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圣经导读/写给大众的人文艺术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圣经》导读性著作。它力求将概括性的介绍与重点章节的导读相结合。概括性的介绍,使读者能够对《圣经》有一个整体了解;重点章节的导读,能使读者有直接的阅读体验,并通过这种阅读掌握最基本的释经方法。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历史文献从历史文化方面了解。本书试图将严谨的学术考察与通俗的介绍结合在一起,不仅使读者对《圣经》有初步的把握,同时也让读者对《圣经》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有初步的了解。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圣经》导读性著作。它力求将概括性的介绍与重点章节的导读相结合。概括性的介绍,使读者能够对《圣经》有一个整体了解;重点章节的导读,能使读者有直接的阅读体验,并通过这种阅读掌握最基本的释经方法。本书试图将严谨的学术考察与通俗的介绍结合在一起,不仅使读者对《圣经》有初步的把握,同时也让读者对《圣经》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有初步的了解。

目录

第1章 《旧约》背景

第一节 《旧约》中的地理

一 巴勒斯坦地区

二 特殊之地

第二节 《旧约》时期的历史背景

一 古代埃及的历史

二 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

三 迦南地的历史

第三节 《旧约》经卷的分类

一 《旧约》的形成

二 《旧约》文本的流传

三 《旧约》的分类

第2章  《摩西五经》

第一节 《摩西五经》介绍

一 《五经》记述的历史

二 《五经》的神学主题

三 对《五经》文本的研究

第二节 《创世记》导读

一 历史背景

二 内容与主题

三 主要章节

第三节 《出埃及记》导读

一 历史背景

二 内容与主题

三 主要章节

第3章  历史书

第一节 历史书介绍

一 历史书中所记述的历史

二 各卷主题

三 文本研究

第二节 《约书亚记》导读

一 历史背景

二 内容与主题

三 重点章节一

第三节 《撒母耳记》导读

一 历史背景

二 内容与主题

三 重点章节

第4章  智慧书

第一节 智慧书介绍

一 智慧书中的智慧主题

二 各卷主题

三 文体特征

第二节 《诗篇》导读

一 历史背景

二 内容与主题

三 重点章节

第三节 《传道书》导读

一 历史背景

二 文本特征

三 主要章节

第5章  先知书

第一节 先知书介绍

一 历史背景

二 文本分析

三 先知书中预言的意义

第二节 《以赛亚书》导读

一 历史背景

二 文本分析

三 主要章节

第三节 《约拿书》导读

一 历史背景

二 文本分析

三 重点章节

第6章  《新约》背景

第一节 《新约》的历史背景

一 历史文化背景

二 两约间文本的发展

三 犹太社会的状况

第二节 《新约》正典的形成过程

一 《新约》文本写作的历史背景

二 《新约》正典形成的早期

三 《新约》正典的形成

第三节 《新约》的文本构成

一 《新约》文本的分类

二 《新约》的文字与书写

三 几种重要的《新约》古代抄本

第7章  福音书

第一节 福音书介绍

一 历史背景

二 文本考察

三 福音书主题

第二节 《马太福音》导读

一 文本介绍

二 内容与主题

三 重要章节

第三节 《约翰福音》导读

一 文本考察

二 内容与主题

三 重点章节

第8章  《使徒行传》介绍

第一节 《使徒行传》导读

一 文本介绍

二 主要内容

三 重点章节

第二节 《使徒行传》所描述的历史

一 救赎史观

二 初期教会的历史

第9章  使徒书信

第一节 使徒书信介绍

一 历史背景

二 文本特征

三 神学主题

第二节 《罗马书》导读

一 文本的历史考察

二 内容与主题

三 主要章节

第三节 《彼得前书》导读

一 文本的历史考察

二 内容与主题

三 重点章节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 《旧约》的形成

《圣经·旧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可以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口传时期,成书时期,正典审定时期。

1.口传时期

对于犹太人来说,《圣经》作为上帝的启示是从摩西接受上帝的律法开始的。上帝通过摩西启示了他的话语,与以色列人立约,并让摩西将这立约的话语写下来(出24:3—4)。相信自摩西的那个时代就有一些具有权威性的话语,甚至文字资料就开始在以色列民中世代流传。这使以色列民很早就知道,他们是属于耶和华上帝的百姓。耶和华上帝对他们有特殊的应许及圣约。

