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清晰缜密的理论脉络为线索,用生动优美的文笔,将大量“中国风”的图例贯穿起来,再现18世纪法国艺术里的一个特殊风貌。作者优美清新的散文式笔法,大量的具体人物和事例,深入浅出的介绍,以及100多幅形象生动的插图和活泼精致的版式设计,使本书成为一本看上去很美,读起来也非常有趣的艺术知识型书籍。

目录

引言/1

绪论/7

第一章 17-18世纪的中国/15

一、康乾盛世/16

二、闭关锁国下的中西贸易·/21

第二章 甜美的生活——17—18世纪的欧洲/25

一、欧洲历史上最和平安定的时期/26

二、法国的路易王朝/27

三、欧洲文化艺术巨匠辈出/35

四、对外界的好奇、向往和接纳/37

五、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38

第三章 早期的东西方交流史/41

一、丝绸之路/42

二、马可·波罗之旅和其他欧洲人游记/46

三、西方传教士东临中国/49

四、由好奇到只鳞片爪的了解/56

五、贸易为先锋/58

六、来自远方的中国人/60

第四章 洛可可艺术——中国风格的基础/63

一、巴洛克(Baroque)艺术风格/64

二、洛可可(ROCOCO)运动/66

第五章 欧洲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中国影响/71

一、中国的理性哲学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72

二、儒家社会对欧洲政治的影响/76

三、中国科举制对西方教育界的影响/80

四、欧洲人理想化的东方乐土/83

第六章 17、18世纪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85

一、中西合璧的圆明园/86

二、中国人眼里的西方服饰/89

三、借鉴西风的中国艺术/90

四、其他的“亚洲风格”/91

第七章 中国风格(Chinoiserie)在法国/93

一、“中国风格”的开山鼻祖——让·贝然/94

二、代表画家安托尼·华铎/ 95

三、提供范本的设计家让·彼勒蒙/100

四、青出于蓝的雅克·德·拉祖/106

五、蓬巴杜夫人和法国宫廷艺术/107

六、集大成者一弗朗索瓦·布歇/112

七、“土耳其风格”和东方场景/128

第八章 猴形人物——中国风格中的异数/131

一、“猴形人物”(法语:Singerie)现象/132

二、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状况的了解/133

三、为什么会出现“猴形人物”?/137

第九章 瓷器、家具及室内装饰/141

一、欧洲仿制中国瓷器/142

二、“中国风格”家具、壁纸、屏风及其他装饰物/152

第十章 “中国风格”的亭台楼阁在欧洲/155

一、法国作为欧洲中心传播“中国热”/156

二、借鉴中国园艺优点的英国园林/158

三、德国无忧宫的中国茶亭和维也纳美丽之泉宫里的“中国书房”/165

四、瑞典及北欧的“中国风格”亭台/174

五、中国风格的亭台楼阁在南欧/176

第十一章 后世的“中国风格”/179

一、连绵不断的文化借鉴/182

二、当代法国人的中国情结/191

三、对“中国风”的再思考/193

结束语/197

参考文献/200

后记/209

试读章节

一、康乾盛世

l7世纪中叶,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被从北方长驱直下的满人推翻了。清统治者在人关之后,吸取前车之鉴,总结经国治世的经验,励精图治,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招贤纳士,有效地维持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稳定。

康熙(于1662-1723年在位)、雍正(于1723-1736年在位)和乾隆(于1736-1796年在位)三朝历时130多年,是清朝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自唐朝之后又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三朝皇帝治国有力,他们的统治时期被后世称作“康乾盛世”。这个期间中国享受了相对持久的和平与繁荣,疆土得以扩展,臣民人数增加。

在大约1762年的时候,中国已有了超过2亿的人口。到了1794年,中国所拥有的人口更是超过了3亿,许多大中型城市已颇具规模。其中北京、广州、杭州、苏州、扬州和江宁等城市已拥有50万以上的居民。可以说,在经济上,康乾盛世达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在农业方面,中国的农耕面积在那个时候超过6亿亩,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农作物总产量曾居当时世界第一位。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在冶金、采矿、纺织等方面,都在世界先进行列。

当时的商品市场也很繁荣,粮食作物,布匹丝绸是主要的商品。此外还有烟、酒、糖、油、铁、煤、木材、瓷器等等。以茶叶、丝绸、土布为主要商品的对外贸易也十分的活跃。

清朝的第二个皇帝康熙,被认为是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能力最虽,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治理了黄河,疏通京杭大运可,开放了四个与国外的通商口岸,并准许西方教育、科技和罗马天主教的传人。康熙在位的6 1年间,拓展了清朝政府的实际统治范围。

康熙喜爱文学和艺术,他不仅诏令编辑出版了许多传世典籍包舌著名的《康熙字典》,还主持了两项巨大的科学工程:一是编撰了《律历渊源》(1713-1722年间),介绍中国和西方的音乐理沦、乐器制作、天文历法以及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算学;另一项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绘制了第一幅详细的中国地图(1708—1719年间)。这期间在工西景德镇特设的官窑里烧制的许多精美瓷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內水平。同样雄才大略的雍正于1723年登基,虽然他的皇位是否顺里成章还有点令人怀疑。雍正费了不少苦心削弱亲王们对八旗兵一清朝军队主力——的控制,从而加强了皇帝的权威。他以严厉令酷的手法治吏,减少官员们的腐败,并使国库的存银大大地充实。除了国事以外,雍正对宗教十分感兴趣,特别喜欢习禅。有传言说他因祈求长生而服食了所炼的金丹而死。P16-17

