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向形而上的管理学/管理思想研究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重点探讨科学哲学层面的管理学,反思和总结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问题,涉及的内容包括诸如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性质、管理学的理论流派演变、管理学的人性假设、管理学的方法论、管理学的伦理反思、管理学的文化范式和后现代管理等问题。本书反映国内外对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性成果,是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它从科学哲学层面反思和总结了百年管理学理论,对管理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解和解释,有助于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管理学理论及其流派演变

一 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 管理学的发展线索

四 管理学的流派演变

第二章 管理体制学的人性假设

一 管理学基本假设的论争

二 经济人假设

三 社会人假设

四 文化人假设

第三章 管理学的方法论

一 管理学方法论概说

二 管理学理论范式

三 管理学的“多元学科范式”

四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

第四章 管理学的伦理反思

一 “斯密问题”与“贝利-多德论战”

二 管理与伦理的结合:道德化生存

三 基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伦理决策

四 管理的生态本性与生态管理

第五章 管理学的文化诉求

一 后现代文化与管理学范式变革

二 文化管理范式的确立及其方法论意义

三 知识工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

四 后现代管理:统一还是分裂

试读章节

在“政治人”假设基础上,基于政治利益和政治规则的社会行为就成了社会管理的圭臬。在这个金字塔式的国家制度里,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维护“金字塔”式政治秩序的稳定,保证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对经济效益和财富的追求,不是人民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发展。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一历史阶段的任何政治变迁,仅仅是人事的变动或统治家族的更换,而非政治秩序的更迭。这与工业文明以后产生的以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增长以及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管理思想最为本质的区别。这是政治管理的第一个重要特征。

政治管理的第二个特征,是管理不包括对最高统治者的有效监督,因此不能建立起真正的维持社会平衡的社会管理体系。与工业文明以来的民主国家不同,前工业文明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家天下”性质,公共管理最高集团的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君主的限制不是在管理规则上,至多只能在道德伦理上。当社会管理严重失衡时,用暴力方式打破和更换旧有公共权力成了唯一选择。

政治管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公权力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在土地作为唯一生产资源的社会,君主对家族成员和官员的土地分封,在事实上已把资源完全支配了。“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百姓则以租赁的方式耕种地主的土地。当然,官僚和农民能够不断地开发新的土地资源,他们或许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获得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但最后总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承认新土地的皇权所有性质。人们主要依靠政治身份取得经济及其他利益,而政治身份由一定的血缘亲缘等关系界定。显然,这种资源分配方式和劳动者与资源的结合方式既不可能有效配置资源,又不可能激励劳动者对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

P40

序言

随着人们对管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管理学在今天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而理论研究的深度是衡量一门科学成熟与否的标志。这本小书试图从科学哲学层面探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书名中的“形而上”取自“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系辞》)。所谓“形而上”,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因而本书属于管理认识论和管理方法论,其研究对象为管理学理论本身,意在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管理学理论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更好地促进管理学理论的本身发展。

尽管人类管理实践活动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但在过去几千年中管理只是一种朴素的经验和零散的思想。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工厂制度业已形成,’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微观的企业管理却非常落后,并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理论。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被认识、研究,则是在1900年以后的事。“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管理才得到认识、分析、监控和传授,才有了一定的形式。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①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管理学在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已经发展成为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学的理论流派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影响较大的学派有数十个之多,各种理论多达数百种。对管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以及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导致了一些混乱和管理学的分歧。此种现象表明,对管理学理论本身进行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理论意义重大,关系到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管理学界就引发了关于管理学的理论流派划分与专业化的有效性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导火线是以1961年12月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作为其标志。孔茨在此篇论文中,将当时的管理学理论流派归纳为六大学派或研究方法——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1962年,孔茨邀请了一批著名的管理学者和实际管理工作者,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了一次管理学理论的讨论会,此次会议并未达成一种孔茨所期望的能够“以一统众”的一般管理理论体系。

经过时间的发展,管理理论的丛林更深,以至于到了1980年,孔茨不得不对管理理论丛林重新加以考察。“考察结果,我发现,现在至少已经有十一个学派,而不只是1961年我所提到的那六个了。丛林已显得更加茂密而难于通过。但是,也出现一些发展趋势,可能导致将来各学派逐步融合,以至形成一种统一的、更为有用的管理理论。”②孔茨所称的十一个学派分别是①:管理过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

管理知识的更新是永远不变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所谓“后资本主义社会”(或曰“知识社会”)②的到来,管理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此,有学者称为“新管理理论丛林”,并概括为十个理论学派: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再造理论、智力资本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竞争合作理论、团队管理理论、局限管理理论、情境管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③笔者则从管理的文化基因出发。构建了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的“树形”体系,把管理学理论概括为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和文化管理三大类共十六个学派,即科学管理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管理伦理理论;管理实践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组织文化理论、变革管理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①

