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假如没有9.11
内容
编辑推荐

陆文博,在美利坚拳打脚踢地拿下两个硕士学位之后,眼看绿卡即将到手……本书是作者四年留学生活的总结,以陆文博这个人物为主线,讲述了一大批90年代去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的真实故事,描绘了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留学感受。

内容推荐

1998年我放弃了在国家机关优越的工作,决定留学美国:这一决定在家人和亲戚朋友中间掀起不小的波澜。2002年底。我放弃留在美国,作出了回国发展的选择,更是在周围的人群中产生了地震效应。“好容易到了美国,为什么还要回去?”我不知道如何应答。但知道回国是我唯一的选择,就像当初留学美国一样。这个决定虽然饱受非议,不被理解,但我至今不悔。可以自豪地说,我作出了有生以来最艰难也是最正确的决定,我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鱼得水,充满乐趣、富有生气。

目录

引言 无法抗拒的抉择/001

第一章

1.遭遇拒签/001

2.总算成了/009

3.闪电结婚/012

4.难说再见/022

第二章

5.罚你没商量/029

6.与院长会面/033

7.英语高材生的尴尬/038

8.“鬼屋”/043

9.麦当劳,我永远的痛/048

10.远隔重洋的思念/052

11.“老同学,怎么是你!”/053

12.重返课堂/058

13.如此野营/064

第三章

14.中国白楼/069

15.爱在深秋./078

16.武术·家谱·一个娃/081

17.撞鹿事件/086

18.有多少爱可以重来/093

第四章

19.剃了个“鬼头”/095

20.课堂上的检讨与谢罪/097

21.骄傲的有车族/100

22.三角裤和沙滩裤/106

23.危难之中见真情/107

24.暖气风波/110

25.问我爱你有多深/113

26.双喜临门/115

27.第一天挣了50元/119

第五章

28.Silver Spring/124

29.油炸情人节/126

30.第一个春节/127

31.经典的“ass(屁股)”系列/133

32.初试身手/135

33.把警察告上法庭/137

34.台湾人一大陆人/139

35.交锋/142

第六章

36.一切为了绿卡/149

37.打工岁月/153

38.玩什么别玩命/155

39.不祥之约/158

40.高风险的职业/163

41.中国文化周/166

42.生孩子的诀窍/171

43.14岁的爸爸/172

第七章

44.绿卡买断爱情/176

45.免费看顶尖音乐会/177

46.姓“社”不姓“资”/180

47.中式婚礼,美式婚礼/182

48.透支/184

49.禁片《红角》/188

50.幸存者/191

51.我宁愿死在家里/193

第八章

52.网上也有真爱/197

53.第二个春节/199

54.特殊使命/205  

55.丰田车不能接婴儿/209

56.我拿爱情赌明天/21l

57.孤身去纽约/213

58.“洋雷锋”/216

59.第一次毕业/222

第九章

60.3000元的培训费/227

61.丑陋的中国人/228

62.Bad Cop,Good Cop(坏警察,好警察)/233

63.如此中国导游/238

64.空中飞人/240

65.古老的比萨店/242

66.堕胎历险记/245

67.四平米的纽约/249

第十章

68.第三个春节/255

69.商学院的作业/258

70.蝴蝶之梦/262

71.巧遇台湾老兵/270

72.全美闻名的Miller啤酒/273

73.第一张绿卡/275

第十一章

74.她居然来信了/278

75.断了后路/280

76.让布什搭台/282

77.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287

78.吻我/289

79.9·11/299

80.最后一个圣诞节/306

第十二章

81.9·11之后就业难/309

82.两边都是爱/312

83.最后一个春节/314

84.东窗事发/318

85.到手的鸭子飞了/322

86.别了,小白楼/324

后记/339

试读章节

遭遇拒签

1998年6月,陆文博辞去在国家部委优越安逸的工作,带着威斯康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准备去美国攻读社会工作学硕士学位。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是因为他不甘心于国家机关过于平淡枯燥的生活。他生性活跃,富有创意,仕途的发展对他毫无吸引力。他渴望提高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对留学美国寄予了相当的期望,他想亲身体验一下这个让不少的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国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外桃源。

