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说中国五千年(晚清卷)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诗歌渊源流长,从诗三百到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的乐府。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近代白话自由诗,无不饱含着诗人浓烈的情感,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轨迹。《诗说中国五千年》以史为经,以诗为纬,将诗、史结合起来,以求能够以诗证史,辨伪存真,补史书之缺撼,还历史以真实,赏诗歌之优美,品历史之厚重。本书为晚清卷。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各种题材的纪事诗,采取“因事系诗”体例,编著了这部书,试图从文史的切合点上寻找真实历史,欣赏诗歌艺术,传播知识,使广大文学爱好者通过系统阅读史诗认识一部中华五千年兴亡史,使广大史学爱好者从中领受诗歌艺术的社会感染力,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目录

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一)历史简介

(二)黑暗的吏治与苦难的人民

1 黑暗的吏治

2 苦难的人民

(三)鸦片流毒与禁烟运动

1 鸦片流毒

2 禁烟运动

二 鸦片战争

(一)历史简介

(二)从战争爆发到《穿鼻草约》

1 穿鼻洋海战

2 英军攻占舟山

3 英军侵犯天津

4 林则徐革职

5 英军攻占沙角、大角炮台

(三)虎门之战与三元里抗英

1 虎门之战

2 清军将懦兵骄气不扬

3 三元里人民抗英

(四)闽浙战场

1 厦门、台湾之战

2 定海再次失陷

3 镇海失陷与裕谦之死

4 宁波失陷与英军的殖民统治

5 乍浦失守与青皮军

6 清军“遇敌则怯遇民勇”

(五)江苏战场与《南京条约》

1 吴淞之战

2 上海与镇江失陷

3 兵临城下与《南京条约》

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与太平天国起义

(一)历史简介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

1 鸦片战争后改革的呼声

2 通商口岸的开辟

3 人祸与天灾

(三)太平天国起义

1 太平军围长沙克武昌

2 定都天京与天京事变

3 太平军北伐

4 清王朝的镇压措施

(四)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1 太平军占领杭州、苏州

2 洋枪队与湘淮军合力镇压太平军

(五)战争的破坏与灾难

1 战争的破坏

2 厘金与大钱

3 战争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

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一)历史简介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2 大沽失陷与《天津条约》

3 战争再起

4 北京失陷与清帝逃往热河

(三)半殖民地色彩的显现

1 通商口岸、租界与会审公廨

2 西方传教士与各地教案

3 “金钱十万买铁路”

