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术人生(Ⅱ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内容
编辑推荐

《学术人生(Ⅱ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由史宗恺主编,是清华大学“学术人生”讲坛的文字实录。“学术人生”讲坛是由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校级学术活动,融思想性、学术性和教育性为一体,以“探究学术前沿、启迪科研人生”为口号,以“推崇名师、追求学术,感悟人生、点燃理想”为宗旨。活动邀请在我校学习或工作过的著名教授、国内外知名学者等泰斗级人物与清华学子面对面,用深入挖掘资料与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以激励广大研究生同学坚定学术理想,立志以自己所学“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内容推荐

《学术人生(Ⅱ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由史宗恺主编,是清华大学“学术人生”讲坛的文字实录,汇集了十几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乃至泰斗级人物,以主题讲演与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以激励广大同学坚定学术理想,磨砺创新品格。他们的学术人生,也正是我国科研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写照,他们用自己精彩的学术人生真正实践了清华大学“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育人理念。

《学术人生(Ⅱ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序言

“学术人生”讲坛介绍

既然寻境界,何必避风霜

中西结合学术路,水木数载育人才

智能人生献清华,桃李天下育精英

大事业,大眼界,大勤勉;好学问,好担当,好先生

潜心学术,静心思索

心系晚辈,胸怀江川

治学风范育人情怀匠师风采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兄弟院士,水木清华

大师人生,大帅风采,大家情怀

老当益壮 灼炽能源之心 穷且益坚 执著报国之志

“学术人生”讲坛海报集锦

后记

试读章节

王玉明: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校和系学生会请我来做一个讲座,因为最近一直工作很忙,另外,前两年我曾经讲过(讲座),推辞再三还是盛情难却,所以,今天晚上还是给大家讲一下,可能有的同学、老师已经听过了,可能有些重复。我讲的题目是科技人文融一体,我的“院士诗人”之梦。

我的主业是科技工作,但是业余爱好比较多,喜欢旅游、写诗、摄影,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业余爱好,听音乐、打乒乓球,后来也学会了游泳等。努力追求科技和人文能够融为一体的境界,想实现既是院士,又是诗人的梦想。我想分几个部分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经历。

首先,亦爸亦妈。讲一讲童年和少年的时候父亲对我的影响。我的父母在解放之前都是小学教师,但是我母亲去世得很早,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留下4个孩子由我父亲一个人抚养教育。为了把孩子都培养成人,我父亲多年没有再婚,所以,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我父亲84岁去世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首自度曲,就是“雪原新墓祭花,悼伟父,亦爸亦妈,不屈不折不拔,育子女,为民为国为家,莽原似海,哀思如浪,洒泪送英侠,秋月与春花,应伴您,西方极乐无涯”。在后面的诗歌体例中我还有一首自由体诗,就是《我爱你,父亲》,这里先不介绍了。

关关雎鸠,高中时的文学启蒙。我是1956年升人高中的,当时的语文教材分成两门课,一门叫汉语,一门叫文学。文学是按照中国文学史的顺序来编排,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始,一直讲到明清的小说为止。古典诗词歌赋的那些美深深地打动了我,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我产生了当诗人的梦想。我对文学的兴趣几乎是超过了数理化,所以,高中毕业的时候,在我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的问题上,有的老师劝我学文科,但是我父亲还是说你还是应该学理工科,应该报考清华,文科只能作为副业,不能当作主业。后来我就根据父亲的指导报考了清华,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时的动力机械系。

我进入清华之后,选择了燃气轮机专业,尽管燃气轮机专业在清华不是一个很大的、非常有名的专业,但这个专业一共出了七名两院院士,这在清华的各个专业中也还是名列前茅的,这个专业有一个特点,它的创始人是三元流理论叶轮机械的奠基人吴中华先生,他就非常强调物理概念,我的这个专业就非常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直觉。我院老师倪维斗院士曾经写过文章,阐述了物理直觉对于一个搞理_T科的人的重要性。我们后来在很多年的工作实践当中,特别注重物理概念和物理直觉,特别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物理直觉。清华大学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不仅为我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我实现诗人之梦提供了沃土。