7月1日是陆文博去美国使馆面试签证的日子。头天夜里他似睡非睡,半梦半醒。可是当夜幕卷起,红日淡出的时候,他竟然一跃而起,且格外清醒。洗漱完毕,吃了点东西,他穿上了崭新的蓝色衬衫和淡黄色的休闲裤,仔细梳r梳头,带上沉甸甸的材料,精神百倍地飞奔下楼。也许脚步太快,他突然觉得头晕,腿有些发软。“今天可不能发软,一年多的准备都凝聚在今天。决定命运的时刻不能大意。”他不断提醒着自己。

7月的北京已经是炎热难当,趁着清晨的一丝凉意,他大步向地铁车站走去。金黄色的太阳分外耀眼,天空也格外的蔚蓝,他无暇欣赏难得的好天,分秒必争地挤进了忙碌的人流之中。

此时正值签证高峰,美国使馆的签证大厅里人满为患,其中绝大多数是准备赶在9月份开学之前赴美的中国留学生。只有三十多平方米的有限空间里挤着五十多个前来面试的人,让本来就酷热难当的空气变得更加难以忍受。装在天花板上的风扇无力地吹着,却不能带来一丝凉意。每个来面试的人心里比屋里的空气还要燥热,他们清楚,虽然距离向往已久的美利坚只有一步之遥,可是签证官的一句话就可能、止他们就此止步。大家焦急不安地等待着9点钟签证面试的开始。

陆文博就夹杂在人群中。和其他所有人一样,他忐忑不安地站在那里,反复翻看自己的材料,念念有词地在最后准备着如何应对签证官的提问,以至顾不上擦一下额头上的汗水。听说今年的签证尤其难得,陆文博着实捏了把汗。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让他心里不是滋味。

突然,人群一阵骚动,三个签证官已经陆续坐在面试窗口前准备开始工作了。陆文博瞥了一眼,心里一沉。美国使馆签证官一共有四个。为了方便记忆,来签证的人给签证官起了绰号,有“台湾魔女”、“韩国美眉”、“小Glass Boy”和“大Glass Boy”。这四个人里面,除了秃头的“大Glass Boy'’经常能签过之外,其余三个则个个是“签证杀手”,拒签率极高,鲜有幸免于难者。而今天碰到的偏偏就是这几个“杀手”。“Shit.”陆文博忍不住骂了一句。“大家按照手里的号码排队等候。叫到号码后到指定窗口面试。材料事先准备好。”中方雇员通过扬声器发出了指令。陆文博看看自己手中的号码——13号。这一直是他的幸运数字。刚拿到这个号码的时候,他很兴奋。可是现在所有的兴奋都一扫而光。13号在西方人眼里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今天签证官的安排似乎就是个不祥之兆。

面试开始了,陆文博仔细观察着各窗口的动向。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窗口突然传来激烈的争吵声。一个美国人正在和“小GlassBoy”理论,他旁边站着一位中国女子,手里拉着一个小女孩,看样子可能是他的妻子和孩子。

“I am an American citizen.This is my fight.”(我是美国公民。这是我的权利。)美国人争辩着。

“Sorry.I am just doing my job.” (抱歉。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小Glass Boy回应道。

“Then you are doing a terrible job!I am a tax payer and I pay your salary.I will sue you because you are not providing.me the service I deserve!” (那你的工作太糟糕了!我是纳税人,我付给你工资。我要告你,因为你没有提供给我应得的服务。)那个美国人异常气愤。