序言

近些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交通的便利,中国和外国的交往日趋频繁、深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以及这些交流和影响在社会上的表现等课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而在艺术方面,这些交流和影响所带来的现象是特别引入注目和值得研究的。“观今宜鉴古”,回顾历史,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8世纪的法国,我们会惊奇地看到,在当时的欧洲大地上,曾掀起过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中国的艺术、中国在欧洲人想象中的“开明君主制”等等,都是法国宫廷和主流社会里时髦的谈论话题与积极的摹仿对象。

作者刘海翔十多年前赴美留学,从留美开始,就十分关注西方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这个课题,他的研究生论文“18世纪法国艺术里的中国风”,是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最早探索之一,被论文指导教授麦克·德里斯克尔博士称为“极有价值的研究”。刘海翔曾在世界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短期研究工作,深入该馆库房探访亚洲部藏品,也曾四访欧洲,探寻欧洲艺术“中国风”的遗迹,在法国巴黎的罗浮宫品味艺术品上记载的世纪风云。本书就是作者在上述基础上写作而成的。  一

本书以清晰缜密的理论脉络为线索,用生动优美的文笔,将大量“中国风”的图例贯穿起来,再现18世纪法国艺术里的一个特殊风貌。虽然有些国家出版过一些有关“中国风”的外文书籍,但在中文方面,我们只在报刊上散见过一些较为简单的图片和短文,大都年代跨度小,资料不够丰富,且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而本书的主要特点是:

1.内容广博。共有十余万文字和百余幅图片。

2.文笔清新。将两百多年前的中外文化交往,用散文似的笔触,娓娓向你道来。

3.理论构架完整。本书十余万字的阐释与说明,体现了作者长期潜心研究的独到成果,旁征博引,立论公允,清新耐读,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我们希望并且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对中外文化交往史上出现过的“中国风”这一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现象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后记

当我写完这本书正文的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心里真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好像挑着重担赶路的苦行者,终于可以再找个地方,停下来歇一歇肩了。

中文里说写作是“笔耕”,我认为这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像一个辛勤的农人一样,作家以笔为锄,在稿纸上精耕细作,播下了一排排的种子,洒下了汗水,同时也带来了收获的希望。人们又说写作是“爬格子”,的确, 当一本崭新的空白稿子摆在你面前时,写作像远足,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更像爬山,要一点一点地攀登,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丰富的感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鞭辟入里的研究,全要靠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排列堆积来描述展现,个中的甘苦,真是难以向常人道之。

古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这是说来容易做时难的事。这么些年来,我虽然也读了一点书,但对于动笔,特别是写长一点的东西,心里总是有一种要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感觉。“板凳堪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从小学、 中学、大学,一直到美国的研究生院,算来也坐了十几二十年的冷板凳。读了几本书,知道自己无知,下笔便分外谨慎。看到别人“刷、刷、刷”百米冲刺似的写文章,似乎倚马可待,可我却下笔如此艰辛,心里便时常说:“算了吧,别写了。”

但这本书竟然得以问世,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应当感谢本书的策划人林薇和我的妻子甘露。她们除了同样拥有很美的名字之外,还同样地拥有在全国性大报当编辑的经验;她们对本书的文字和章节,起到了一个把关的作用。从一开始,林薇就对本书的选题给予了十足的信任。我原先担心别人对本书的题目是否会有兴趣,毕竟, 当下的出版杜不可避免地要关心印数和经济效益的。但林薇自始至终地对本书表现了热情,让我疑虑顿消,有了写下去的动力。甘露保证了本书不至于虎头蛇尾。常常是我写一段,她帮我在计算机上打一段,并在过程中加以文字上的修改润色。收集资料、整理图例和照片等极为费时费力的积累,也主要有赖于她的工作。

还要感谢海天出版社和本书的责任编辑于志斌先生。在本书出版过程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往来中,他们表现出了令人佩服的专业精神和责任心,使本书得以从初稿变成一本精美书籍,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愉快的经历,使我对深圳那片南国的热土,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也要感谢台湾的《光华画报》杂志社。早在1991年间,《光华画报》上就刊登过郑元庆先生拍摄的有关欧洲“中国风”的照片。在得知我正在撰写有关“中国风”的论文之后,郑元庆先生又专门给我寄来由《光华画报》杂志杜出版的刊载有许多“中国风”精美图片的“]992年日历”。又是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为引用图片之串和《光华画报》联系时,该社主管版权的段蜀华先生对我们所做的文化事业表示大力支持,慷慨同意我们转用有关图片。希望中华文化的纽带,能够更加深厚地维系两岸血浓于水的情谊。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现在每天忙于日常工作,写文章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完全凭自觉的爱好,没有什么功利和实惠,其实是件自讨苦吃的事。本来我也没想到要写这本书的,但2002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眼疾,差点使我一只眼睛失去光明。在经历了这么一场变故之后,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的身体还健康,当天空湛蓝、鸟儿飞翔、鲜花盛开的时候,有什么串是我想要做而且也还值得做的呢?

那时我想,把自己对中西文化交流互动和影响的研究与心得整理一下,写出来,算是对我曾经有过的努力做个交代,也许会有点意思。我不写,今后可能照样有人会写这些东西,但一孔之见,希望会有其参考价值。东儒西哲、往圣今贤,岂是我们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但我辈留美学子,除了求学谋生之外,总还该见贤思齐,也挑上那个八百斤吧。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灞上秋居》)。当我在远离家乡千里万里的大洋彼岸“孤灯读残卷’’的时候,不由得感觉到一种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之慨。人生在世,草木一春,我们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母校的校训多年来不敢或忘。我的大哥刘海峰与我同校毕业并在母校留校任教,记得我大学毕业时,他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我们后来一直引以为共勉的话: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给后人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但愿如此。

刘海翔

2004年秋于美国得克萨斯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海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74773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504.03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