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广地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思考、论证了诗性语言的问题。不但对诗性语言的历史生成、诗意转化和本质特征等问题,而且对语言陌生化、语言空白、语境等比较具体的不少问题都作出了新的阐释,从哲理到具体的把握,都有指引,是很值得仔细阅读的。
| 图书 | 诗性语言研究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深广地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思考、论证了诗性语言的问题。不但对诗性语言的历史生成、诗意转化和本质特征等问题,而且对语言陌生化、语言空白、语境等比较具体的不少问题都作出了新的阐释,从哲理到具体的把握,都有指引,是很值得仔细阅读的。 序言 徐中玉 马大康教授寄来他近年完成的大著《诗性语言研究》,非常高兴,也非常钦佩。确实没有料到对文学语言还可以作出这样丰富、深入、广博的探讨。“诗性”无疑能够激发许多人的兴趣与想象,也许没有一位文学爱好者,特别是创作家会不向往“诗性”,希望读到的任何作品都真正具有可亲可近的诗性,自己写出的即使不是诗篇的形式也要有人人欢迎的诗性,但却远不是随意、轻易就能做到这一点。相信这部著作能够帮助有着这一学习渴望的读者得到难得的满足。 “诗性”如果用太哲理化的语言来解说反不容易使人明白,是否可说是一种高尚的,雅致的,智慧的,灵动的,极容易深入人的灵魂深处,内心深处的感悟状态,精光四射,魅力无穷的感觉呢? 这样的感觉,在文学作品中,自然惟有用诗性的同日常语言有差异的更精美的语言才能完美地显现出来。而这又同读者和作者应有诗性的品格、胸襟、人文素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大康教授在书中深广地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思考、论证了诗性语言的问题。不但对诗性语言的历史生成、诗意转化和本质特征等问题,而且对语言陌生化、语言空白、语境等比较具体的不少问题都作出了新的阐释,从哲理到具体的把握,都有指引,是很值得仔细阅读的。书中几篇文章在我所主编的《文艺理论研究》刊出后,获得广泛的好评与注意。在文学语言研究和文学工作者的根本修养这些领域中,我认为这部书有许多新意,不仅有深度,发人所未发,还对文学工作者有指导实践的贡献。 我感到,凭大康教授多年在大学潜心研究、认真教学的丰富经验,还希望再写一书,重在联系中外古今的优秀作品,以实例为主,帮助读者在实践创作和拓展视野方面,从这部书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感谢他寄示此稿使我得以先睹为快,略写这些读后的感想,相信读者会爱读这部好书的。 2005年3月1日在上海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诗性语言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马大康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5067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2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57 |
| 出版时间 | 2005-03-01 |
| 首版时间 | 2005-03-01 |
| 印刷时间 | 2005-03-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75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04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0.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02 |
| 宽 | 140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