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3-2005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蓝皮书/为了明天工程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系统地记载了自2002年上海市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以来,特别是2003年上海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组建以来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发展的轨迹,分析了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与社区青少年的现状,探讨了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社区青少年工怍的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重点分析了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每个阶段的主要措施,政府、共青团、社团等组织在社区青少年工作中的职责作用及工作的初步成效,社区青少年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基本状况、工作情况及其对机构管理的评价,以及社区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情况。

内容推荐

本书是近年来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写实,力图分析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与社区青少年的现状,说明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规律,探讨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并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对策。

全书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分析了上海市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第二部分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探索与发展,主要回顾和分析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历程及每个阶段的主要措施;第三部分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基本运作模式,主要分析了政府机构、各级共青团组织、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和其他社会组织在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担负的职责,以及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效;第四部分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第五部分为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状况及其对机构管理的评价,立足于对上海市所有青少年事务社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基本状况、工作情况及其机构管理的评价;第六部分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生存与发展基本状况,立足于对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分析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情况。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工作

二 上海市青少年群体的分化及其面临的新问题

三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提出及意义

第二章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探索与发展

一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初步探索时期

二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时期

三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全面推进时期

第三章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基本运作模式

一 上海市委政法委等机构的主导推动

二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和各级团组织的主管与监督

三 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具体操作

四 社会的广泛参与

五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初步成效

第四章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二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政府职能的有力措施

三 维护社会稳定,发挥构建和谐社会及预防犯罪的能力

第五章 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状况及其对机构管理的评价

一 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基本情况

二 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认同

三 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日常工作

四 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对机构管理的认识和评价

五 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的现状

第六章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 社会人口特征

二 失业、失学状况

三 就业状况和就业意愿

四 社会支持网络

五 社区青少年与社会工作者

六 社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态度

七 社区青少年上网情况

八 对目前状况的满意度

附录一: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大事记

附录二: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总结

附录三: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有关文件、政策和制度

附录四: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流程及表单

附录五:调查问卷

后记

试读章节

2.对网络有一定的依赖

当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需要得到家庭、同辈群体和其他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社会支持网络的弱化意味着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所能够获得的服务或帮助较少。也就是说,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他们往往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靠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要么就是逃避问题或困难。失业、失学青少年自身的生存状况较差,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问题,并去寻求其他形式的精神依赖和情感寄托。当因特网这一新的传媒和沟通方式出现以后,很多遇到问题或困难的青少年往往把对现实生活的失望转化为对虚拟网络的依赖,甚至出现网络成瘾,这进一步对其人际交往产牛负面影响。

3.出现犯罪的可能性增加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不成熟性和可塑性。当对青少年缺乏正确引导,或者存在着一些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时,他们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前,上海市16一18周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发案率有上升趋势,且多发生在盗窃、抢劫、杀人、强奸等恶性案件中,并呈现智能化和集团化的趋势。在上海2.6万名吸毒者中,滥用冰毒、K粉、摇头丸、快乐小丸子等新型毒品的青少年占70.9%,存在着逐渐沉沦为行为失范、影响社会稳定的高危人群的可能。

当前,“失业、失学和失管”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青少年的就学、就业和维权方面,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并且这些新问题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互交错,复杂性程度日益增加。例如,当前贫困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尤其是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情况不是很好,再加上因特网(包括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家庭关系紧张、网络依赖症甚至吸毒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问题相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青少年群体的分化,尤其是“失业、失学和失管”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给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失业、失学和失管”青少年这一特殊的青少年群体逐渐引起党、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P12-13

序言

近几年来,上海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努力实现“四个率先”,上海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为全市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海共青团组织在工作中坚持以青少年为本,努力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青少年的根本利益提供机遇和舞台。其中,更好地履行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职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在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贡献率,一直是近几年来上海市各级团组织努力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

在中央综治委、团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海共青团组织紧紧抓住全市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有利契机,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坚持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实践创新,把握关口前移、专业服务、社会化运作等关键环节,积极借鉴境内外青少年工作的有益经验,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专职的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面向7万余名具有本市户籍、16~25周岁,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就学、缺少监管的社区青少年开展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将促进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欣喜地看到,自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开展以来,青少年社工工作对象的违法犯罪数量明显下降,形成了良好的态势;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全新的职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职业化、专业化的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已经成为青少年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社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得到了社会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理解,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在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帮助下调整了人生发展的轨迹,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来。各级团组织也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凝聚了社区青少年,延伸了团的工作手臂,探索了新的青少年工作方式,为上海共青团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上海共青团组织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新路子。

为了梳理总结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阶段性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委托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组织社会工作的专家学者历时数月,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了《2003—2005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蓝皮书》,这也是国内首部从实践的角度记述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报告。本书以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运作模式等为主线,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不断创新、蓬勃发展的历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的状况和社区青少年群体生存与发展的现状,较为客观地总结了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书的付梓,也将成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标志之一。

综观全书,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做好社区青少年工作是时代赋予共青团组织的光荣职责,也是推进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上海市各级团组织、青少年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推动社区青少年工作取得新进展,为服务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探索青少年工作的新方式、创建“平安上海”作出应有的贡献。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书记