4 外国使领馆与不平等条约

5 鸦片流毒的严重泛滥

(四)洋务纪事

1 新式陆海军

2 军工企业的兴办

3 左宗棠收复新疆

4 华工出洋与使领馆的派出

5 向西方学习与留学生

6 逮治安得海及其他事件

五 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

(一)历史简介

(二)中法战争

1 黑旗军援越抗法

2 马尾江之战

3 镇南关大捷与冯子材

4 台湾之战

5 清政府屈辱议和

(三)中日甲午战争

1 日本发动侵朝战争

2 黄海大海战

3 辽东战败与旅顺陷落

4 威海卫北洋海军覆灭

5 马关条约

6 反对日本占领台湾的斗争

六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一)历史简介

(二)戊戌变法

1 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2 公车上书

3 维新运动

4 戊戌政变

(三)义和团运动

1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 义和团在北京

(四)八国联军入侵

1 联军攻天津北京

2 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

3 辛丑条约

七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一)历史简介

(二)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1 半殖民地色彩的加重

2 日俄战争与军国民教育思潮

3 清王朝的新政

4 预备立宪

(三)辛亥革命

1 革命思潮的涌起

2 反对华工禁约与抵制美货

3 同盟会领导的起义与暗杀活动

4 长沙抢米与四川铁路风潮

5 武昌起义与清王朝的垮台

作者作品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一)历史简介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一个政治完全独立的国家。满族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联合建立的封建专制统治经历了康、雍、乾盛世,进入衰落时期,国家机器已经彻底腐败,政治异常黑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满洲大员享有特权,声势煊赫,骄奢淫逸,贪赃枉法,挥霍无度,严重败坏了吏治。大贪污犯和砷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佞臣,一经跻身显要,上则希旨逢迎以固宠,下则排斥异己、钳制舆论。和坤深受乾隆帝的宠信,炙手可热,朝中大臣耻与为伍者,只能洁身自好;更多的则是依其为靠山,千方百计地逢迎。每日和坤入署,善于钻营者皆鹄立道旁伺候。和坤以大学士长期控制吏、户、刑诸部,非其属意者,绝难登进。是时,督抚、河道诸肥缺,均以贿金多寡定取舍。故时人记载说:“自和相秉权之后,政以贿成,人无远志,以疲软为仁慈,以玩偈为风雅,徒博宽大之名,以行徇庇之实,故时风为之一变。”这位作者认识不到贪污腐败是封建专制国家的必然现象,把它归之于和坤的恶劣影响,固然不是确切之论,但它反映了吏治比以前更加腐败的事实。

嘉道年间,贪官污吏布满天下。在官场中,长官勒索属员,侵蚀国帑,冒领冒销,甚至悬价卖缺,“以缺之高下定价之低昂”。督抚勒索道府,道府勒索州县。清政府对于各级官员虽规定按期考察,而在“政以贿成”的社会,这只能是徒具形式,只有那些善于钻营的人才能博得上司的欢心,列为优异。

州县等基层官吏直接负责征收赋税、漕粮,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搜刮社会财富以中饱私囊。或以完欠,巧做“亏空”,装满私囊;或勒折浮收,尽力搜刮。有漕州县浮收名目繁多,每石漕米正常情况下加收七八斗,此外尚有“踢斛”、“淋尖”、“抛剩”、“漫筹”诸名目。折色征漕,名目更多,往往数倍于应交的原额。老百姓如果表示不愿折色,官吏则以抗粮闹漕之罪名将其锁拿到官。“催租吏,吏如虎,奉票公堂到纳户。四月五月限未清,九月十月征地丁。地丁漕米归一期,只问纳户知不知。”胡世绮的《催租吏》,魏源的《江南吟·再清查》、《江南吟·漕艘来》、《江南吟·君不见》、《江南吟·种花田》等诗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

地方出现自然灾害,清朝中央政府或拨钱粮赈济,或令蠲免当地赋税。地方官吏或冒开灾户,贪污赈灾钱粮;或逼交赋税之后,再宣布蠲免。这样,赈济、蠲免等救灾措施往往是有名无实。

州县地方官吏还通过审理案件勒索百姓。许多案件是:“有案无传,有传无送,有送无讯,有讯无结。”吏役乘此机会择肥而噬。有的州县官索取贿赂,枉断曲直。因此,民间即使发生重大命盗案件,也不敢报官审断。谚云:“被盗经官重被盗”、“屈死不告状”等。如在潮州盛行“买输服”、“宰白鸭”等戏弄法律的风气。

贪污腐败表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收漕、治河,还是管理盐政与驿传,大大小小的官吏掊克小民无所不至。上司官员只知收受属员规礼,下属遂置正常公事于不问。他们以陋规为常例,以得项多寡为缺之肥瘦,漠视民生国计,对之无动于衷。漕、河、盐、兵诸大政弊端百出,各种问题严重积累而不问。魏源的《江南吟·防桃汛》、《江南吟·缉私盐》,朱绶的《捉船行》,林则徐的《驿马行》等从不同角度揭露了这些问题。P1-2

序言

在中国绵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文学艺术的主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寓意含蓄、便于吟诵,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如《诗经》三百篇,语言质朴优美,无论是抒情言志,还是状物纪事,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自从孔子编定之后,一直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儒家学派把它看成是经典,反复进行研读,得其一奥,即足成名家。《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楚辞汉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从唐诗宋词到近代白话自由诗,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优秀的作品极为丰富。古典诗歌创作由最初的抒情言志和状物纪事逐渐发展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个流向,其中纪事诗以其具有强烈的社会感染力,备受社会重视。如汉魏乐屙中的《陌上桑》、《羽林郎》、《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情韵悠长,脍炙人口;唐代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元稹的《连昌宫词》更是千古绝唱;明清以来李东阳的《花将军歌》,李梦阳的《玄明宫行》,魏源的《江南吟》和《都中吟》,黄遵宪的《聂将军歌》和《哀旅顺》等,诗歌艺术直追前人,均为不朽之作。

