了它们的统治根基。在共同的反动本性驱使下,中外反动势力不约而同地加紧活动,采取从外部、从内部和内外勾结的多重手段,破坏大革命运动。以英帝国主义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在支持北洋军阀的同时,自始至终以武力公开胁迫中国人民,除五卅惨案外,还制造了沙基惨案、万县惨案、南京惨案等一系列事件,甚至策划更大的武装行动。这种赤裸裸的外部干涉,并不能吓倒中国人民,真正对大革命造成严重危害的,是国民党右派在革命阵营内部的分裂活动。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基础,是一些留在党内的地主买办分子、官僚政客、南方军阀。他们利用自己在党内占据的有利地位,不断兴风作浪。

大革命兴起之初的1924年6月,右派分子邓泽如、张继、谢持以中央监察委员的名义,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弹劾共产党案》,8月又发表所谓《护党宣言》,公开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纲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给予了坚决回击。1925年3月,孙中山因病逝世,右派活动日益猖獗,目标直指革命的领导权。仅1925年间,就连续发生了戴季陶提出为右派篡党夺权作舆论准备的戴季陶主义、暗杀左派核心人物廖仲恺、“西山会议派”公然反共和另立国民党中央等事件。当时革命分子在国民党中央权力机构仍占据很大优势,这些反共分裂活动遭到了有力的回击。然而右派势力明显增大,老右派们仍占据高位,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势力又开始抬头,情况更为复杂。

辛亥革命后,混迹于上海帮会和交易所中的蒋介石,怀着个人野心和投机目的,努力接近孙中山并博得孙中山的信任,担任了黄埔军校校长的要职。他表面上非常革命,“起了一些一般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作用”,骨子里却充满着反苏反共意识。孙中山逝世后,他一面继续以左派面目出现,一面阴谋排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志在攫取最高权力。

蒋介石摆出一副维护国共合作的姿态,却接二连三地提出限共、溶共的要求。1925年8月第二次东征后,他要求共产党人要么退出黄埔军校和他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要么退出共产党。1926年初他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和国民革命军总监,立即于3月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事发前,他指使军校的右派学生到处散布“共产党要暴动”的谣言,然后间接命令共产党员李之龙任局长的海军局,派两艘得力军舰到黄埔军校候用。中山、宝壁两舰遵令到达时,他却不见人影。李之龙好不容易找到他并经他同意,两舰又开回广州。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他却大做起文章来。既矢口否认发出过调舰命令,又以防止“变乱政局”为借口,于3月20日凌晨宣布广州戒严。他派兵占领中山舰并解除其武装,逮捕了李之龙;他派兵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了工人纠察队的枪支;他派兵包围了苏联顾问和著名共产党人的住宅以及全市的共产党机关;他拘捕了黄埔军校及第一军的全体共产党员,将时任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软禁一天,并要求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5月间,他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整理党务案》,对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作了全面限制和贬低。六七月间,他当上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终于达到了攫取最高领导权的目的。

1926年11月,北伐军占领南昌,北伐胜局已定,蒋介石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反革命嘴脸更加暴露,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青睐。在南昌,他反对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武汉,力主迁到南昌,以便由他控制,但遭到国民党左派的抵制;他与日、美帝国主义达成了“谅解”,与北洋军阀奉系首领张作霖达成了“妥协”;他公开发表反革命演说,指使部下制造一系列压制工农群众、杀害共产党人的事端。1927年3月6日,赣州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被害。此后,蒋介石从赣州、南昌、九江、安庆,一路杀向南京、上海。在上海,他与受英、美帝国主义指使的大买办虞洽卿谈判,就发动反革命政变讨价还价,完成了与帝国主义和中国买办阶级的勾结。国民党右派也就成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

蒋介石的反革命阴谋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共产党中央存在着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错误。

共产党虽然与国民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党内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始终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党的总书记陈独秀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只能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即领导权应归资产阶级,因为“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并认为民主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得到政权,无产阶级要得到政权必须视那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这就是所谓“二次革命论”。党内不少同志对此持反对意见。所以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一年来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只有作为最坚决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取得领导权,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只有去发动和组织作为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者的农民,才能取得领导地位;党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自己的组织。由于会议精神得到贯彻,才出现了大革命的前期和中期的大好形势。P7-9

序言

2007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将《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一书修订再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80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源头,是党和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80年过去,井冈山早已旧貌换新颜,神州大地换了人间。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井冈山精神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工农红军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如同灯塔一样永放光芒。

江西作为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江西人民作为井冈山精神哺育的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方面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江西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井冈山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始终牢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扬井冈山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教导。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把弘扬井冈山精神作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兴赣富民、实现江西新崛起的精神动力。2003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深刻指示“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其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并强调“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成为激励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语重心长的教导,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井冈山精神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江西人民绝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一定按照三个“结合”的要求,让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

这本书在修订的过程中,刘孚威等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认真吸取我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对原著作了较大的修改,书名也改为《论井冈山精神》。再版版本在对井冈山精神科学内涵的阐释、对井冈山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分析、对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的论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升,加重了论著的学术价值,是井冈山精神研究的一部力作。相信这本书的修订再版,对学习、宣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后记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江西人民出版社决定将1999年出版的《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一书修订再版。江西省出版总社周榕芳、林学勤与江西人民出版社徐建国、游道勤同志与作者一道对该书的修订再版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确定了修改的原则和内容。作者按照分工,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认真吸取我党理论创新和井冈山精神研究的新成果,对原书作了较大的修改,加重了论著的学术分量。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为本书的修订再版作序,表示了对井冈山精神研究和宣传的重视和本书的支持。

本书各章的修改分工如下:

第一章:邹耕生;第二章:余伯流;第三章:任辛;第四章:余品华;第五章:尹世洪、刘孚威。刘孚威同志负责全书的统稿。

作者

2007年3月于南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井冈山精神(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孚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21797
开本 32开
页数 356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1999-10-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42-49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20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8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