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经典重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性爱是个有些特别的话题,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好象尤其显得神秘,其实,性爱正如一位作家所言,美丽的性是阳光下的火炬。谈性其实也没啥不光彩的,只要把握分寸,还是很值得一谈的。

这里就有一本很不错的书,是分析传统性文化和性文学的作品,是一部力图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的性文化研究专著,涉及内容非常丰富,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不少与众不同的新见解,让该书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内容推荐

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在性问题上所面对的局面、所感到的困惑、甚至所见到的表现等等,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另一极则是礼教,在宋代以后它成为在理论上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而且越来越带上明显的禁欲色彩。在上述两极的同时作用下,就产生了性张力。性张力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在性方面如何进行制约、平衡的问题。

性问题是一个所有社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本书不仅仅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古代中国人身上;同时也扩展、联系到现世的中国社会的种种性现象,从“性张力”这一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人的性生活。

目录

第一章 性张力:一个新概念的提出与试用

(一)从奇文奇事《河间传》说起

(二)礼教、色情文艺和娼妓的同步兴盛

(三)“性压抑”理论及其困难

(四)性张力

(五)性张力作为一个普遍概念的可能性

第二章 多妻、人欲、子嗣与房中术

 Ⅰ.中国古代之多妻:概念与实质

 Ⅱ.人欲:早期儒家所持开明态度

(一)色与德

(二)欲与礼

(三)及时婚姻

 Ⅲ.子嗣:一个堂皇正大的理由

 Ⅳ.房中术:多重功能的秘术

(一)房中术要旨:基本概念

(二)和乐闺房非性爱技巧

(三)去病延年的养身之道

(四)追求多子的真伪方术

第三章 坦荡时代:往日及其余韵

 Ⅰ.上层社会中的性自由

(一)先秦淫风

(二)持久的观念与实践

 Ⅱ.妇女们

(一) 贵族妇女之放荡

(二)婚姻:选择的自由

(三)女冠风流

 Ⅲ.流动的性关系:集中故事类型

(一)以妾赠人

(二)夺人妻妾

(三)“蛾眉买死”

第四章 礼教:张力的另一极

 Ⅰ.源头——理论与观念

(一)男女大防

(二)所谓“妇德”

(三)“理、欲之辨”

(四)处女贞操

 Ⅱ.难解之谜——礼教的勃兴

(一)宋儒大倡礼教

(二)疑问与思考:礼教与政治集权之关系

 Ⅲ.礼教的禁欲之网

(一)“万恶淫为首”

(二)自觉禁欲·“功过格”

(三)“色能伤身”

第五章 强劲的张力

 Ⅰ.礼欲之战:节、烈与“旌表”

(一)从宋儒提倡以前说起

(二)“节”、“烈”成灾

(三)灵肉煎熬——性张力的集中表现之一

 Ⅱ.微妙的平衡

(一)虚伪之途

(二)“奔女情结”

(三)“意淫”

(四)孝与淫

 Ⅲ.遮掩之下的女性人体审美

第六章 色情文艺:缓释性张力的途径之一

 Ⅰ.滥觞与繁荣

(一)若干误解

(二)讴歌性爱——色情文艺在唐代的发端

(三)晚明:臻于极盛

 Ⅱ.色情文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色情小说

(二)春宫图

(三)诗歌、性谜及戏剧中的段落

(四)其他各种形式

 Ⅲ.中国色情文艺所反映的性观念与性心理

(一)享受性爱

(二)两性之战

(三)性活动公开化

(四)少量的变态

(五)“壮伟”之荣

(六)催情手段

(七)女性性饥渴

 Ⅳ.色情文艺为何始终无法禁绝?

(一)查禁

(二)欣赏与支持

(三)人性与色情文艺的功能

第七章 娼妓业:它的演变与社会功能

 Ⅰ.起源于演变

(一)圣娼:中国的情形是否特殊?

(二)官营:中国娼妓的早期情形

(三)官妓是否以盈利为目的?

(四)妓女的义务究竟是什么?

(五)私妓的产生

(六)家妓及其特殊功能

 Ⅱ.上层社会与娼妓

(一)妓女:上层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群体

(二)狎妓的动机:精神还是肉体?

(三)文人眼中的妓女

 Ⅲ.长存的原因究竟何在

(一)妓女与文艺

(二)关于妓女在性爱方面的职业训练

(三)赞成与容忍:另一种言论

第八章 冲击礼教:从晚明到清代

 Ⅰ.放荡行为——有意的冲撞?

(一)李贽:“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

(二)李贽并不孤立

 Ⅱ.讴歌情欲以冲击礼教

 Ⅲ.理论批判——向礼教作出致命一击

(一)戴震和他的《孟子字义疏证》

(二)戴震的同盟军们

第九章 古已有之,今日将如何?

