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广文谈玉器/名家谈收藏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那些有志于古物收藏者阅读参考。由专家直接现身传授鉴定经验。本书所介绍的古玩对象主要是玉器,可读性、可操作性、实用性都很强。

内容推荐

名家收藏丛书收集了国内近现代及当代享有盛誉的、卓有成就的文物收藏鉴定专家多年撰写发表的鉴定心得和研究成果,经授权分别辑集成帙,供具有一般收藏阅历的读者品读。本书是其中的《张广文谈玉器》一书。

目录

序言

乾、嘉时期宫廷玉器的造型特征

古玉鉴定中的四种玉色

上古时期的乌纹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

宋元玉器工艺中南北融合的风格

清代宫廷玉器的认识与鉴定

宋元时期玉雕童子的鉴定特征

清代宫廷的仿古玉器

故宫博物院藏凌家滩出土玉、石

器及其加工工艺

古代的玉材与玉器

古代玉器的鉴别

玉器的颜色变化及玉器的染色做旧

和田玉与清代宫廷玉器

后记

试读章节

古玉作伪

宋代,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研究古玉的学者日益增多,同时由于陈设古器之风盛行,因而古玉市场迅速扩大,伪制古玉进而成为专业。

宋以后,仿制古玉之风绵延不断,到清代时,清帝乾隆雅好古物,尽其能事搜集古器,仿古拟古,推动了好古之癖和制伪之风。尤其是二十世纪初,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帝国主义对中国文物的疯狂掠夺,一大批制造伪古玉的匠人应运而生。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古玩收藏家和古玩店,大都招聘高手玉工,不惜工本制造假古玉。这些玉工所制器物,一般以真器为本,依样画葫芦,因而造型、纹饰上几能乱真。由于上述原因,传世品中假古玉的数量相当大。

鉴别古玉真伪及年代,要掌握各时代玉器的纹饰、造型、工艺特点和沁色情况,还要了解古玉作伪的方法,尤其是假沁色的染制方法。王心瑶在《玉纪补》中记载了下列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和所制玉器的颜色特征:

1.把玉件用火烧烤,使其颜色发白,如古玉中的鸡骨白色。这种方法制成的玉器,王心瑶称为“伪石灰古”。同真石灰古比较,它上面有火烧的细裂纹,真的上面没有。

2.把活羊腿割开,植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细纹,如同传世旧玉上的红丝沁,以冒充传世古玉。这种方法做的旧玉,称为“羊玉”。同真传世古玉比较,“羊玉”显得干涩,“不如真者温静”。

3.将狗杀死,乘狗血未凝,将玉器放人其腹中,缝好埋入地下,数年后取出,玉表面产生土花、血斑,称之为“狗玉”。这种玉器上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之痕。

4.用质地松软的玉(石性较大的玉或带玉皮的玉),制成器物,然后用乌梅水煮,时间长了玉质松软处被乌梅水搜空,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称为“梅玉”。这种玉器的沁色造作,不自然。

5.把玉器用浓灰水加乌梅水煮,乘热把玉取出,置于风雪中冷冻,则玉纹冻裂,裂纹细如发丝,用以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这种玉器称为“风玉”。

6.将玉器用铁屑拌之,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于地下,数月后取出。经过埋藏,玉为铁屑所蚀而出现桔皮纹,纹中铁锈为深红色并有土斑,宛如古玉。这种做旧方法为乾隆时无锡阿叩所传,所以又称为“叩锈”。

7.用“确提”之法上色,使颜色透人玉理,灰煮不退,与真色无异,只是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颜色混浊。

以上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在近代流传得很广泛,根据王心瑶所讲的伪古玉特征去观察,传世玉器中确有这类作品。

P153-154

序言

中国的传统学问,尤其是古物鉴定方面的学问,从来是以师徒传承、口问心授的方法薪火传灯的。其中,有许多的经验方法,是完全依靠于观感方面的,而且是非理性的认知来完成的。这些鉴别经验并非出于前辈们秘阁高束、非嫡不传的狭隘的心胸,实在是用语言不能准确、甚至完全不能表达。譬如书画鉴定中的所谓“气韵”、“味道”和瓷器鉴定中的手感、声音,都是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把这些感悟书诸文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孙瀛洲等前辈留下的文字资料中看,这一点似乎毋庸置疑。

但是,鉴定最直观的、最易于为人所接受的,还是著名书画鉴定家启功先生说的那句话——鉴定,总要讲一个“理”字!先生鉴定宋代范宽《雪景寒林图》,仅凭“臣范宽”三字款,就断其伪。先生的依据是:范宽,名中立,字仲立。因为人宽厚,故得绰号日“宽”。就像包公不能在皇上驾前自称“包黑儿”一样,称“臣”的画家,怎敢面对九五而戏称自己的绰号!先生的这个“理”,其实就是鉴定古代书画的人文科学依据。冯先铭、耿宝昌、杨伯达、徐邦达诸先生,在长期的文物鉴定的实践中,将前辈们传代师承的感悟,结合现代相关科学的那个“理”,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而且相对独立的专业鉴定理论体系范畴。这些不仅是对传统鉴定学的清算和终结,同时也构成了现代鉴定学的奠基石。

其实,这些鉴定学界泰斗们的开山弘论,对于一般的收藏者来说,指导意义并不显著。因为,在这两者之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阅历上的、实践上的、理论上的差异,形成了一种传递与接受之间的不对称空间。

于是,一代中年鉴定专家义无反顾地充当了这两者之间的传递媒质,他们有着丰富的实物鉴定经验,有着相关自然科学的学识基础,同时,又有幸得到老一辈鉴定家的直接传授。所以,在这一代人的著述中,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名家谈收藏丛书》对著作者的选择有三:一是选择清末至民国期间有一定影响的有关鉴定方面的著作;二是辑集民国至今老一辈鉴定家的鉴定心得、文论;三是收录目前在文物鉴定领域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著述严谨的中年鉴定专家的文章,以科学性、实用性相结合的文论为辑集目标,以一般古物收藏者为阅读对象。

《名家谈收藏丛书》是一套值得阅读、值得收藏的书。

王大鸣序于北京

2006年7月9日

后记

《名家谈收藏丛书》是一套稿源比较复杂的丛书,从书籍编辑的角度看,书中的体例、语言或多或少地都存有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特点,故而有必要做出说明如下:

正如序言所说,鉴定一门,是耳濡目染、口传心授的学问,许多非理性的感悟,在规定的现代汉语语汇里,绝难寻找到与之对应丝丝入扣的语辞,因此,作者往往采用了传统的行业语言。需要声明的是,这些语言并非作者的臆造之辞,对净化我国的语言环境亦无妨碍。因此,希望读者对此广施包容之心。

由于本套丛书具有文章汇编的性质,搜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内所写的鉴定文章,所以,在编辑体例的划一上、语言的连续性上,不统一之处实属难免,再次恳请读者给予谅解。

编者谨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广文谈玉器/名家谈收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广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022334
开本 32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1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