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旅游研究与策划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卢云亭先生25年来旅游理论研究的部分学术论文集,也是他运用旅游最新理论,并在这些先进理论指导下从事旅游业实践的全面的系统的记录。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理论与探索。其中又包括旅游地理、旅游地学、旅游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等七个方面的学科和分支,这是他在旅游理论探索中的精华和建树;二是资源与产业。卢云亭先生是北师大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的,他擅长旅游资源的调查、分类、分析与评价,是依据资源与市场进行旅游产品策划的大专家。因此这部分既包括了他在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内容,又包括了他对旅游产业的经典认识和见解;三是区域与开发.卢先生在20多年内,几乎跑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山山水水,他对各地区旅游资源和产业开发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在这部书里他对各省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各区域的旅游开发战略和建议,以及对各区域的旅游开发专题研究,是卢云亭先生旅游实践的最精彩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乏指导区域旅游开发的闪光点。

内容推荐

云亭先生旅游理论著述丰硕、旅游实践成果累累,受其亲传的学子遍及全国,在理论、实践、教学诸领域全方位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是其26年来从事旅游研究的部分论文。本书取名为《旅游研究与策划》其意义在于:他的著作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开发旅游业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是一部与历史和谐的原始的并对未来有指导意义的著作。从这部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研究的足迹。

目录

序 /1

前言 /3

第一编 理论与探索

一、旅游地理

旅游地理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2

旅游地理学已在我国立足 /3

关于自然地理与旅游资源开发作用体系的研究 /4

二、旅游地学

旅游风景资源开发的地学基础 /10

旅游地学诸概念的研究 /12

旅游地学的创立、发展和研究趋势 /14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1—7次学术研讨会述评

我国石窟寺的地学机制研究 /18

三、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学及其系统结构分析 /26

中国文化的源流 /30

中国祭天文化及旅游价值探寻 /72

我国丹霞地貌区丹霞古文化研究 /78

四、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98

与时俱进的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 /103

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 /111

五、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 /119

观光农业产品的规划与设计 /128

六、旅游规划理论

论旅游理论的综合研究 /125

旅游开发规划 /139

旅游规划要突出四“化” /150

景区规划的创新和发展 /151

旅游规划应走出误区 /157

七、旅游可持续发展

自然景观旅游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开发保护战略研究 /163

旅游致灾及防灾减灾对策研究势在必行 /167

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7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18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84

第二编 资源与产业

八、旅游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

旅游特色资源界值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190

论名山的特性、类别和旅游功能 /197

震迹、震记旅游资源的研究 /201

我国大中型洞穴旅游开发总体特征及潜能研究 /204

我国旅游洞穴游览效应结构体系研究 /209

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212

森林公园资源级值定量评价研究 /216

九、旅游产业发展

北京郊区旅游项目形象策划与包装 /221

国内旅游产业兴衰意识思考 /229

透视中国人造景点 /234

康体休闲 /242

旅游产业:智者的选择 /245

防止走人旅游误区 /248

山区旅游开发的科学走向 /250

第三编 区域与开发

十、区域资源调查与评价

北京岩溶造景奇观 /258

北京城市旅游条件的综合分析 /260

首都郊区旅游资源特色区界的评定 /264

吉林龙岗火山群及火山口湖景观资源评价和建议 /270

资源一新宁盆地丹霞地貌风景形成、类型及旅游资源评价 /277

资江、八角寨丹霞地貌风景区微观绝景研究 /281

十一、区域旅游开发战略

中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战略 /285

慕田峪长城的开发保护思考 /287

试论北京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战略措施 /290

北京地区喀斯特洞穴与旅游开发体系研究 /294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战略研究 /302

