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红人/新生活主义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书中记载了十九位在北京“混”出名堂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主持人、电视节目制作人、记者、DJ、创业者……让您零距离接触十九位北京“红”人,读了他们,您是否看到自己身上的“红”细胞呢?

内容推荐

  关于《北京红人》:2004年1月5日,《精品购物指南》风格周刊开设《城市人物》版面,以轻松的笔调、独特的视角展示城市人物的不同侧面,本书精选了19个不同人物,名人、艺人、商人、特殊职业者和有特殊爱好的人们的生活经历,把他们立体轻松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目录

壹 名人的背面

李咏:光阴的故事

洪晃:纯真年代

吴彤:生于摇滚时代

黄晓明:记忆碎片

李霞:是我的就跑不掉

戴军:住木板房的训练师

贰 三百六十一行

牛力:听众你好!我在现场!

郭立珺:为电视上瘾的女孩

徐军:拍卖是种享受

刘勇:生活就是玩命

宁述勇:光鲜背后的细节

叁 城市动物

郭嵬:我的徒步生活

徐海虹:风一样的女孩

陈三儿:千万别叫我艺术学

史航:像个孩子似的

王军:城垣上的影子

曹彤:多面人生

李杭:开心就好

朱国凡:凡人追“疯”

肆 依然有泪

依然有泪

试读章节

          李咏:光阴的故事

【我不是坏小孩】

高中时的李咏有点小聪明,学习不好不坏,惟一突出的就是文章写得好,他的文章经常被老师用毛笔抄录下来,供全班同学学习。他还写过一篇恐怖小说,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写的是自己疑神疑鬼的故事,老师给的分数很高,但评语是:“这类事挺吓人的,以后不要再写了。”

像所有那个年龄的男孩一样,李咏很叛逆。班主任老师找他谈话说:“李咏啊,咱就是不爱学习,也不兴带头捣乱。”英语老师说:“谁不爱上英语就请出去。”李咏立马起身离开课堂,因为他觉得作为老师不应该说这种话。他高中预考的成绩不理想,一位老师说:“李咏要是能考上大学,我从楼上跳下去。”结果他用了22天时间发奋图强,高考的成绩比预考高了110分。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故意半夜敲响那位老师的家门,一脸坏笑地说:“老师,您住的挺高的啊。”

而现在所有教过他的老师,包括幼儿园的阿姨都会骄傲地对自己的学生说:“李咏,那是我学生。”

【我爱北京天安门】

18岁之前的李咏,从没离开过新疆,没有入过嘉峪关。用李咏自己的话说就是:“见识比较短。”只能从书本中看到外面的世界,当时他很想离开新疆,很渴望去看看别的地方。

考上大学的李咏第一次离开新疆,第一次坐火车,由不放心他一个人出门的父亲把他送到北京。那时候从新疆到北京要坐三天三夜的火车,李咏有两天两夜没睡觉,一直看着外面。李咏回忆道:“实际上什么也看不到,周围都是大片的戈壁,可连那么大片的戈壁我也没见过。”

进校门之前父亲带他在北京到处转了转,他看到了天安门,看到了长安街,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升国旗,这些都是过去在课本中看到的。天刚黑的时候,父亲带他到东华门的夜市上吃了煎饼果子,然后父子俩在长安街上散步。踩着天安门前的大方砖,李咏试着对身边的父亲说:“老爸,我想以后留在北京。”

【蓝衣飘飘的年代】

父亲离开北京之后,李咏就没上过街。在学校的前半年儿乎没说话,全班同学都以为来了个哑巴。大学第一次考试的时候他是全班倒数第一。到了周末他就背起画架去美院画画,同学们都在那边等车,只有他自己在这边等,挺离群儿的,生活也非常单调。直到第一个学期结束后,李咏恋爱了,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李咏开始知道讨女孩子欢心,于是他旷课出去挣钱,去配音、去拍电视剧、去做美术设计。他第一次配音的时候,得到的报酬是一分钟6毛钱,由于他的工作效率高,配音质量不错,被介绍到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那里有大量的资料片需要配音,关于美国的南北战争、关于英国的十大文豪、关于二战、关于青春期教育……“完全是以量来挣钱。”李咏说。开始他们班有20多个同学都被叫去配,但坚持到最后的只有李咏一个人,“因为我急需有点钱谈恋爱。”李咏说,“我就咬着牙坚持,不过也让我学了不少知识。”那时候的他经常是一大早就骑着车去呼家楼了,开始不停地配、配、配,一直到天黑,再骑着车回学校。到学校的时候也没饭了,吃个两瓜就睡觉。到后来配音的价格涨了,他一个月能挣到八九百块钱,成了学校里的大款,李咏说:“我逛隆福,买长城牌的风衣,就那种藏蓝色带肩章的,280多块钱,买!”那时候他的衣服特别多,都拉着帘儿挂在宿舍里,学校的模特队都到他这儿来拿衣服表演,经常是他一回宿舍,发现很多衣服都不在了,衣服架上挂着字条:“对不起,我们拿走了。”