小Glass Boy示意保安把他请出去,并且拉下了帘子。那个美国人不罢休,又冲着其他签证官嚷,最后被保安护送出签证大厅。屋子里恢复了相对的平静。

不知道为什么,专心等候面试的陆文博被“纳税人”几个字所吸引。从小到大,他很少听到这样的提法,更没有这样的意识,可是仔细想想,那个愤怒的美国人说得十分在理。政府支出来自于国家税收,而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作为政府支出的重要部分,实际上就是纳税人的劳动所得。纳税人有一千个理由去关心自己的血汗钱是否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支配。然而目前中国社会的状况是,中国人面对权力行使者,往往底气不足,甘居弱势,忘记或忽略自己作为纳税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而权力行使者也往往利用纳税人意识的薄弱,摇身一变,把自己从服务者变成权威的化身,导致了公民权利的严重失衡。日常生活中,有些警察作为服务者却频频“施威”就是角色错位的典型表现。陆文博有些震惊了,他的思绪从签证中暂时中断。

面试进行的比他想象的简单、迅速,同时也比他想象的残酷。短短的20分钟内,陆文博目睹了10个人被拒签的“悲剧”。“台湾魔女”和“小Glass Boy”态度十分强硬,几乎是不容分辩,几句过后就把申请材料粗暴地扔出来。“I don,t think you will come。back to China.” (我认为你不会回到中国来。)

“You don,t have enough financial support.” (你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

“Why do you want to study Chinese:literature in America?I am notconvinced.” (你为什么要到美国学习中国文学?我不相信。)“Don,t tome back until you can undemtand my English!” (你什么时候能听懂我的英语再回来!)……P1-3

序言

无法抗拒的抉择

1998年我放弃了在国家机关优越的工作,决定留学美国。这一决定在家人和亲戚朋友中间掀起不小的波澜。2002年底,我放弃留在美国,作出了回国发展的选择,更是在周围的人群中产生了地震效应。“好容易到了美国,为什么还要回去?”

说实话,我不知道如何应答。但我知道回国是我唯一的选择,就像当初留学美国一样。我的决定虽然饱受非议,不被理解,我至今不悔。可以自豪地说,我作出了有生以来最艰难也是最正确的决定,我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鱼得水、充满乐趣、富有生气。我有一份在外企的满意工作,有一套借债购买的新房,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份来自家人的亲情。凭借成熟的心态和丰富的经历,我有信心也有能力续写一个“海归”的成功故事。

四年的美国生活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我。知识的累积毋庸置疑,人格的完善、思维的拓展以及心态的改进带给我意外的惊喜。仔细想想,我有两个最重要的收获。

第一,四年苦读让我吃尽苦头,饱受折磨,强度远远超过“高考”,我居然咬牙挺过来了,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的我经常可以放出豪言壮语:“作为四年寒窗苦读的幸存者,没有什么我吃不了的苦!”不管生活中出现何种磨难,我都有绝对的自信克服它战胜它。吃苦,在我看来,是人生的一大幸运与收获。

第二,四年留学生活,处处面临选择。我庆幸能够不受干扰,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我常想:“人生中的道理没有我想不通的。”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给我追求幸福快乐的能力。

回国的时候,我没有带回大把大把的美金,没有带回世界领先的技术,没有带回令人垂涎的绿卡,只带回了两件行李,和出国的时候一样,几乎两手空空。我带回来的,是最重要的东西——心中的希望和憧憬,一个真实又可信的“中国梦”。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让我重新拿起放下多年的笔,记录下留学美国的宝贵日子。

这本书是我四年留学生活的总结,以陆文博这个人物为主线,它讲述了一大批在90年代去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的真实故事,描绘了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留学感受。

这些留学生来自祖国各地,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人生目标不同。工作、绿卡、孩子、财富是他们生活的核心。他们所体现的生活状态千奇百怪。

有人顺利完成学业,找到工作,买房买车,实现所谓美国梦;有人找不到工作,为保持身份、等待机会,在学校里当职业学生;有人为了孩子,牺牲在国内的事业,甘愿在美国从头做起;有人回归传统,彻底做起家庭主妇,一心支持丈夫学业;有人嫁给美国人.迅速实现留在美国的目的;有人仅仅为了多生几个孩子;有人不愿意回来,干脆黑下来,放弃所学,在餐馆打工等,拼命赚钱,为孩子和自己的下半辈子准备;有人则在学有所成之后,回国寻找自己的机会与定位。