北京市代内代际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312

北京房山地质公园景观价值评估与开发研究 /315

深层次地认识和挖掘野三坡百里峡的科学含金量 /321

河北旅游业品牌体系研究 /323

太原晋祠—天龙山风景区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327

本溪水洞与温泉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330

贺州市旅游资源需求一供给评价及产品开发模式研究 /334

九乡风景区地学机制及其开发研究 /340

关于青海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345

赛里木湖生态旅游及其他专项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349

十二、专题研究

运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西部旅游业 /354

在十渡地质公园建立和谐社区的若干构想 /360

河东文化形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365

如何实现台州作为现代化生态旅游休闲城市及海内外旅游者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370

巴马长寿风景旅游区长寿原因研究 /376

论海南“热岛”独特的注意力经济 /383

川南旅游“金三角”及其网络研究 /387

兴文喀斯特美学环境要素及其造因、形象研究 /392

云南建水燕子洞游客和雨燕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 /399

后记 /405

试读章节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素

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旅游产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各自的内源动力。这些因素有些是可调控的,有些则是无法调控的。那些可调控并起导向作用的因素,我们可称之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素。它们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结构的生态现代化,旅游环境管理的预防科学化,旅游经济机制的运行节律化,旅游扶贫工程的力度效益化。

1.旅游资源结构的生态现代化。目前旅游资源多采用“一篮子”的生态掠夺式开发办法,对其不分保护级段和时段,又不确立资源使用量和补偿费,实际上就是在鼓励旅游经济与影响环境的投入要素使用量双增长。这种增长的结果,使旅游资源结构的生态持续性大大下降。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生态掠夺式的开发模式;调整旅游经济增长与影响环境的投入的使用量增长的对比关系,形成一种旅游资源结构的生态现代化开发模式,以保持旅游地的强持续性效果。按照上述两类增长的比例,一般可分为绝对与相对两种生态现代化开发模式,前者是在旅游经济收入增长的同时,使影响环境的投入要素使用量持续下降;后者是影响环境投入要素使用量不变或少有增长,但小于旅游经济增长率。二者都是良性开发模式,不同点仅在持续性的强弱程度上。前者为强持续性的旅游资源绝对生态现代化开发模式,后者为弱持续性的旅游资源相对生态现代化开发模式。

2.旅游环境治理的预防科学化。迄今,大量旅游区的环境治理仍是头痛医痛、脚痛医脚的事后战略.这种环境政策针对具体污染媒介而发,治标不治本,且各项行动的具体目标、指标和制度之间缺乏协调,旅游污染可能在各种环境媒介之间或地区间相互转嫁。因此要获得旅游治污的根本效果,就应当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真正达到在旅游环境管理上的预防科学化。旅游环境管理科学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旅游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在旅游地开发前就使更多的人了解所有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而争取在危害发生之前采取适当措施,如把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费用转嫁在发起人身上,从而符合实施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的一个前提条件——谁污染谁出钱防治的原则。同时还要加速旅游污染技术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旅游者觉悟。其办法是增加旅游环境污染测定技术的研究费用和环境教育投资,把旅游环境管理由被动变主动;由临时治理变以预防为主;由盲目建设变科学开发决策。

3.旅游经济机制的运行节律化。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环境的退化将越来越突出。这是由于旅游从业者和消费者可以从旅游资源开发中获得利益,可以不必为此付出全部环境代价,而把由此造成的旅游资源破坏及环境破坏转嫁给社会、给未来的世代、给自然界。

这种外部性的存在是造成旅游环境系统失调的基本动因。因此,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把旅游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外部心态内在化,如把影响环境的代价划回给造成环境问题的旅游从业者和消费者,把生态观点纳入一切生产和消费决策中,使保护环境成为旅游从业者和消费者的自觉行动。这就是要实行旅游经济的生态自我调节,将现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按照旅游业生态持续性要求,改变为生态现代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其中建立旅游经济的生态自我调节和按生态要求调整旅游经济政策的方向,就成为经济机制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实施内容.前者探讨的主要内容有:按照旅游资源耗竭的边际机会成本设定资源和环境劳务的价格;在旅游企业和核算层次上如何实行生态会计;通过立法手段确定承担旅游环境责任和造成环境损害的赔偿制度等。后者探讨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资本保护和增长如何列入经济政策目标和指标体系;怎样征收旅游资源开采税和污染税;如何增强宏观管理机构的旅游持续发展意识,强化旅游环境保护能力,把旅游环境影响预评估纳入所有旅游经济项目决策之中。