我在清华是怎么开始对诗词感兴趣呢?当时有三个因素,一个因素是毛泽东诗词在诗刊上公开发表,对我影响很大;一个是北大的王力先生,他有一本很小很小的小册子叫《诗词格律十讲》,我认真地读了之后,初步掌握了诗词的格律;第三个因素就是清华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放寒暑假的时候,我很少回家,在学校图书馆借书,唐诗、宋词、元曲都看了不少。这三个因素为我诗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所以,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写格律诗词,时隔几十年之后,在大学写的习作还在比较重要的报刊上发表了,像《中华诗词》等。其中就有处女作《调笑令·水木清华》“杨柳,杨柳,细雨斜风浴就,鹅黄淡绿新装,轻歌曼舞艳阳,阳艳,阳艳,水木清华眷念”。

再讲一下对事业的追求。因为我是学动力机械、涡轮机的,燃气轮机也是涡轮机的一种,我们学了6年的本科,1965年,“文革”前一年毕业,分配到跟国防有关的研究所去工作,1965年到1969年主要是做核领域的透明机械的实验研究工作,1970年初我就被调到了所谓的动力风攻关组,就走上了“不归之路”,几十年来一直沿着这条道路走到底了,一直在搞动力风。大家一般说密封,是指密封件、密封圈等非常小的零件,其实密封也不完全是这样,它也有零部件,虽然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永健)哥现在跟我一起做了,他知道这个密封虽然很小,但是牵扯的学问还是挺深、挺多的,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热力学、传热学,还有其他的等等的吧,要求是很高的。所以,自己干一行,爱一行,不干则已,一干就干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中”。就这样,终于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后来又获得了不少的奖,有许多的省部级的科技奖,也有国家级的科技奖,国家级的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四等奖各一项。所有的这些我都是第一发明人和第一完成人。

在攻关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搞科技创新与诗词创作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不仅仅需要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而且也需要直觉和灵感,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在遇到技术难题的时候,许多解决方案都是在冥思苦想之后,突然灵机一动,找到了感觉,想出来的。就像王国维先生说的,做学问的第三种境界,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山乃仁人骨,川原智者魂

我认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不仅仅应该做好本职工作,还应该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知道“四五”运动。

周总理逝世以后,“四人帮”含沙射影。到后来露骨地攻击周恩来总理,所以,1975年冬天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政治气氛不对头,当时就对“四人帮”产生了怀疑和思考。当时的政治气氛是很阴沉、很压抑的。所以,我在1975年年底的时候,就写了一首小令《天净沙》,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了当时的政治气候以及我个人的心境,“荒山孤月寒星,疏林衰草残冰,苦旅凄风清影,春机应孕,红桃绿柳黄莺”,山是荒的,月是孤的,星是寒的,林是疏的,草是衰的,冰是残的,旅途是苦的,风是凄的,影是清的。在这一片萧索的境界之中,自己的信心、希望、理想并没有丧失,而是在严冬当中还孕育着春天,到了春天依然会是红桃、绿柳、黄莺。这反映了当时自己对政治形势的敏感和个人的心境。

在1976年清明节前夕,我到外地出差,路过北京,出于义愤,就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贴了三首诗词,其中的一首就是“忠骨孜孜肥故土,丹心念念报中华。元勋殉国斯民恸,泪雨滂沱没噪鸦”。噪鸦就是“四人帮”对周恩来总理恶毒的攻击,群众泪雨滂沱,淹没了那些鼓噪的乌鸦的声音。因为总理把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所以,他的忠骨孜孜肥故土,丹心念念报中华,总理一直到去世,仍然想着要报中华1

1976年10月一声春雷,粉碎了“四人帮”,我是欢欣鼓舞的,所以,那时候心情就完全不同了。有一次出差到了南京,燕子矶登高的时候,就写了一首富有时代感的诗,“重阳瞩目燕矶头,风卷白云掠画楼,飞却梁间双燕子,翔回江渚数沙鸥,横空南北千秋轨,破浪东西万里舟,澎湃洪涛迎海日,少陵当此漫悲秋”。少陵指杜少陵,杜甫有一首登高诗是非常有名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是当时那个时代,他的那种悲秋的心情,而我们粉碎了“四人帮”,前途非常光明,所以,就写了这样一首富有时代感的诗。