2.成书时期

希伯来《圣经》中的三个类别,即律法书(《摩西五经》)、先知书和圣卷,分别有着不同的成书时期。

首先,就《五经》来说,很多学者相信,在大卫所在的联合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0世纪),《五经》的主要部分已经写成。在约西亚王18年(公元前621年),律法书被重新发现(王下22)。这件事成为《旧约》律法书被汇集起来的重要一步。有人认为,这里所提到的律法书主要是《五经》中的《申命记》。不过,据现代学者从历史批判角度的研究,他们认为《五经》还是经过了几个底本的整理,最后是在以斯拉的时代(即公元前5世纪末),《五经》才定型为我们今天的样子。

其次,先知书可以分为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前先知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它主要是历史书,记载了以色列人从进入迦南地到被掳于巴比伦这一段的历史。或许这些书的某些部分就是写于那个时代。不过,这些书卷的成书、编辑工作则应当是在被掳之后完成的。后先知书大致成书于这些先知的手中,只不过它们大约是在《玛拉基书》之后(公元前450年)才开始被收集起来。在被掳时期,就有犹太人开始收集《阿摩西书》、《何西阿书》、《弥迦书》、《以赛亚书》、《西番雅书》、《耶利米书》、《那鸿书》、《哈巴谷书》等。被掳的犹太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正是这些被留下的书卷,才能使分散于地中海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相互认同。

最后,圣卷的成书过程更为复杂。圣卷中的某些作品,如《诗篇》或《箴言》中的某些部分,最早写于统一王国时期。约在公元前1000年到前587年期间,《诗篇》与《箴言》中的多数部分已经写成。圣卷中其他的经卷相信多数是在被掳期间及之后写成的(公元前550年左右)。最后写成的经卷大概是《以斯拉记》及《尼希米记》。

总之,《圣经·旧约》大致在被掳回归时期(即公元前5世纪沫)就已经基本上具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成文样式。

3.正典审定时期

首先,和先知书及圣卷相比,律法书大概是最早被确立为正典的经卷。一般认为,最晚不迟于公元前5世纪末,也就是从《摩西五经》最终具有现存形式的时候起,它就已经被确认为是正典了,即被以色列人看做上帝的启示。按照《旧约·尼西米记》的记载,在公元前5世纪末,在一个以色列人的聚会上,文士以斯拉向民众宣读了“耶和华借摩西传给以色列人的律法书”(尼8:1)。这个律法书可以说就是指已经定型的《摩西五经》。它在那个时代已经被明确地看做上帝借摩西给以色列入的启示了。

对于先知书和圣卷成为正典的过程今天人们了解得并不多。但最迟到公元前2世纪,已经有明确的证据说明先知书和圣卷部分也已经被以色列人视作为正典了。在次经《便西拉智训》的希腊文版的序言中,作者将“律法及先知”和“它们后面的其他书卷”并列在一起。这一方面说明,先知书和“其他书卷”具有与律法书相同的地位,即被看做正典;同时也说明,至少对当时的以色列人来说,他们已经将《圣经》正典看做三个部分了。在《新约》福音书中,耶稣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诗篇》”(路24:44),也说明在公元1世纪,这三类经卷已经成为公认的正典了。

不过,在公元1世纪,犹太人仍然在讨论正典的问题,希伯来《圣经》的正典还没有最后被明确。但他们争论的只限于几卷书的正典性,如《以斯帖记》(没有提及上帝)、《传道书》(似乎有怀疑和享乐的态度)、《箴言》(有些表达似乎相互冲突)、《以西结书》(似乎有些部分与《五经》有冲突)。这时,犹太拉比们关心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要加入新的书卷,而是在已被承认的书卷中,这几卷书是否值得继续保留。

公元70年耶路撒冷城被罗马人攻陷,犹太圣殿被毁,犹太民族的生存处于重大的危机之中。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也处在重大的考验之中。作为对这种危机处境的一种回应,犹太人更加重视和依赖于他们的《圣经》,结果就推动了希伯来《圣经》正典的确定。公元90年,犹太拉比们在犹太地西南的雅比尼城(Jamnia,又译詹尼亚)召开会议,最终确定了希伯来《圣经》的正典,即24卷经卷。按照基督教《旧约》的分法,即39卷书。