4.旅游扶贫工程的力度效益化。我国贫困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为了使旅游成为这些地区反贫、脱贫的手段,许多地区都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这就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这种旅游发展态势下,如何以环境生态现代化观点,指导旅游扶贫开发活动,强化旅游生态扶贫的持续性,实现旅游扶贫力度向效益化转变,就成为当今实施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P182-P183

序言

云亭先生是地理学家,是我国地学界率先进入旅游领域,并坚持至今的少数资深学者之一。我与云亭先生初识于1986年,当时我正主持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工作,得知云亭先生已经开展了旅游地理教学,十分敬仰,一见如故,并立即合作创建旅游地学学科和推进研究会工作。20多年来,益友良师亲密无间。云亭先生品性敦厚、待人至诚、知识渊博、生活简朴、工作勤奋、思想活跃、热爱旅游、立笔成章、成果丰硕.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旅游理论研究和旅游规划实践,是地学界把地学理论应用于旅游业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典范。云亭先生堪称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先驱,中国杰出的生态旅游学家,中国农业旅游学家的奠基者和实践家。还要特别提出的是,云亭先生还是旅游地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带头人之一,是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的主要领导者和活动家之一。云亭先生在旅游实践工作中的成绩更是卓越而突出,他亲自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旅游规划项目,迄今已达116处,应是全国甚至全球主持旅游规划项目最多的旅游地学家,是当之无愧的旅游规划大家。

云亭先生旅游理论著述丰硕、旅游实践成果累累,受其亲传的学子遍及全国,在理论、实践、教学诸领域全方位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云亭老友虽年逾古稀,仍亲自主持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院的工作,真是老骥伏枥,壮志不已,令人敬佩。

在云亭先生《旅游研究与策划》一书临梓之时,特作短序以飨读者。

                陈安泽

               中国地质学会研究员

           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会长

               2006.3.17夜

后记

本书是卢云亭先生25年来旅游理论研究的部分学术论文集,也是他运用旅游最新理论,并在这些先进理论指导下从事旅游业实践的全面的系统的记录。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理论与探索。其中又包括旅游地理、旅游地学、旅游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等七个方面的学科和分支,这是他在旅游理论探索中的精华和建树;二是资源与产业。卢云亭先生是北师大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的,他擅长旅游资源的调查、分类、分析与评价,是依据资源与市场进行旅游产品策划的大专家。因此这部分既包括了他在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内容,又包括了他对旅游产业的经典认识和见解;三是区域与开发.卢先生在20多年内,几乎跑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山山水水,他对各地区旅游资源和产业开发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在这部书里他对各省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各区域的旅游开发战略和建议,以及对各区域的旅游开发专题研究,是卢云亭先生旅游实践的最精彩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乏指导区域旅游开发的闪光点。

本书虽然是卢云亭先生长期精心研究的科学结晶,但是它的出版是在大家的共同支持下,经过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研究院诸位同仁的严谨策划和编辑才欣然问世的。因此该书又是众多专家和好友共同劳动的产物。在此,卢云亭先生已授权他所在单位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研究院向为本书写序言的陈安泽先生表示感谢!向为本书提供资助的北方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王衍用教授、山西省陵川县黄围山旅游开发公司李文忠经理、北京密云县曹家路村李桂英书记、东方恒信投资有限公司刘力经理表示感谢!向热心为本书出版,并为本书呕心沥血策划的鲍成、盛广耀、李同德、刘宇、王建军、张伟、周盈、陈刚玉等同志表示感谢!对于书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卢云亭教授诚恳地希望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

            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研究院

          卢云亭先生《旅游研究与策划》编辑部

                    2006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旅游研究与策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云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228766
开本 16开
页数 4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72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旅游管理
图书小类
重量 0.7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59-53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80
20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2: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