编辑纪事诗集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南宋计有功广罗唐代诗歌资料,勒成巨帙,最先编成《唐诗纪事》,继有厉鹗的《宋诗纪事》,陈衍的《辽金元诗纪事》,陈田的《明诗纪事》,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事》等。这些纪事作品的时间前后衔接,体例相近,而目的却不尽一致:有的旨在钩沉发微,“以诗证史”;有的意在品藻得失,“以史证诗”;有的只是为了保存一代诗人逸闻趣事和作品。《唐诗纪事》是计有功有感于一代作者事迹泯灭而作,共搜罗了1150位诗人的主要作品和本事,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缺点在于不注资料出处,且选录标准不够严格,无本事的诗篇占有很大数量;《宋诗纪事》是厉鹗有见于后人忽视宋词的艺术价值,为扭转文风而作,他所谓的“事”仍然不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事件,而是专指作者创作诗歌的佚事,兼及诗家评论,近似于一代诗歌总集;陈衍的《辽金元诗纪事》体例师承厉氏,惟辑录标准掌握得比较严格,非纪事诗不入选;陈田的《明诗纪事》亦宗法厉氏,重点仍是搜罗一代诗人故事,间也收录部分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长诗,而“无事可纪”的作品仍占有较大篇幅;邓之诚以史家治诗,对于收入《清史纪事初编》的六百家诗人生平经历均有精确考订,采录两千余首诗,取舍标准颇为谨严,无事可纪的作品概不收录。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所选录的作品不限于名家,“但取其事”,可惜只收录了顺治、康熙两朝纪事诗;钱仲联教授主编《清诗纪事》,于体例则兼取各家之长,引用各种书籍一千余种,收录作者五千余人,编成巨著,一代诗人逸事与重要纪事作品网罗殆尽。以上这些诗集在体例上均系因人系诗,吟诵同一事件的作品散编在各卷之中,由于卷帙浩繁,检索起来很不便利。

“以史证诗”是我国的优良学术传统。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则提倡以诗补史,尝谓:“今之称杜诗者以为诗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诗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史之阙,虽日诗史,史固无籍乎诗也。”(黄宗羲:《万履安先生诗序》,载《南雷文定》前集卷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有鉴于此,从事“以诗证史”研究,他的《元白诗笺证稿》学术价值很大,深受学界推崇。历代正史大都经过统治者的周密涂改和粉饰,以假乱真,故布疑阵,通过辨伪存真的“以诗证史”,可补史书之缺,使人能够接近历史的真实。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精选了各种题材的纪事诗,采取“因事系诗”体例,编著了这部书,试图从文史的切合点上寻找真实历史,欣赏诗歌艺术,传播知识,使广大文学爱好者通过系统阅读史诗认识一部中华五千年兴亡史,使广大史学爱好者从中领受诗歌艺术的社会感染力,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是书编撰,发凡起例,力求各卷统一,而由于多人分工负责进行,在细节上很难完全划一,敬请读者原谅。另外,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祈高明指正。

作 者

2006.5.20

后记

我青少年时喜读李白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及长,爱诵杜甫等人的现实主义诗篇。研习历史以来,特别喜欢史诗。阅读晚清史料,留心抄录各家史诗,日久盈箧,偶发奇想,仿近人“以诗证史”,发愿编写一部以史诗为素材的晚清史,遂邀贺向远同志合力撰写。书稿粗成之后,与河南大学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出版社领导当即表示愿意考虑出版,但要求扩大撰写范围,完成一部《诗说中国五千年》。因此,晚清卷只能成为丛书之一卷。感谢贺向远同志的愉快合作,他完成了后两部分的编写工作;感谢中山大学、河南大学的图书管理员,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

王宏斌

2006年1月20日于玫瑰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说中国五千年(晚清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宏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417839
开本 16开
页数 3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3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2
出版地 河南
230
15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7: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