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二十四孝图说
内容
编辑推荐

《二十四孝国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古话说“三岁定一生”,能让小朋友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期阅读这些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慢慢地在他们身上发酵。为什么要“孝”?“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让小朋友怀着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并非要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让他们知道人世间还有“孝”字!

内容推荐

孔圣儒学是国学的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目前少年儿童的国学启蒙教育活动正蓬勃兴起,而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等,这些堪称“蒙学之冠”的读物,长期的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将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为方便孩子们自主阅读,本书特别加注精准的汉语拼音,并将传统蒙学中不符合现代观念的部分做出特别提示,使孩子们接受正确的教育。另外还有超值赠送的描红本和诵读本,使学习更加深入。关注教育的家长们,快快让您的孩子加入到读经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向真、向善,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目录

小引

孝感动天

戏彩娱亲

鹿乳奉亲

为亲负米

啮指心痛

单衣顺母

亲尝汤药

拾葚供亲

为母埋儿

卖身葬父

刻木事亲

涌泉跃鲤

怀橘遗亲

扇枕温衾

行佣供母

闻雷泣墓

哭竹生笋

卧冰求鲤

扼虎救父

恣蚊饱血

尝粪忧心

乳姑不怠

弃官寻母

涤亲溺器

试读章节

舜是上古传说中一位圣明的君主,名字叫重华,因为属于有虞氏部落,所以又被称为虞舜。相传当时的君主尧曾因为他的德行出众而把自己的君位禅让给他。有关他的生平事迹详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

据说在舜的母亲去世之后,父亲瞽叟又娶妻生子。父亲、继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象都不喜欢舜,并想方设法地陷害他。但舜还是逆来顺受,毫无怨言。尧听说了舜的孝行以后,就派了自己的九个儿子去为舜服务,又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还把各种政务托付给他来管理。舜也不负所托,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众人的赞誉。尧去世以后,舜就继承了他的帝位,仍然一如既往地尽心服侍父母,善待弟弟。《史记》只记载了舜来到历山耕种,使得当地的民风大为改观。人们原本会为了耕地的多少而互相争执,但因为受到他的影响,也都彼此谦让起来了。后来的一些传说为了更增加一些神奇的色彩,就绘声绘色地说当时有大象来为他犁地,又有小鸟来替他除草。

《史记》中还记载了不少瞽叟千方百计想要谋害舜的手段,比如让舜去修缮仓库,等他上了屋顶后,把梯子抽去,放火焚烧仓库;又让他去淘井,等他下井后,用土填埋井眼。但每一次舜都能化险为夷,平安渡过难关。《孟子·万章上》记载了孟子与弟子万章之间的一番对话,其中提到舜在遭受这些不公的待遇后,跑到田里去向上天哭诉。孟子认为这是由于舜一方面怀恋父母,另一方面又不无怨恨的表现。孟子强调各种伦常关系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因此才会有这种看法。儒家经典《孝经》中的《谏诤章》也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也明确反对愚忠愚孝。但后世的伦理观念逐渐陷于僵化,如《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往往就将家庭伦理视为子女对父母的单方面的行为,因而也就将这些情节有意识地淡化了。P7-8

序言

孝道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也是长期以来人们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据。历代的儒家经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孝道的较为深入的理论阐发,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经典的理论阐述尚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于是,大批旨在宣扬孝道的孝子传、孝行录和劝孝诗文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语言通俗,内容浅显,还时常辅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对儒家孝道思想进行了通俗化的宣传和补充。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有关孝子的故事。

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大量以孝子事迹为题材的人物杂传,这些专书虽然大多已散佚无存,但经过清代学者的搜集整理,至今还可以看到十余家的百余则《孝子传》传文。而自唐代编纂《晋书》起,在历代正史之中也都设有《孝友传》或《孝义传》、《孝行传》,对各时期的孝子予以表彰。此外,在民间传说,乃至宗教神话中也流传着大量的孝行故事,例如敦煌变文(唐代盛行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中就有《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舜子至孝变文》、《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作品。

相传为元代郭居敬编写的《二十四孝》就取材于这些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道的故事。据《福建通志》等文献的记载,该书“摭虞舜而下二十四人孝行之概,系以诗,用训童蒙”,是专门用来教育儿童的启蒙读物。从其中讲述的人物来看,上至先秦,下迄赵宋,既有王侯将相,也不乏平民百姓,而且绝大部分在历史上都确有其人,所述孝行也大多有据可凭。这些故事又经过后世一些不知名的编著者的改编和加工,逐渐演变成现在所看到的《二十四孝》。当然,为了加强故事的感染力,编著者又根据自己的丰富想像,做了不少的修饰,尤其是增加了不少如今看来荒诞不经、有悖常理的情节。这一方面是因为《二十四孝》原本就属于民间通俗文学,为了达到教化和儆戒的目的,势必要增添故事的神秘性,这样才能投合普通民众的兴趣和心理;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孝道思想曾经被利用来要求个人单方面、无条件地顺从于统治者,因而将孝子自我牺牲的行为推向极端也正是封建专制在家庭伦理中的体现。我们今天重新阅读“二十四孝”的故事,当然要剔除这些愚昧、迷信的成分,努力继承并弘扬其中所反映的中华传统美德。

历代以孝子故事作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也层出不穷:汉代的画像石中就已经有个别的孝子题材作品;至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以“二十四孝”为内容的画像砖及雕塑作品,只是其中一些人物与我们现在习见的“二十四孝”略有出入;明清以降,随着雕版刻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刊印了大量诸如《二十四孝图诗》、《二十四孝图说》、《百孝图》等等这类题材的版刻作品;此外,历代还有不少画家为之泼墨挥毫,如宋代赵孟坚有《二十四孝书画合璧》、元代王克孝有《二十四孝图》,直至近现代,此类题材的作品仍然层出不穷。这些美术作品虽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流于程式化,但也确有一些创作者会凭借自己对文字的领会,充分发挥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竭尽所能地去消解文字与图像之间存在的隔阂。这对于古代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而言固然是加深理解、促进教化的手段;对于现在的读者,如能将这些精美的插图与文字对照阅读,也应该会有一些别样的感受,至少会对创作者当时的苦心经营会有所体会吧。

后记

很久以前,在阅读鲁迅、郑振铎、阿英、台静农等先生的一些文史著作时,就非常喜欢他们那种将图像资料与文字阐说相结合的撰述方式,所以当姚铁军先生提出《二十四孝》图文双语本选题创意时,我便不揣谫陋地应允了下来。但由于生性疏懒,加之琐事繁杂,撰写工作时辍时续,直到今天才算完成。

书中部分图版资料是参考了《甘肃宋元画像砖》、《中国古代版刻集》、《陈少梅绘二十四孝图》。在确定开本和版式方面,得到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科长鲍屹先生的热情指点。英译文则请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张强先生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李欣女士审订。在撰写过程中一直得到责任编辑梁临川先生的策励和支持,书中图版除出自上述三书外,都是梁先生提供的,他还提供了历代孝道文献资料。此外,文字撰写与图文编配我一力完成,则是遵了萧远先生之命。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杨 ■

二○○六年五月五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二十四孝图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588904
开本 24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3.1-64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12
19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16: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