P10-12

序言

就《圣经》介绍方面的书籍来说,西文中多得数不胜数,但中文中却并不多见。而把西文中这方面好的书翻译过来,确实也能弥补中文这个方面的缺乏,但并不一定都能够满足中国读者的需要。西文中《圣经》介绍方面的著作一般有两大类型。其一,按照《圣经》中的历史文化线索来介绍。其中较少直接涉及《圣经》各卷的文本;而较多涉及各卷内容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实这种介绍已经假设读者对于《圣经》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于生活在某些已经有多年基督教传统的西方国家的读者来说,可能是适用的,但这种设定对于多数想要了解《圣经》的中国读者来说却不一定适用。其二,按照《圣经》中各经卷的秩序逐卷介绍。这种介绍显然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每卷书的历史背景及文本结构。但《圣经》新旧约加起来共有66卷书。这对于那些还不太了解《圣经》的中国读者来说,逐卷介绍不容易让人对于《圣经》先有一个整体把握。而作者认为,对《圣经》先有一个整体了解,更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圣经》中每一卷的内容。另外,上述这两种类型都很少有对《圣经》中某些章节直接给予导读的内容。这对于已经比较熟悉《圣经》的读者来说,当然不太需要。但对于还不太熟悉《圣经》的读者来说,这可能会导致《圣经》介绍与读者自己阅读的脱节。

出于上述考虑,本书在写作上力求突出如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以求满足生活于汉语语境中的中国读者的需要,尤其是对《圣经》还不太了解的那些读者的需要。

首先,本书力求突出概括性的介绍与重点章节的导读相结合。本书的《旧约》部分专有一章来介绍《旧约》整体;《新约》部分专有一章来介绍《新约》整体。在将《旧约》与《新约》的经卷按照类别分类后,每章的第一节会先介绍这个类别的经卷整体,如律法书介绍,或者福音书介绍等。这种整体性的介绍目的在于让读者能够对《圣经》有一个整体概观性了解。在这种概观性了解的基础上,每章的随后两节会从这个类别的经卷中选出两卷书来进行导读。导读除了帮助读者了解这卷书的历史背景、文本结构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再选择2章至4章的章节进行重点章节的导读。这种重点章节的导读特别鼓励读者能够参与阅读,让读者有直接的阅读体验,通过这种阅读掌握最基本的释经方法。

其次,本书力求从历史背景、文本结构、主题思想等三个层面来介绍《圣经》中的每个类别及每卷书。一方面,本书会尽量多地让读者了解所介绍书卷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现代历史批判学者对这些书卷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本书也会借鉴新近《圣经》研究中出现的文学研究法和正典研究法,将所介绍的书卷看做一个整体,对其进行文本结构的分析。并且,本书也会从其作为基督教之“正典”的角度,分析所介绍书卷的一些重要主题。总之,作者认为,对《圣经》某一书卷的介绍,这三个方面乃是必不可少的。读者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圣经》的某个类别或某一书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上述写作上所突出的构架,目的之一在于让那些对《圣经》还不太了解的中国读者在较短的时间中能够对《圣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这种了解也不是泛泛的,而是以对某些重点章节的直接阅读经验和体会为基础。这样,对《圣经》的了解就既有“面”上的,也有“点”上的。目的之二在于让一般的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圣经》。既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历史文献从历史文化方面了解;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宗教典籍从思想主题方面了解。出于上述两个意图,读者在使用此书的时候,应当能够与阅读《圣经》相关书卷和章节结合起来。在阅读对某卷书的导读之前,读者最好能够把该卷书通读一遍;在阅读某重点章节之前,最好能够把这章细读一遍以上。如此,才能够突出本书作为一本导读之书的目的。

本书对于《圣经》的介绍是导论性的,对于某些主题的讨论只能是入门性的;限于篇幅,本书所作导读的书卷和章节也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如果读者由于阅读此书而对《圣经》中的某些主题感兴趣,愿意作进一步的探究,那么,本书就达到了目的。本书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在进一步的研究方面对读者有所帮助。

作者在这里要感谢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香港道风山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为使作者有时间完成这本书的写作,这两个机构特别为作者提供了在赫尔辛基大学两个月安静写作的时间和环境。在这两个月的时间中,作者能够把以前几年教学中所积累的资料汇集起来。当然,这本书的写作还是持续了1年的时间。作者特别认识到,《圣经》研究的领域实在是一个极为深奥的领域,作者在这里的介绍不过是一窥其中的堂奥而已。对在这期间给作者提供了帮助的同人和朋友一并表示感谢。特别感谢家人对作者的忍耐和鼓励。

孙毅

谨识于中国人民大学林园

2005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圣经导读/写给大众的人文艺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69234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2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7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1
15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