应该认识到,管理学理论和流派是管理学说史中的重要现象。那些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管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持有共同观点或思想倾向的管理学家群体可称为一个理论学派。这个理论学派又包含了多个不同的时代或时期里对某一或某些根本管理问题同感兴趣的管理学者所提出的类似的甚或相同的观点、学说。从科学哲学角度而言,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频繁使用的“范式”(paradigm)概念。库恩对科学发展史追求的重点是“范式概念”,他把范式理解为史无前例的科学成就。这些成就“足以把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同时又“足以毫无限制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②由此可见,范式是由从事某种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所共有的世界观、共识和基本观点构成的。其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③

关于管理学范式理论,是管理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它主要是“从科学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管理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④由于卡尔·波普尔、托马斯·库恩、伊姆雷·拉卡托斯以及保罗·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的影响,管理学界才开始对此有了较为明确的理解和解释。尽管仍然存在很大分歧,但通过方法论或研究范式的论争,特别是对管理学传统研究方法的批判,不断涌现新的管理学范式,导致了管理学范式的转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管理学科地位的提高和现实需要,学术界对管理学科的一般理论问题、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发表和出版了一批研究论著。代表性的有李怀祖的《管理研究方法论》(2004),罗珉的《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2003)和《管理学范式理论的发展》(2005),何继善、陈晓红主编的《管理科学: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2004),以及黄速建、黄群慧等人的《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2005)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较好的研究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的酝酿和构思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对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颇有建树的罗珉先生的关爱,罗珉先生先后两次拨冗给我写来长篇书信,对我指点迷津,并惠寄其著作供我学习,使我得益非浅。在此,我深表感谢。

本书重点探讨科学哲学层面的管理学,反思和总结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问题,涉及的内容包括诸如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性质、管理学的理论流派演变、管理学的人性假设、管理学的方法论、管理学的伦理反思、管理学的文化范式和后现代管理等问题。

概括而言,本书所论及的内容包括以下五章:

第一章,管理学理论及其流派演变。本章从管理本体论和管理认识论即“什么是管理”和“管理学是什么”的问题出发,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性质。本章认为,尽管对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存在着不同认识,但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得管理知识体系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因而可以把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界定为交叉学科。同时,本章指出,管理学的发展是有其内在演变规律的,提出了管理学理论流派沿着文化轨迹进行演变的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文化主义三条线索,并从管理的文化基因出发,创造性地构建了管理学理论流派的“树形”体系。总体上看,管理学理论是在科学管理学派、行为管理学派和文化管理学派这三大主流学派的理论基础上演进的。同时指出了文化管理并不是将科学管理与行为管理对立起来,而是在知识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以往的人类管理智慧进行新的整合,实现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的互补与综合,从而把管理学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章,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是管理学的逻辑前提,管理学理论的每一次革命,都建立在人性假设革命的基础之上。本章在概括管理学基本假设不同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明确指出,从管理学的发展线索和流派演变的进程来看,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和文化人假设是管理学最基本的人性假设,并首次把基于“文化人”假设及其管理方式概括性地称为“W理论”。  第三章,管理学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本身的形成、应用的学问及哲学反思的统称。本章在界定管理学方法论含义的基础上,把管理学方法论概括性地分类为管理学范式和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其中,管理学范式又可分为管理学理论范式和管理学研究范式或方法论范式。本章指出,由于管理学理论体系尚未稳定、尚未成熟,对管理学方法论的探索和争论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于是也就出现诸多的其他学科背景与方法论背景的管理学理论范式和“多元学科范式”。同时,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学在其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论。

第四章,管理学的伦理反思。人类管理活动中蕴含着大量的伦理道德问题。本章从“斯密问题”出发,概括了关于企业责任问题的论争,在分析经济学一伦理学传统的回归和管理伦理兴起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管理活动就是一种道德性活动。本章认为,不同管理学派的探索几乎都指向了道德化的管理,因此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应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进行伦理决策和利益相关者管理。本章还从生态伦理角度,探讨了管理活动的生态本性,以及生态学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第五章,管理学的文化诉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管理学的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本章概要地讨论了后现代管理理论兴起的时代文化背景及其基本主张,首次提出并分析了文化管理范式的确立及其方法论意义,明确指出文化主义范式是继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之后的一场管理学范式的“文化革命”。本章还概括地讨论了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的理论问题,应该认识到,组织及其管理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本章最后指出,应该超越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的对立,把管理学建立在新的文化主义范式基础之上。

本书力图反映国内外对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性成果,但囿于笔者的学识和能力,书中肯定存在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魏文斌

2005年8月7日于庇寒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向形而上的管理学/管理思想研究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文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6048517
开本 32开
页数 19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0
14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