到今天,他的校友回忆起李咏来还说:“他是有那样一件风衣。”

【同桌的你】  李咏的初恋女友就是他现在的老婆,当年他的同桌,现在《非常6+1》节目的制片人哈文。这份感情直到今天仍是如胶似漆,根深蒂固。当年哈文是李咏的同桌,在上课的时候李咏经常带着一股青春的萌动,画哈文的侧面。大学第一个学期结束后,他们的恋爱开始了。恋爱后他们经常是看完电影后赶末班车回学校,看电影的频率很高,以致于全班同学想知道最近北京演什么电影,都来问他。

李咏说自己是个不太浪漫的人,那时候,家里每月给李咏的生活费是100块钱,前半个月过去之后,他会直眉瞪眼地对女友说:“我的钱用完了,该用你的了。”当时哈文挺气愤,但后来她告诉李咏,觉得他很率直。李咏说那时候他在班里算不上出色,论长相能进入前20名就不错,他的办法就是穷追烂打,而且专心。哈文说,李咏打动她的除了率真以外,还有他的才气,在学校的各种演出中都能看到他画的背景,而且他很温柔。

大学毕业后,哈文在天津电视台实习,李咏则去了西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见面,有一天,哈文在宿舍里突然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抱着100枝玫瑰的李咏,当然他还带了一枚戒指。  

到现在,他们的女儿已经快3岁了,李咏会在每天早晨和晚上给哈文留字条,写当天要做的事情,写他的想法、他的感受。在深夜睡不着觉的时候他会收拾屋子,擦全家人的皮鞋。李咏说自己是儿子型的丈夫,生活中不太独立,即使吃饭的时候,也希望老婆能陪在身边,不然饭会吃得不踏实。他说哈文是他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任何场合他都毫不掩饰自己的幸福,结婚戒指从不离手,“我爱我老婆”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第一次】

所有的电视工作,李咏都深入地接触过,包括自己当摄像。他惟一没接触过的就是综艺节日的主持人,昕以一向躲着主持人—I==作的他,最终还是因为好奇而走进了综艺节目。

1998年1月,李咏拍完了香港回归的专题片之后,领导正式找到李咏,希望他到国际频道做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充满好奇的李咏和领导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了工作。

领导当时就半开玩笑地跟李咏说:“从理论上讲,你不是一个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坯子,最终的发展可能是个实力派。”1月11日,李咏正式登台,说完“观众朋友大家好!”后鞠躬,再一抬头,灯光一打,他什么都忘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始胡说八道,上句不接下句。”到节目剪辑的时候,几乎没有他的镜头。

但李咏最大的优点就是“什么不会,我可以学”,而且进步非常快。他知道很难按照台词一字不差地说,于是就主动找到导演,共同商量台词,参与创作,最后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很快,他不但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主持人,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现在《非常6+1》中脱口秀的环节,就是专门为他量身订做的,而且大家都说非他莫属。

【不是我不小心】

李咏坦言,主持人不是他最喜欢的职业,他更喜欢幕后。除了他自己的偏爱以外,还与他实习期间的一次经历有关。

毕业实习的时候,他跟着一位编导老师录制节目,播音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播音员。录制的过程中,编导屡次喊停,当时播音员的语言没什么错误,很流畅,但短短的一段台词录了N遍,事后在吃盒饭的时候,李咏问这位编导老师:“为什么呀?”那位老师很深沉地说:“他凭什么改我的稿子!”