(一)十九个与性有关的话题

(二)关于“沃尔芬登报告”

(三)观念转变:回归与革新

(四)性的社会调查

(五)书刊报章与广播

(六)咨询、康复与性商店

(七)学会与展览:1994年的可喜尾声

附录 高罗佩《秘戏图考》与《房内考》之得失及有关问题

综合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从奇文奇事《河问传》说起

《柳河东集·外集》卷上有《河间传》,叙述一个极为奇特的故事。开首云:

河间,淫妇人也。不欲言其姓,故以邑称。始,妇人居戚里,有贤操。自未嫁,固已恶群戚之乱龙,羞与为类,独深居为剪制缕结。既嫁,不及其舅,独养姑。谨甚,未尝言门外事。又礼敬夫宾友之相与为肺腑者。其族类丑行者谋日:若河间何?其甚者日:必坏之!

这些人花了一年多时间,做了各种努力,终于将河间引入圈套之中,使她的道德防线溃于一旦:

俄而又引至食所,空无帷幕,廊庑廓然,河间乃肯入。先壁群恶少于北牖下,降帘,使女子为秦声,倨坐观之。有顷,壁者出宿选貌美阴大者主河间,乃便抱持河问,河问号且泣,婢夹持之,或谕以利,或骂且笑之。

这时微妙的变化发生了:

河间窃顾视持己者,甚美;左右为不善者已更得适意,鼻息咈然。意不能无动,力稍纵,主者幸一遂焉。因拥致之房,河问收泣甚适,自庆未始得也。……旦暮,驾车相戒归,河间日:吾不归矣,必与是人俱死。群戚反大闷,不得已,俱宿焉。夫骑来迎,莫得见,左右力制,明日乃肯归。持淫夫大泣,臂扣与盟而后就车。

经此事变,河间对丈夫极为厌恶,最后竟将丈夫陷害至死,然后畅其所欲:

河间大喜,不为服,辟门召所与淫者,倮逐为荒淫。居一岁,所淫者衰,益厌,乃出之。召长安无赖男子,晨夜交于门。犹不慊,又为酒垆西南隅,己居楼上,微观之,凿小门,以女侍饵焉;凡来饮酒,大鼻者,少且壮者,美颜色者,善为酒戏者,皆上与合。且合且窥,恐失一男子也,犹日呻呼懵懵以为不足。积十余年,病髓竭而死。

一个素有“贤操”的女子,一变而为骇人听闻的荡妇,最后成为色情狂而死。“河间”一词遂成后世文人笔下荡妇的代称。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这故事说明了什么?特别是,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柳宗元有时喜作寓言文字,如《三戒》、《刘叟传》之类,因此难以绝对排除《河间传》为寓言的可能性。不过从叙述细节的详尽繁复来看,作为某种程度的实录(比如根据当时某个真实事件改写)可能性似乎更太文中叙述风格也与柳宗元其他一些人物传记相同。而且,从柳宗元现存的全部诗文来看,他对性及有关问题并无多大兴趣,因此挑选河间妇人作寓言题目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

《河问传》的奇异故事并非绝无仅有。例如,在宋人廉宣的笔记《清尊录》中,就有一个非常类似的故事。贵妇人狄氏,“明艳绝世”而又“资性贞淑”,名动京师,几成当时“理想女性”之典范;不料因尼姑设计引诱,与一浪子私通,顿时相见恨晚,自叹“非今日几虚作一世人”,从此变得寡廉鲜耻,最后竟为思念那浪子而病死。廉宣称此事是他本人“在太学时亲见”——不知是指亲见狄氏还是浪子。

在下面的讨论中,河间妇人或狄氏的故事是否实录,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类故事可以促使我们对一些传统概念和说法重新深入思考。不过这些思考不妨先绕一点小弯儿,然后再回到《河间传》上来。

(二)礼教、色情文艺和娼妓的同步兴盛

本书第四、六、七章将分别对礼教、色情文艺和娼妓作较为集中的考察论述,这里只先提到这些考察所得结论中一个令人惊奇之点——在中国历史上,礼教、色情文艺和娼妓三者有同步兴盛的现象。

礼教在中国古代渊源甚远,但在宋代之前,它基本上不被上层社会所重视,更未得到严格的遵守奉行,也谈不到深人人心;从宋代起它才被大力宣扬,至明、清而臻于极盛。娼妓的渊源同样可以追溯到先秦,但也是在宋代大获发展,至明、清而极度繁荣(特别是私妓)。色情文艺在中国的历史很可能相对要短得多(尽管在宋代之前也不乏端倪可寻),然而到明代后期却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此三者的同步兴盛现象,如果仅仅解释为时间上的巧合,显然无法令人感到满意。

对于礼教、色情文艺和娼妓,都已有过不少论述。一个常见的理论模式是:将此三者一概归结为“封建社会腐朽没落”的表现。在孤立地谈论此三者中任何一者时,采用这一模式尤显得顺理成章(其实稍加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也有很多困难)。但是,只要将此三者联系起来,特别是考虑到它们的同步兴盛,上述模式立刻就面临巨大困难。比如,礼教与后二者明显是对立的,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相容的,现在人们可以问道:如果礼教是“腐朽没落”的表现,那么与之水火难容的色情文艺和娼妓业为什么不是清新向上的表现,却同样也是“腐朽没落”的表现呢?而且,正如本书第六、七、八章中的例证所表明的,许多有义务以身作则、大力倡导礼教的人,也公开狎妓和欣赏色情文艺,这些现象又如何在理论上获得统一呢?……所有这类疑问,实质上都与《河间传》的故事有内在联系。

