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你去欧洲
内容
编辑推荐

赵川在小说《和你去欧洲》中以行云流水的文字,立体的写法,写出了路途与记忆(空间和时间)里飘动的激情。他穿插其中的欧洲影像,更让这本小说有了电影的意味。本小说是关于“路上的欧洲、以前的生活、爱情、异国情调、露水情缘、唯美的和疯狂的性爱、谋杀、暴政、革命、政治、宗教、反省、抗争、文明冲突、同性恋、忆旧、怀古、人文情怀、历史、梦境、艺术、及时行乐以及孤独冥想等等,串到一起看,它们纠结攀缠,成了立体的迷宫。在迷宫里,你我总会不期而遇。但相遇的缘分,或者说迷宫里的这种头绪,并不能为谁引出一条出路……”

内容推荐

如果我能把这些寄出,大概会是你收到的最长的信。你说过你要白纸黑字。

写出来的路上的欧洲、以前的生活、爱情、异国情调、露水情缘、唯美的和疯狂的性爱、谋杀、暴政、革命、政治、宗教、反省、抗争、文明;中突、同性恋、忆旧、怀古、人文情怀、历史、梦境、艺术、及时行乐以及孤独冥想,等等,串到一起看,它们纠结攀缠,成了立体的迷宫。在迷宫里,你我总会不期而遇。但相遇的缘分,或者说迷宫里的这种头绪,并不能为谁引出一条出路。最后,我们还是跑丢了对方。

但这些白纸黑字,对你又有啥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是川在纸上,一样都成了故事。白纸黑字、迷宫和故事,在时间里就像沙漠中的沙子。一粒沙子落进眼睛,我没法置之不理。但它们在漫漫无际的沙漠中,风一吹,一层盖过一层,弥散开去,除了沙子,它们什么也不是。

目录

序 / 沙砾之后 / 狗子

引子

1.马德里的影子

2.在塞维利亚的迷宫里

3.有达芙妮的巴塞罗那

4.遇到罗马人

5.从那波利到西西里

6.回到罗马

7.佛罗伦萨的那场复兴

8.妖媚威尼斯

9.去日内瓦

10.埋葬在巴黎

11.在阿尔维侬更南方

12.伦敦是永远的吗

终结

后记

试读章节

马德里的影子

在那个电话之后,你说会路过我家,要把那件衣服顺便拿给我。

听到门铃,开了门。你大概不知道我已在楼梯口看着你往上走的样子。你手里提了个纸袋,里面是那次我忘了的背心。存一次打了三个小时的电话里,你说过那件衣服,拿在手里感觉性感。然后又辩解,说你讲的性感不是指上面的男人气息。当时我也替你掩饰,说对,我理解,你讲的是广意的性感。

你的身子挺单薄,一步步上楼梯,一边又在想着啥,脚步轻缓像只猫。看着你上来,就像我们在电话里说的:其实我们还很陌生。你是第一次来我住的地方。我们是第三次见面。

还差两级楼梯,你抬头看到我。但你并不跟我寒暄,只“噢”了声,没有表情地从我身边闪进门里。以后多少次,你来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我走玄要倒杯水给你。你拉了我一下,说不用忙,却将下巴靠到我肩上。我将你环抱起来。你在我怀里说,你衣服上也是这种气味,闻到了,一点也小觉得陌生。

我想象你一个人在家时,拿了我的背心,鼻子凑上去闻。

对于那座每晚都如同开派对一样的西班牙城市,早上的阳光会过于清凉。天越是晚,那些穿着光鲜,神采飞扬,玩的兴致,吃喝的兴致,瞎聊的兴致,一定还有些其他什么我没有包括进来的兴致,都越来越高涨的马德里人,现在可能还睡在床上,头埋在枕头里,为下一个夜晚培养精神。穿过有点熟悉了的斜街calle Postas,我走进马约广场P1aza Mavor。