这件事虽然带着时代的影子,但却给李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当时觉得播音员的工作太可怕了,加上自己的爱好,一毕业他就去做了编导,到后来做《天涯共此时》的时候,他除了做主持以外还负责着整个节目的组织和报道。到1998年做《欢聚一堂》时他才彻底脱离开幕后。  在他主持的节目中,李咏还要参与策划、撰稿等工作,他的同事都说:“李咏除了打扫卫生的活不干,什么都干。”李咏说他还是喜欢幕后的工作,大概在一两年之后,他会再回到幕后。

【他的背影】

说起父亲,李咏的眼睛变得很深邃。他说父亲是个不爱说话的人,由于自己叛逆的性格,在高中时期,和父亲的关系一度闹得很僵,到了不说话的地步。他考上大学时,父亲以出差为由送他到了北京。父亲把他送到学校宿舍,对全宿舍的同学说:“你们多照顾照顾这孩子,他没出过门。”  

至今李咏仍然后悔当年自己的不懂事,他没有把父亲送上火车,甚至没有送到学校门口,只是把他送到宿舍门口,但他从窗口目送着父亲的背影:“那天有风,他很瘦,穿的衣服很薄,衣服在他的背上飘。”李咏说他当时没在意,但后来每当想起这件事都会很伤心。大学第一个假期回家的时候,父亲为他倒了第一杯啤酒,说:“你现在长大了,可以喝酒了。”后来姐姐告诉他,父亲很高兴。

他“长大”以后,给父亲买了很多的礼物,领带、衣服,因为觉得太花哨,大多被父亲拒绝了。李咏说他能给父亲最大的回报就是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他马上就要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生活了,这是他老婆的提议。

【李咏实话实说】

自我评价:我是一个外表上能让人有各种各样猜测的人,但我的内心比较封闭,观念上比较保守。我觉得全世界最美丽、最舒服的地方就是我的家,我最喜欢在家呆着。我喜欢睡懒觉,我们家几次装修都是我参与的,我喜欢做这样的事情。我是一个急脾气,慢性子,平时说完话就忘。但对工作认真,对家庭忠诚。

关于婚姻:周围有没有诱惑?有。多不多?多,太多了。麻烦!审美疲劳也会有,要靠你自己去调节,家庭靠经营,和做买卖一样,只要经营的好,就有乐趣。

关于北漂:在北京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我才觉得自己是北京市民当中的一员,在做记者的时候,我经常出差,没有及时更换北京的身份证,北京的身份证是110开头,我的身份证是65开头,每当看到身份证都能勾起我对家乡的怀念。

我没有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北京人,因为北京是一个很大的移民城市,我所接触的圈子里,好像没有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我也从米没有用北京人这个概念来划分自己,感觉大家都生活在北京。

定义北京:我喜欢北京,我必须喜欢它,因为从事这一行,也接触过各种形式、各个类别的带有地方色彩的艺术文化,相比而言,我还是喜欢北京。比如京剧,是在徽班进京之后在北京发扬光大的,我想如果不进到北京城,京剧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北京是一个大熔炉,它把很多,甚至是带有杂质的东西放到熔炉当中去锻造,非常高的温度,拿出来之后,就是一个很大气的东西,是一个成品,这就是北京给我的感觉。包括我自己有今天,也是被这个大熔炉锻造出来的,受到各层面文化的影响,才有了今天的样子,它对我进行的不是直接的塑造,而是给我提供了一个自我塑造的可能。相对其他城市而言,北京是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大都市,比如说上海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多元化的元素北京要比上海多得多。

关于饮食:要说北京对我生活上的改变就得算吃了,我不是很讲究吃的,我喜欢西餐,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快,二是因为它的营养搭配比较合理。中餐一碟碟地上,一个桌了一上只要超过5盘菜,我就发晕。我在新疆不会是这个生活状态的,北京快节奏的氛围造就了我的饮食习惯。

感恩:我很感谢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选扦了我。我更感谢北京,感谢中央电视台,感谢我的同事,感谢我的观众。有时候我晚上去上夜班,我会开车围着中央电视台的楼绕好几圈,如果我不在北京,不在中央电视台,我什么都不是。