(三)“性压抑”理论及其困难

按照至今仍然非常流行的“性压抑”理论,上面这些问题似乎都不难解释。比如,河间妇人是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有性压抑,出于反抗才一朝突变为荡妇的;又如,士大夫是由于礼教盛行,受到性压抑,才去写作和观赏色情文艺,才去狎妓的,等等。

P3-5

序言

拙著《性张力下的中国人》是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性、婚姻和性观念的。现在第三版即将付梓,回首当年,距本书初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已过去15个春秋,距第二版也转瞬又过5年。

本书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第二版,按照出版者的意见,书名被改成《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后来朋友们都感到“云雨”二字有点喧宾夺主。此次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达成共识,决定恢复原先的书名。

在这过去的15年中,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东部地区开始进入现代化社会,全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震荡和改变。在这15年中我继续保持着对性文化的研究兴趣,并继续参与国内性学界的一些活动,甚至还忝任上海市性教育协会的副会长至今,我也不时参加一些与性、婚姻等话题有关的电视节目制作,或接受媒体有关这些话题的访谈。在这些活动中,我感觉到中国人的“性福”在这15年中总体来说是在增进的。

中国人“性福”的有些增进之处相当明显:我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开放,中国人可以更为公开、更为安全地谈论、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性观念和性需求了。例如,关于“性工作非罪化”的呼吁,虽然尚未得到政府采纳,但是至少呼吁者也没有受到惩处,他们作为学者仍然可以安然工作和讲学。

另一些“性福”的增进之处则不那么明显。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人和人的心灵日益疏离,在物质生活条件直追西方发达社会的同时,“性福”似乎显得越来越奢侈:阳痿和性冷淡在白领阶层中弥漫,“剩女”问题愈演愈烈……。在一次电视谈话节目中,女主持人历数当下白领阶层在性和婚姻问题上的种种困扰,我则指出,许多这类困扰其实只是来源于人们自身的观念——有些问题,你思想上认为它是问题时它就是问题,而当你不认为它是问题时它就不是问题了。

例如,有两个观念,长期被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脑中,被视为当然正确:

第一个观念是:每一场恋爱都必须指向婚姻。所以任何无法缔结婚姻的恋爱都被看作是失败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至少也是“没有结果”的。

第二个观念是:每一场婚姻都必须白头到老。这实际上是以前封建礼教中“从一而终”的“现代男女平等版”——以前只要求女子从一而终,现在要求男女都从一而终。

在这两个观念的联合作用下,恋爱和婚姻都变成非常沉重的事情——用赞成这两个观念的人的话来说,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今天离婚率虽然已经高到让某些人士忧心如焚的地步,但所有以离婚告终的婚姻仍然被视为“失败的婚姻”。

这两个观念,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中被视为天经地义,从未受到质疑和挑战,所以掩盖了中国人在性和婚姻方面的许多不幸。而在东部进入现代化社会时,这两个观念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许多人开始接受这样的观念:白头到老固然是婚姻的理想境界,但以离婚告终的婚姻也未必都是“失败的婚姻”;而恋情的更新也被视为是可以接受的(其实这也只是接受当年张竞生的“爱情三定则”之一而已)。

这种变化,只会增进都市男女的“性福”,而绝不会相反。

为什么在写这篇第三版前言时,会想到这两个观念的问题呢?那是因为我发现,在古代中国的很长历史时期,这两个观念并没有像二十世纪所发生的那样深深植入中国人的脑中。如果说接纳第一个观念由于古代中国实行多妻制而减少了与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第二个观念在很长时期内也根本没有被中国上层社会所接纳(即并不要求女性从一而终),就不是今天的公众容易想象的了。

这从一个新的侧面再次证明了我在书中的一个论断:古代中国人在性和婚姻方面曾经远比我们今天开放。  这或许可以看作《性张力下的中国人》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之一吧。

本书第二版中,恢复了在初版时被删去的插图。这次第三版仍然保留这些插图,内容也俱仍其旧。

2010年3月25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

后记

我总算在甲戌年结束之前写完了这本书,长吁了一口气。在新到来的一年中,我又将暂别性学,全力投入天文学史著作的撰写中。但是我希望在1996年能有时间重回这一领域,完成计划中的下一部“性书”——但愿如此。

按照我的惯例,要在这里向为我撰写此书提供过资料的人士致以诚挚谢意,这些人士是:上海古籍出版社金良年先生,台湾中央研究院李国伟教授、许进发先生,台湾清华大学黄一农教授,复旦大学胡中行先生、陈沿君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汪前进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胡小静先生,上海的刘达临先生和魏凤雏先生。

江晓原

1995年1月25日于沪上双希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经典重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晓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77336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6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1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4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