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
内容
编辑推荐

对于享誉中外的奇世珍宝“侗族大歌”的研究,是层次推进的接力棒式的历史性工程。侗族大歌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对它的研究,绝非朝夕可得,需要我们若干代人作出锲而不舍的努力。

在这本论文集中,读者不难发现,这里记录下的,既是侗族大歌中最令人心醉的精华部分,也是多年来贵州和海內外学者们探索侗族大歌奥秘孜孜不倦的足迹。其中,有研究侗族大欹的肇始之作,也有对某些问题的不同声音。从中,读者更可以感受到,作为侗族大歌研究发端之地贵州的学者们,为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孜孜以求的海内外学者们,在这些论文的字里行间,总是倾注着对于创造了如此美妙音乐文化的侗族人民的热爱、甚至感激之情。

内容推荐

在对中国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中,侗族大歌是被音乐学家们研究得最多的一个品种,这也从另一方面突显了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为了集中展现这众多的研究成果,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与贵州省音乐家协会协商,由贵州省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编辑了这本《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文献集。该书分为序言、概览、发现篇、研究篇、创演篇这几部分,全面、系统地对侗族大歌的发现、起源、生境、音乐形态、交缘关系、传承、现状、创演进行了阐述。它的出版,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件盛事,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

目录

序言

序一………………………………………………………何光渝

序二 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樊祖荫

概览

撷芳千里侗乡 研读五十春秋

——五十年侗族大歌研究回眸……………………张中笑

奇葩吐秀 乐坛飘香

——侗族大歌继承、发展、创新五十年小记……杨方刚

发现篇

1957年采集侗族大歌纪实………………………………毛家乐

广西侗族三声部民歌的新发现…………………………范西姆

湖南“喉路”歌…………………………………………吴映红

研究篇

综合研究

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薛 良

《侗族大歌.序言》……………………………………萧家驹

侗族大歌概说……………………………………………张中笑

大歌——民族的瑰宝……………………………………普 虹

浅谈九洞男声大歌………………………………………吴支柱

广西侗族二声部民歌简介………………………………陈国凡

 专题研究

起源、生境

从侗寨鼓楼坐唱管窥侗族大歌的历史渊源……………伍国栋

文化基因和社会条件

——侗族大歌多声成因一说………………………杨方刚

侗族大歌复调形成与发展探微…………………………王承祖

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方暨申

侗族“踩歌堂”调查报告……………………古宗智 赵咏山

侗歌与侗家………………………………………………李文珍

侗族的歌唱习俗与多声部民歌…………………………田联韬

侗族多声部民歌与吃相思………………………………杨秀昭

鼓楼、吃新、斗牛与侗族大歌…………………………樊祖荫

音乐形态

侗族民间合唱的多声音乐手法…………………………袁燕妮

侗族民歌的调式与多声部研究…………………………赵德义

侗族大歌复调研究……………………………董 团 吴定邦

侗族多声部民歌和声体系化的设想……………………刘式昕

交缘研究

从文化结构的角度看侗族传统音乐……………………殷干清

真·善·和谐

——论侗族大歌之美………………………………张中笑

传统与超越

——侗族大歌音乐心理研究………………………邓光华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形态及其文化心理特征探微

——以侗族多声部大歌和笙乐器为例与彭兆荣先生商榷

………………………………………………………邓 钧

侗族大歌:“文本”与“本文”之间的相关和背离…徐新建

侗族大歌的“精”、“气”、“神”…………………周恒山

侗族大歌历史价值考略…………………………………杨朝忠

壮侗族群多声部民歌与高山族多声部民歌之比较

 …………………………………………………………杨秀昭

传承

侗族民间合唱传承的基石——歌队……………………普 虹

南侗“歌师”述论

——以小黄侗寨为个案的民族音乐学考察与研究

 …………………………………………………………杨 晓

榕江县车民小学把侗歌引入音乐课堂…………………王华兰

侗歌进入艺术院校纪实…………………………………杨宗福

现状

高增侗歌传承的文化变迁………………………………龚荆忆

略论侗族大歌的生态保护………………………………邓敏文

黎平县侗族大歌现状调查……………………吴定国 吴家宁

侗族大歌需要创新………………………………………梁丁香

巨大的歌堂

——从江县小黄侗歌艺术纪实……………………项 星

“嘎老”在榕江…………………………………………虹飞江

侗歌还会唱吗?