旧式的西班牙广场,其实更像一座箍起来的城。城墙就是围拢的大楼,四面有通入的拱门。大楼表面,密集的窗户和窗前窄小的阳台,规整地排列在那里。是春天,不少阳台上鲜花盛开。楼下是宽大的骑楼式的走廊。一边开了气息占旧的商店、餐馆或咖啡店。另一边是廊柱,让阳光一排排斜伸进来。这座从十七世纪保存下来的建筑,由菲利普三世命令建造,用来做西班牙新首都马德里的公众聚会场所。走进去,它的中央是巨火的广场,洒了稀薄的阳光,白晃晃的,却没有多少暖意。据说这些石铺的地面上,曾踩过不少国王和王后的脚步,进行过乱民的游行,也斗过牛,杀过人,流淌过鲜红的或乌黑的血,庆祝过很多胜利,颁布过无数命令、判决和新的政策。菲利普三世的塑像立在那里。这是个可以追溯历史的地方。但这时,我只觉人轻飘飘的,身体里是空的。身上的气力和头上的阳光一样稀薄,缺少能量。

不只是因为在这凝聚历史的地方,个人,总显得单薄,个人的那点事,似乎总不足言道。我没有气力,身体空乏,是因为之前的那个夜里上吐下泻,折腾了大半夜。

现在,在广场的露天咖啡座里坐下来,要一杯橙汁,再要一份煎蛋和两片面包。硬吃,也得吃点东西下去。有点气力才能给你写信。那时还没有MSN,还没有后来时兴的很多沟通技术。那时有了伊妹儿,但你不要。你说我小要虚拟的东西,你要么不写,要写就写信,白纸黑字,懂吗?

为啥你就那样硬,压根就小考虑可以跟我一起来?而要把我的这次出行,我的自由,看成是对你的背叛。

当然,我知道这是个纠缠不清的话题。你有你说的,我有我讲的。在一起时,要是说不清了,我们之间理性的失败,往往会落实成肉体的胜利。这样一转折,又变成了双赢。

那天临要走,我拿了东西去你那里寄放。你沉着脸,不爱搭理。阳光被你身后橘黄色的窗帘挡了,但透过窗帘照进来的光,反倒更加性感热烈。你穿了件随便的,也是黄色的短裙,落在光中。我上前撩你,你很快就被撩翻在沙发上,双腿张开。然后,我们谁都不比谁犹豫,直到完全晕眩在橘黄的光里,贴靠到汗淋淋的肌肤上。那一刻,爱情有如空谷回音,在身体里回荡。  然而这只是短暂的胜利。我还是走了出去,走上去西边的路。你关上门,留在自己被背叛的假设里,郁闷,悲哀,心情差极了。……P17-19

序言

沙砾之后

狗子

2004年夏天,我住在南京,赵川在上海,我们相约在扬州碰面,一起过一个周末。一天晚饭后,我和赵川还有另一个朋友在扬州城里游荡,我们想找一个街边排档接着喝。同去的朋友问我知不知道扬州的“三把刀”指哪三把,我脱口而出:剃头刀、修脚刀……第三把我想了半天没想出。朋友说菜刀啊,扬州的厨师也是很有名的,朋友又说,我看你就是二把刀,我说没办法,谁让我们就生活在一个二把刀的环境里。果不其然,那天晚上,我们排档没找到,最终在一家二把刀式的咖啡馆里坐下来。咖啡馆欧式风格,很新,但空空荡荡只有我们这一桌顾客。啤酒不凉,要加冰块,赵川要了咖啡,我没问他味道如何,我知道他这个人小挑剔,也难怪,赵川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也算是锻炼出来了,他随遇而安(但不是得过且过)的能力极强。

那天晚上,冈为同去的那位朋友痴迷于宗教,在他的带动下,我们聊起了“信仰”、“人生的终极意义”等大问题,这类问题在我所熟识的同常生活中是多么地难于启齿啊。然而,非要聊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像我们这类人到中年的“文化人”,对这类问题要说从没想过也是不太可能的,但大概是因为平常聊这类问题的机会小多吧,偶尔聊一次的结果就是越聊越晕。那天也不例外,我说了什么现在全忘了,而赵川在那位朋友的追问下一直支支吾吾结结巴巴。如果说赵川的小说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的话,那么他对这类人生大问题的口头表达几乎可以用捉襟见肘、语焉不详、理屈词穷等词汇来描述。最终,他放弃了,他绕开这些问题,直接聊起了他在欧洲那半年的游历,聊这个,他的语言立马顺畅了起来,表达也明确自如得多了,他的大意是:那半年的欧洲游历,对他影响很大,让他想明白或白以为想明白了很多问题,正如他的这部小说结尾部分的一句话:“……等着吧,等待时问,它们终于都过去了,都被忘记。等待你、我和他们,有那么一天连一粒沙子也不是。”印象中他那天也是这么归纳所谓的人牛的。