马春雷

2006年6月

引  言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是上海市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加强对16~25周岁“失学、失业、失管”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事实上,在拓展青少年工作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上海一直走在探索的前沿。早在1987年,上海市就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建立了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委员会及办公室,面向以学生群体为主的青少年开展工作。2002年4月,上海市正式提出了“社区青少年”一词,建立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县也开始以各种方式探索和实践社区青少年工作。2003年8月,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成立。2003年9~10月,上海市委政法委进行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招聘及培训,并在浦东新区、徐汇区、闸北区和卢湾区进行社区青少年工作专业化的试点。2003年11月,各个试点区的青少年事务社工上岗。2004年2月18日,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2004年6~7月,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进行第二批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招聘和培训;同年8月本批青少年事务社工到各个非试点区县上岗,专业化社区青少年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开展起来。

社区青少年工作机构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社区青少年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随后,青少年事务社工通过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团体康复活动以及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和技巧,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家庭、求学和就业等方面问题。截至2005年12月底,对上海市16~25周岁的74 787名“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累计建档61 599人,建档率达到82.4%。已接触57 471人,开案2 446个,结案1 013个,个案服务33 226人次。社工开展外围访谈146 801人次,以各种方式接触服务对象307658人次;开展小组工作279个,8245人次参与;开展社区工作2926个,65204人次参与;推荐面试22579人次,成功推荐就业2146人,成功推荐学历培训635人,成功推荐技能培训1471人。通过全体工作者的努力,青少年事务社工已经在社区青少年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同度,很多社区青少年能够主动寻求社工的帮助和服务。社区青少年工作能取得这样的成效并不是偶然的:首先,社区青少年工作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机构,包括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及区县各级团组织、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以及各区县的社工站和各个街道(镇)的社工点等;其次,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有关政府机构及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各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以及街道(镇)、青少年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等;再次,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专业素质与认同是社区青少年工作得以深入推进的最根本的保障。

本课题全面研究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社区青少年工作产生的社会背景、探索与发展、运作模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工作队伍状况、服务对象状况等。课题组首先分析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对上海市青少年工作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分析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机构成立的必要性及其职能。同时,通过访谈和文献回顾等方式,课题组回顾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情况,并对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运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其组织架构、经费来源、服务内容、日常管理、服务成效评估以及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等。另外,课题组在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支持下,对全体青少年事务社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他们的基本情况、专业素质与认同、专业实践情况以及他们对日常管理的看法和评价等内容;同时,还对社区青少年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了解社区青少年的基本状况、就业意愿、社会支持网络、业余生活情况及其价值取向与社会态度等内容。

后记

《2003—2005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蓝皮书》是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本课题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自2002年上海市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以来,特别是2003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组建以来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发展的轨迹。

近年来,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市委政法委、综治委和团市委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开展上海市平安建设的工作重心,按照“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的有关要求,坚持“青年为本、以德为先、服务为重、发展为主题”的工作理念,依托活动、建设、服务三位一体综合推进,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进一步理清政府与社团的关系,完善社团自主运作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构建理论和方法体系、推进社工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推动工作项目化运作、提升工作社会知晓率等举措,深化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扎实、有效、可持续地推进社区青少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本书是近年来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写实,力图分析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与社区青少年的现状,说明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规律,探讨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并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对策。

全书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分析了上海市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第二部分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探索与发展,主要回顾和分析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历程及每个阶段的主要措施;第三部分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基本运作模式,主要分析了政府机构、各级共青团组织、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和其他社会组织在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担负的职责,以及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效;第四部分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第五部分为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状况及其对机构管理的评价,立足于对上海市所有青少年事务社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基本状况、工作情况及其机构管理的评价;第六部分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生存与发展基本状况,立足于对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分析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情况。

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马春雷同志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欣然为本书题写前言。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李跃旗同志、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主任蔡忠同志也十分关注本课题的进展,多次给予指导。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康年同志给予课题组全面的支持和关心。课题组组长由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田保传教授担任。本书由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社工系主任陈英俊副教授、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权益部部长周建军同志和田保传教授任主编,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姚强、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总干事刘庆元做了大量的统筹工作,李太斌博士担任了大量的撰稿和改稿任务。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陶慕蔡等同志为本课题的调研、材料采集做了大量工作,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曹礼平、王昊、赵玲以及陶慕蔡同志参与了本书的校稿工作。在此,我们谨向所有关注、支持、参与本书各项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作为上海市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目前仍然处于积极探索和不断拓展之中,加之受限于编者对社区青少年工作、工作队伍、工作对象情况的理解和把握,作为第一本全面反映近年来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蓝皮书,本书的归纳和见解肯定存在着各种疏漏和不足,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亦将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本书能够对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和研究作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还要衷心感谢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团中央社区和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对本书编撰的高度重视与关心支持。

编 者

2006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3-2005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蓝皮书/为了明天工程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英俊//周建军//田保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818977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3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432.851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