本书不想去评判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是真实展现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现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围绕美国梦和绿卡作出的种种抉择。希望读者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能够有所借鉴,有所启发。

此外,留学过程中,我所学专业给了我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我能够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最真切地了解美国社会,体会美国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和很多中国人一样,在国内的时候,由于各种媒体的导向,关于美国的信息非常多,分歧也很大,不是一味推崇美国,就是一味痛恨美国,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美国文化的精髓。我有幸能够拨开迷雾,直面真相。美国有太多优秀之处,非常值得中国去学,但是美国远没有他们宣传的那么完美。即使是自由、民主这样所谓的美国精神对不同的人来说也有不同的意义。这促使我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挖掘,我发现原来中国文化也没有那么不完美,西方人希望从中国的悠久文化里吸取精华充实自己的文化,而不少的中国人自己却比较忽视了。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在国内形成的对两种文化的偏见。

在我看来,中国现在在某些方面处于盲目国际化的阶段,美国文化的精髓没有学到,却把一大堆糟粕拿了过来。我们的眼睛已经完全放在外面,从外面来的东西就是国际化的标准,而中国传统文化被偏颇地认为不现代,跟不上时代步伐,不符合国际化标准,这种观念使我们放弃挖掘自身的文化优势。这本书希望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国际化不代表失去自我,中国人在学习别国文化的时候,要具备鉴别能力,同时还要深挖本国文化的优秀之处,不能完全成为西方文化的俘虏。

对于留学美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本书中有很多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足以同其他这方面作品区分开来。对于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渴望出国留学的大学生,这本书值得一读。此外,那些二三十岁的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都会从中获得启发。

后记

初秋的一天,我在地铁站里等车,墙上“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的宣传画突然吸引了我的注意,搅动了我的思绪。是啊,整整十年,弹指一挥间。1995年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和老教授艾琳结下的不解之缘,居然经历了十年的洗礼与考验。她的出现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的美国之行成为可能,终生受益。我四年的留学经历就是这本书的源泉。

2002年回国之后,我在亲戚的公司做过事,在新东方教过高级美国口语,在中央电视台做过英语新闻编辑,一波三折,东奔西跑,经历了“海归”回国“水土不服”的阵痛,直到2004年初才在北京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进入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工作。所有这些经历让我对留学不断反思,产生新的认识,用感慨万千形容毫不为过。我渴望把留学的感受写下来,同千千万万关注留学、经历留学的人分享。

最开始的时候,我写过几篇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刊登在杂志上;后来,父母鼓励我干脆写一本书,把所有故事和想法都汇聚其中,算是留学生活的总结。

写书除了需要敏捷的思路,良好的写作状态,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我试图利用下班时间、双休日和所有可能的假期努力写作,然而,在外企工作的繁忙与压力让我常常难以集中精力创作。白天坐在电脑前一整天让我头昏脑涨,下班之后还要继续对着电脑屏幕,简直就是一个“晕”字。此外,牺牲所有的娱乐和休息时间也是极大的挑战。我多次有过放弃的想法,可每次都不能说服自己。父母鼓励我,哥哥姐姐给我打气,艾琳给我出谋划策,身边的好朋友也不遗余力地支持我。这本书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它承载着太多人的期盼与渴望,我对自己、对关心我的人都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每次想到这些,我又能咬牙坚持,把写书当成第二次MBA课程的洗礼,直至最终经历一年多的长征,才算圆满收笔。

当然,这本书能够出版,离不开文联出版社李珊利老师的支持。她从开始就十分认可本书的思路和想法,热情地给予我专业的帮助与指导,鼓励我坚持下去,让我如愿以偿。

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父母,哥哥姐姐,艾琳教授,留学美国期间结识的兄弟姐妹们,还有身边给予我巨大动力和帮助的知心朋友们,特别是张盈和王知非,百忙之中时刻关注我的写作进展,给我提出最宝贵、最真诚的建议。感谢你们塑造了今天的我,让我成为世界上最懂得如何追求幸福的人。

王阔

2005年10月31日 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假如没有9.1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52447
开本 32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712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