对此,我的看法略有不同。我认为赵川说出了事实的一部分,即终归“我们连一粒沙子也不是”,但事情还没有完也不应该完,如果事情到此为止的话,整个世界的荒唐将令我崩溃。

但也许这就是事实真相,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呢,我只是由于软弱而小敢承认罢了。我的脑力不够了,这个问题就搁在这儿吧。

单从文学或这部小说的角度来说,赵川的归纳是足够了,我所不甘心的可能恰恰是文学之外的东西,赵川只是隐约给了我们一些暗示,他知道什么是他可以明说乃至抡开了说的,什么是他不能明说只能意会的。赵川的确是个“老”作家了,他的小说,尤其是他有一系列描写上海当代生活的小说,我还没看见有比他写得好的。

说起来,赵川是非常有资格写旧上海的,他爷爷是鸳鸯蝴蝶派五将之一,跟张恨水是哥们,但赵川不写旧上海,只写新上海,偶尔写到旧上海,也是为了说清楚现在的新上海,他不迷恋过去(我真不叫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老跟30年代的上海滩过不去),对现存,他则是充满疑虑和无余的。

我们都是无根之人,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存现在,未来除了死亡明确无误其他均不可逆料。因此,也许只有在他乡游荡才能让我们稍感心安,如果再能将这游荡变为文字,则似乎又能在原有的心安上多加一枚砝码。然而窄虚无助还是时常袭来,所以要不断地游荡,不断地写,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最终命运?

当然了,从世俗的角度说,这样的命运已经不错啦,而且是去欧洲游荡,而且还能出书,所以,还是要:感谢时代。

后记

1999年在巴黎时,跟小说家Beth说想写一种小说,讲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历史,不同背景的人,他们纵横跨越,又都怎样地交织在一起。Beth推荐我看本英文书,说写得跟这想法挺接近。不过她又说,那本小说写得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她把书从书架上拿了,递到我手里。但直到离开巴黎,书都没时间翻开。

这个细节,好像早:忘了。直到坐下来回想这本小说的缘起,它又突然冒出来,清晰地在眼前。有些事好像忘了,其实不是那么容易忘记。我有那种写作愿望,大概跟很多年生活在澳大利亚有关。那里是个移民社会,来自不同城市、不同文化经历的人要一起共处。我们彼此新奇,相互问的沟通总在进行,实际上又总是不到位。我们贴近地生活:在一处工作,隔几栋房子或一层墙壁,或正擦肩而过,或甚至已睡到一张床上。但彼此的记忆,可能相距遥远,难以拉近。城市不同于传统农村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它的交织混杂。而在南半球那个移民社会里的日子,又加深了这种体会,也让我质疑其中的不同与同,不相干和相关联。

交织使得事物丰富厚实,也不免有些庞杂、游离、散乱、盲目,见头不见尾,或见尾找不到头。有些小说写起来像是规划出一座城市,功能、条理清晰。不过真正城市很少这样。我的小说不同,常预备了要走丢,遭遇陌生人群,三言两语,就可能带去另一向度。我要旅行而不是旅游。对于喜欢冒险、想有点奇遇的人来说,这不正是有意思的途径,是生活的真意么!我们是在一种盘错小径而不是罗马大道上,让世界交汇,让看来很不同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一些脚步的穿越联系到一起。我之前小说里的《鸳鸯蝴蝶》和《49路》等,反映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的这种认识。这次,小说里不再只是一座叫上海的城市,我想走得远些,于是有很多有名有姓有渊源的大城市,出现在更广阔的背景里。这些不只是冰冷的建筑、文明史的寄居壳或一堆陌生人群,我希望大家可以在生活激情中交织融会,互为印证。

关于这本小书,另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2003年好友贺强正在做出版,我讲起去欧洲时拍了一堆照片,讲着讲着有了这本书的构想。谢谢贺强在我缓慢的写作过程中一直关心,并最终促成书的出版。谢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赵川

2006年5月31日

上海东安路

书评(媒体评论)

“也许只有在他乡游荡才能让我们稍感心安,如果再能将这游荡变为文字,则似乎又能在原有的心安上多加一枚法码,然而空虚无助还是时常袭来,所以要不断地游荡,不断地写,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最终命运?赵川的确是个“老”作家了,在《和你去欧洲》中,他知道什么可以明说乃至抡开了说,什么只能意会。”

——狗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你去欧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3594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9: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