P4-8

序言

关于《精品购物指南》:1993年1月8日,《精品购物指南》创刊。2005年8月4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第二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精品购物指南》荣膺“2005年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周报”。十多年来,《精品购物指南》始终遵循报业市场发展规律,以规模化发展为轨迹,早在1998年报纸出版规模率先突破100版,广告营业额进入全国报业十强,位列第九,形成了生活服务类报纸业界的标杆和进入市场的业界标准,同时促进了生活服务领域的市场细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丰富的时尚资讯产品。12年来,《精品购物指南》一直引领生活服务类报刊的发展,“时尚北京人的消费参考,生活顾问”已是《精品购物指南》明确而极有影响力的市场定位。近年来,随着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更显现出《精品购物指南》的独特优势。

关于“新生活主义”丛书:《精品购物指南》完整、丰富、连续的生活咨讯,多年来一直是广大读者分类收集剪辑的素材,读者希望我们在报纸报道内容的基础上,将我们的资源更全面、更完整、更系统地提供给更大范围的读者,为他们提供一套指示性更强、咨讯更全、服务更到位、分类更科学、阅读更方便的品牌读物,扩大《精品购物指南》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进而提升读者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位,倡导新时代的时尚观、生活观,我们称之为“新生活主义”。“新生活主义”丛书应运而生。

关于《北京红人》:2004年1月5日,《精品购物指南》风格周刊开设《城市人物》版面,以轻松的笔调、独特的视角展示城市人物的不同侧面,本书精选了19个不同人物,名人、艺人、商人、特殊职业者和有特殊爱好的人们的生活经历,把他们立体轻松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新生活主义”丛书编委会

                         2005年10月

后记

我已经很久没有流泪了,即使在我很想哭的时候也没有眼泪,这让我怀疑自己的眼泪是否已经流干了。一想到此,便觉得很可怕,毕竟我还年轻,没有眼泪也就意味着内心情感的枯竭。但是,今天,在我为自己即将出版的书写下“致谢”两个字时,我的泪水却不期而至,竟令我一时难以落笔。我索性就此停下,让这久违的泪水尽情地流淌——泪为心声,我很庆幸,我依然会为真情所动。

当北京的银杏树又一次变黄时,我的书稿终于完成了。这让我觉得终于对自己的奋斗、对关心爱护我的人们有了一个交代,虽然它还很不成熟,它还有很多的遗憾,虽然它只是我成长过程中一个小小的印记。

《精品购物指南》这张诞生12年的报纸,给了我最大的人生舞台。学理科出身的我,从来没想到有朝一日会用文字对自己进行总结。如果没有《精品购物指南》,就没有我的今天。自从我进入《精品购物指南》的那一天起,我就开始以奔跑的状态追随着这个时代。在此之前我一直像一个浮游生物般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生活,找不到适合的环境,甚至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精品购物指南》以其特有的包容环境让我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发扬,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甚至包括朋友圈子、生活轨迹,都深深地打上了《精品购物指南》的标签。我在这里找到了自我,我一点一滴的成长都与精品、精品人分不开!

蜘蛛屋、我的女朋友们,是我心灵相通、相互梳理的姐妹。写下这句话,文字虽少,却已胜过千言万语。我一直庆幸自己的身边能沉淀下如此多的红颜知己,而且越到后来,越觉得她们的珍贵。她们为我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感空间,让我可以在粉墨登场后,纤尘不染地活在她们中间,不加任何掩饰。关键时刻的友情和帮助,更显得弥足珍贵,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单。

我的爸爸妈妈,我最想把这本书献给您们。在我的生活中,母亲永远是及时雨,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让我真的相信心有灵犀;父亲则更像涓涓不断的溪水,默默地灌溉着我这棵小树,润物无声。正是有了这两种来自天地的源泉,才让我一直没有枯竭。

人物采访对我来说是一个课堂,我从采访对象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做事、待人、做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都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文章也是。我们因工作相识,又在日后相知。我才发现他们身上很多侧面,很多当初不曾看到的东西。“如果再写,肯定不是这样”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

几年的记者生涯,甘苦自知,正是有这些老师、朋友、亲人的关心与帮助,我才能顺利走过,最终会有这本书的面市,在为大家提供一份消遣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最有意义的纪念,它是一个段落,更是一个开始。

我会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

此刻,我已经泪流满面了。

我很庆幸,自己依然有泪,依然会为人世间这么多的人和事而感动,依然拥有很多珍贵的感情,依然会双泪长流。

                       武静 

                      2005年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红人/新生活主义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432358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8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