努力追求新的境界,作为一名院士,我想应该在科技方面做出新的贡献,作为一名业余的诗人,我想写出更多、更美的诗作,我是3年前从天津企业正式调到清华的。回到清华以后,我一直感到心情非常的舒畅,和领导、同事们、同学们相处得都很和谐、很融洽,情绪是非常好的。在工作上也要做出一点成绩出来,所以,我们带领机械设计的研究所课题组十来个教师,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还有自然科学基金等的一些国家的课题和项目。今天我和科研院的赵院长谈工作的时候,就说到在高温气冷堆、氦气风机的研究开发方面,我们是承担着重要任务的。当然还有“973”和科技支撑项目,我们也在承担国家亚水堆核电站,主港区水泵轴密封的研制工作。我毕业以后,前十几年从事核领域的工作,中间的那此年都是在石油石化行业工作,没想到命运有时候又很奇怪,转了一个圈又转回来,又转到核领域上来。所以,现在我们争取在科研方面能够填补一些空白,能够做一些新的贡献。在这个方面我也特别感谢学校领导和院系的领导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

另外,诗作这些年忙里偷闲也写了不少,现在也有一千多首诗了,也得到了诗词界的认可,今年中华诗词协会改选还把我选为中华诗词协会的常务理事,我的一本诗集也已经正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二本诗集现在也具备出版条件。另外,我还喜欢摄影,在明年清华百年校庆之前我准备出一本风光摄影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出版社来出版,我们工程院的前任院长徐匡迪院士写了第一序言,我们的校长顾秉林院士也在给我写序言。明年要把这个作为一个校庆献礼。

其实我们工程院和科学院有许多院士都是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他们在诗、文、书、画、影、音、戏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特长。据我所知,能够写革命诗的院士大概有50位以上。徐院长给我写的序言中也提到这一点,像达·芬奇他既是个艺术家,又是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是他的小提琴的水平相当高,丝毫不亚于当地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演奏演员的水平。钱学森钱老也说他的许多灵感都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因为他的夫人就是个音乐家。所以,可见科技和人文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许多的大家都是科技和人文贯通的。所以,我也想努力地向这些多才多艺的院士学习,使自己既在科技领域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一点爱好,也能够有一点成绩吧。

P2-5

序言

学术人生大师引领

陈吉宁

美丽的清华园云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子,他们在这里学习深造,刻苦钻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在每一名清华学子的身上,我们或者能看到献身于科研事业的理想,或者能看到服务于基层工作的志向。然而,清华的荣誉不仅来自一大批底蕴深厚、积极进取的清华学子,更来自清华几代名师的辛勤耕耘和精神传承。在这座园子里,最让人感动的是站在学生背后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的正大学之道的传承者,是那些为青年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们。

正如梅贻琦老校长所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的学术名师们以自己积极、乐观、奋进的工作态度带动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的自励自强。他们是各个学科的领军人物,他们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他们是大学之魂的形塑者、是优秀学子徜徉学海的守望者,更是今日清华精神的缔造者。对于清华园的每一个学生来说,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些学术大家,聆听他们的谆谆教导,与他们进行思想碰撞,是一件快乐而受益的事情。

我于1981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无论是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还是昔日的授业导师,抑或是所接触到的其他老师,我都从这些师长的身上受益良多。我深切地感到,所谓名师大家,不仅在于其渊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更在于他们为学为人的精神境界。他们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忙碌于深系祖国发展的各项科研;他们德高望重却不求名利,小胜于智,大胜于德,他们的所作所为成为清华精神理念的最好诠释。我从国外回到清华工作以后,身份从一名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但依然从周围老师们的身上收获很多,他们对科研的严谨、对事业的执著和对学生的无私,每每让我感动、催我奋进。我一直在想:怎样能让这些大师们的学术思想、科研态度影响到更多的青年学生?怎样让青年学生在学术理想的引领下,朝着这些大师们的目标不断前进?

