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强化感觉到构建个性语言/高等美术院校名师特色课教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今画家的感受力正在急剧退化,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我们向着艺术的目标前进时,不妨欲进先退,以平常之心对待艺术和自然,多看,多画,多想,不断磨砺自己的艺术直觉和表现技巧,有了真诚的探索和大量的积累,我们的绘画才会有新的生命力。

序言

当今画家的感受力正在急剧退化,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人们不再面对自然去寻求主观和客观的融合,去磨砺自己的艺术感觉,去探求“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和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急于求成与功利目的使人们心态浮躁,恨不得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捷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忽略了艺术的积累和艺术直觉的锤炼。于是,在艺术活动中“打造”、“包装”、“运作”等字眼频频出现,人们——尤其是年轻的画人热衷于从前人、今人的艺术模式中套用一种模式,来建构所谓的“个人风格”。在艺术创作时人们急于去先找形式,先找样式,先找被人承认的样板,然后去仿效或直接套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这种“大师速成法”似乎很灵验,他们全然不顾这些样式是否能体现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否是内心深处真切体验的结果,因此,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你画秃头,我也画秃头,你画艳俗,我也画艳俗。谁一出名,谁的作品就立刻儿孙成群,这被人们戏称为“假面舞会”。大家乐于从报刊、画册中找“灵感”,克隆流行的时髦的格式:一些有成就的画家也在不断地重复自己被“承认”被叫好的东西,于是就出现了画坛中的矫饰化、模式化的现象。

由此,我们的艺术创造便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真正的自我。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想,这个“造化”应该指的是自然万物,是我们生存的客观世界。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节奏、韵律和结构,对于画者来说,应该尊重自己的视觉感受,通过用心的体悟和大量的实践,从中寻找出具有视觉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部分,来建构自己的画面系统。对于自然,现在主要有两种片面态度,一种是忽视自然和艺术的关系,跳过了“师法自然”这一获得最鲜活的直接经验的过程,直接以各种观念的套用和样式的模仿为主进行艺术“制造”,这一类艺术家往往孤立地看艺术的形式,从画面到画面,缺乏对外部世界的真情实感,难以想象,不能感动自己的东西,又怎能打动别人?塞尚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一生崇尚自然,并努力寻找和表现自然中蕴藏的种种永恒结构,使绘画艺术开启了新的可能性;还有一种是盲目地模仿自然,对客观世界作被动的描摹,这一类画家也许技术不错,但缺乏对自然对象的敏锐感受和主动把握,因而容易成为自然的奴隶。这两种现象实际上都是艺术感觉麻木的表现。

阿恩海姆曾这样写道:“……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这句话揭示了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的基本特质。绘画发展到今天,其外延早已突破绘画本身的界限,各种艺术观念和形式先后粉墨登场,在喧嚣嘈杂、真伪难辨的混乱格局中,艺术到底何去何从呢?

去年,我在巴黎与司徒立先生的一次谈话中,他引经据典侃了一天,追问的一个主题就是:艺术已经走向死亡,那么希望何在呢?

“完全有必要重新追寻存在的意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那么,既然绘画艺术已经走到了头,就需要从本原出发,重新去探寻自然对于人的意义。90年代初,汲成先生就针对画坛矫饰化现象提出过“再启动”的主张,认为画家应重新面对自然。画家是用眼睛说话的人,只有观察自然,提高对自然的感受力和洞察力,并从中发掘出新的形式和意义,艺术才真正有希望。

当然,面对自然对象创造时,有几种不同的状态:一是如莫奈、雷诺阿那种对客观对象倾情投入,完全“进入角色”;二是像塞尚、马蒂斯那样“不是追随自然,而是与自然平行地工作”;三是像克立、米罗那样“借题发挥”,对象只是画家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启示而已。无论如何,不同类型的艺术家都不同程度地依赖自然对象,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切身感受。

我曾见过许多青年画家和学生在苦苦思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如何形成,但多是从形式到形式,从观念到观念;多是闭门造车,或者简单套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退一步,以退为进,暂时少模仿些现成的“观念”和风格模式,多关心些自然对象。多关心些“存在”,多关心些客观。关心客体,就是提高对自然对象的感受力。我们知道,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对万物有敏锐的感受。如果一个人没有感觉,麻木不仁,那么最好别学艺术。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家就是要多愁善感,就应该是“性情中人”,艺术家就应该好冲动,就是要“神经质”,只有这种多情善感的人,才能面对他热爱的事物时有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将它们表现出来的欲望。一个艺术家不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一个没有感情、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对自然有感受。“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感情的符号”。让我们看看伟大的凡·高,他以近乎宗教徒般的虔诚和热忱感受自然与生命,那些激情颤动的笔触和跳跃的色彩,朴实的场景和人物,展现的不仅仅是绘画的技巧,更是一种张扬生命力的形式,是画家真挚情感的流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高度融合。

艺术家要热爱生活,要善于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对于各种美好的、新鲜的、奇丽的事物都要多看、多感悟。要有惊喜,要有感动,要流泪,要有发自内心的想用画笔表现出来的欲望。许多画家为了保持艺术的感受力,经常出外旅行,让自己的眼、心接受新的刺激。纳比派画家波纳尔在一百年前法国刚刚出现铁路的时候,立刻来到法国的南部地中海,蓝色海岸那阳光下的耀眼世界刺激了他的感觉,使他眼界大开,出现“顿悟”,高更去塔希提发现肤色金黄的异族人,也是找到新的感觉。1 985年我在陪同赵无极先生游绍兴东湖时,当船划进一个岩洞,岩壁上那斑斓的自然纹理吸引了赵先生,他不断地上下左右拍照。可见就是抽象派画家的艺术也是有客观依据的,也不是凭空臆造的。

我一向不大相信有“冷酷”的理性的艺术家,就连被称为“冷抽象”的蒙德里安的绘画,我认为也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纵观其一生绘画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抽象艺术并不是从纯观念和理论中得来的,而是对自然物象的内在形式和关系不断抽取的结果,其本质是出于对于自然的尊崇和热爱,只不过是以一种理性提取的方式将它视觉化罢了。因此,艺术家在进行创造时要做到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

年轻的艺术家要确立完善自己的风格语言形式,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多画,只有多画,才能使你的“个性化”的痕迹自然流露出来,让你把握,成为你的语言形式;只有多画,才能使眼、心、手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只有多画,才能透过事物外观发现其内在逻辑;只有多画,才能领会到技巧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多画,才会丰富自己的表现力,才有可能创造。

所以说,在我们向着艺术的目标前进时,不妨欲进先退,以平常之心对待艺术和自然,多看,多画,多想,不断磨砺自己的艺术直觉和表现技巧,有了真诚的探索和大量的积累,我们的绘画才会有新的生命力。

  作者于天津美术学院

2004.1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强化感觉到构建个性语言/高等美术院校名师特色课教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建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3740
开本 其他
页数 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
丛书名
印张 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215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