这又让我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拔尖创新人才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到底是什么?是环境,是设施,还是方法?如果简单地做一个纵向比较,就会发现,我们的这些条件都在不断改善,经费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好、方法越来越科学,但为什么还会存在“钱学森之问’’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些要素都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最根本的。科研创新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劳动,对那些试图在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人而言,远大的学术理想和持之以恒的付出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必须始终保持对学术研究的激情,始终保持坚忍不拔的精神,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大师们的思想引领青年学子的行动,显得尤为重要。

清华大学有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不乏各个学科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的人生感悟和学术历程是大学校园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从2006年开始举办融思想性、学术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学术人生”讲坛,邀请两院院士、著名学者与青年学子面对面,再现大师们治学与人生的不凡经历,以此弘扬科学精神,启迪青年学子,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学术理想。活动自举办以来,逐渐成为学术大师与青年学子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校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囿于活动组织方面的限制,能到场聆听大师智慧的同学仍是少数,因此研究生会的同学们把演讲录音结集出版,希望扩大其影响力和受益面,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听到名师大家的声音,在思想的共鸣中孕育终身为之追求的学术理想。在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指引下,“学术人生”讲坛是清华大学研究生进行学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百年清华,承载着国家顶尖学府的最高荣誉,它不仅有着令我们这些后辈无限景仰的灿烂往昔,同时它也拥有光辉灿烂的未来。在清华建校百年之际,让我们以此共勉,向这些德才兼备的大师们学习、看齐,希望每一个清华人都能够继承这些大师们的精神,勤于思考,善于创造,勇于进取,甘于奉献,为清华大学新百年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最后,祝愿“学术人生”讲坛在我校的研究生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献身学术!

后记

他们虽桃李芬芳,著作等身,

但依然在真理的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前行。

他们的精神将如同璀璨的星光,鼓励我们星夜兼程走向远方!

在众多师长的关心支持下,在十多位负责编辑工作的老师、同学的辛勤努力下,《学术人生》Ⅱ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当大师们的传奇经历和谆谆教诲凝结成眼前这本厚重的人生教科书时,我们感到由衷的兴奋与喜悦。

在编写整理本书的过程中,大师们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和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们。在举行过的一系列讲座中,大师们不仅告诉了我们如何去求知求学,更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待人处世。透过大师们充满睿智与理想的人生经历,我们感悟到了:其一,人贵有志,学贵有恒,远大的志向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石;其二,做学术要有开阔的视角,要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要努力去体现王国维所说的“学无新旧,学无东西”的思想;其三,平淡冲和是生命之乐的源泉。在生活中,要以豁达的胸怀和超脱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每一次风浪,心存宽容、宁静修身,才是生命之乐,才是人生的真正滋味。这一期《学术人生》中每一位教授的事迹都是真切而鲜活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令编写组的每位成员满怀敬意。

沧海桑田,弹指瞬间。百年历史积淀成厚重的清华文化,同时孕育着深邃而夺目的清华精神。通过各位大师的人生经历,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清华精神的独特魅力。从建校之初,清华的命运始终伴随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跌宕起伏,虽历经数次起落与变迁,但依然弦歌不辍。漫长的历史中,各位大师用智慧与辛劳书写着中国科学史与文化史,他们热爱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为莘莘学子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希望每一个遨游在学海中的青年学子都能继承大师们追求真理、淡泊明志的学术精神,发扬蹈厉、勇猛精进、博猎广求,在各个学科领域内取得卓越的成绩。

特别要感谢研究生会参与本书整理和编辑的同学们,他们是:余潇潇、刘博涵、王波、郭泽邦、曹哲、成一诺、顾媛、黄薇、楼鹏康、倪亚宇、庞韬、秦圣君、施珊珊、滕非、王翱、魏旗鹏、武阳璨、谢淘、许玮、闫慧辰、张晗、张铭雨、赵迪扬、朱思斯。正因为你们的不懈努力,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庞杂的工作。这本书是你们以实际行动向母校百年华诞的献礼!

水木清华,毓秀天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始终激励着每一个清华学子。它是清华生生不息的根本,是清华奋勇向前的动力。百年的历史,百年的沉淀,带给清华的除了荣誉外,更多的是历史的责任和时代的期许。“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有理由相信,肩负时代使命的清华学子必将在新的征程中继承前辈学人的宏大志向,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历史业绩!

本书编写组

2012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术人生(Ⅱ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宗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310457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6: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