——贵州榕江考察记

………………………(美)Daniel B.Wright著 徐新建 译

创演篇

侗族大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

成立前后的难忘岁月………………………………杨国仁

黎平侗族民间合唱团对

 侗族大歌发展的历史性贡献…………………………雅 文

从侗寨鼓楼到艾菲尔铁塔

——“侗族大歌”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冀 洲

民歌——我的母亲………………………………………冀 洲

侗族大歌的新里程

——黎平县侗族大歌“申遗”文本研讨会侧记…普 泉

后记

试读章节

    侗家的歌唱活动

1.侗家的歌唱活动,除唱小歌外都是集体性的,并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性。在侗家的村寨,都有一些歌队的组织。这些歌队是以鼓楼或房族为单位组成,分男的和女的两类;每队人数由六七个到十几个不等,各人都按照声音情况固定地把声部分成高低两个声部;每队有自己的领唱者一至二人,名为“赛嘎”(歌首)。

歌首的条件是唱得好,声音好,懂得多。教歌队唱歌旷叫歌师,任何人只要懂得多的都可做歌师,至于歌师的威信如伺,则要看他在这方面的才能而定。唱歌是以青年人为主,中年人也唱大歌,但少唱小歌。大歌的歌词,有些也可用小歌的调子唱出来。

2.“踩歌堂”是一种祭祀仪式,每年一次,也有三年一次的;时间是从农历正月初三起,在“祭祖坛”或鼓楼进行歌唱,由男女领唱者前领,男女分别列队,携手绕圈边歌边走,领唱者穿礼服,形式很隆重,在开始时还要吹芦笙、放铁炮。

3.“行歌作乐”是侗家日常生活中经常的活动,每每到了晚间,三五个青年带着乐器在房里谈笑歌唱,多数是在姑娘家里,有时也在男的家里,唱得高兴时,往往通宵达旦,天明才散,他们叫做“拜安拉乜”(找姑娘去),作乐叫做“鸟往”,客家称为“坐姑娘”,是男女青年恋爱活动的主要形式。

有的地区有一种“赶歌场”的节目。例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在天柱社学的歌唱大会,到会群众就有八九千人之多,是群众娱乐恋爱的大会。

4.侗家也“吃牯脏”,每隔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三年不等,不吃牯脏的就“吃甲戌”(均系他们的一种节庆),每年一次,时间在九月。吃牯脏和吃甲戌本身都没有什么特殊仪式,不过在这个节日往往有斗牛、歌唱活动等。

            P45-P46

序言

    序 一

       何光渝

侗族的文化十分丰富,十分精彩。

在我的认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侗族文化符号有三:一是鼓楼,一是风雨桥,一是侗族大歌。

我还记得第一次听侗族大歌时的情景。

当然,在此之前,我知道那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是一首很著名的侗族“无字天歌”。

……委婉而自信的歌声响了起来。似乎没有一句歌词,或许是因为我一个侗语字词也听不懂,可是闭上眼,就好像听见微风正轻轻掠过,树叶“沙沙”地响,小苹柔柔地摇,花儿盈盈地笑,在哪儿的树梢上,秋蝉在一声声、一串串地吟唱……随着女歌手们微微摇动的身姿,身佩的银饰叮咚在响,仿佛是淙淙流淌的小溪,清脆而婉转,节奏徐缓地讲述着侗家人的故事,清醇、宁静而神秘……

我的确没有预料到,一曲来自山野的朴实无华的歌唱,会给予我如此抚慰心灵的天籁般的享受。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有过不少接触侗族音乐的机会,听到过更多种组合形式的侗歌:男声多声部、女声多声部、男女声对唱、男女声独唱……有的讲述着古老的历史,史诗般的庄重;有的歌吟着美好的爱情,质朴而轻灵。但印象最深的,仍然是第一次听到的那首《蝉歌》。

在民间,文化并不是抽象的观念或文人墨客的专属。它始终存活于日常的生活和平凡的人生之中。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腹地。复杂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原因,使贵州的侗族聚居区曾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但也因此,使得侗族的文化最大程度地以多种形态保留下来。在“饭养身,歌养心”的侗家人心申,歌唱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因此,在充斥于世的浮华、喧嚣和虚伪的“歌唱”之外,能够聆听到侗家人边缘的、但真正充满感性、生机、亲和、神秘而诗性的侗族大歌的人,真是有福了!

于是,许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贵州民族音乐学者,年复一年地去到侗乡,到侗寨的歌班中,到歌师的家中,搜集、学习、整理、研究侗族音乐,特别是侗族音乐中的瑰宝“大歌”。正是在他们与侗族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侗族音乐、侗族大歌才得以走出侗乡,为人所识。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在这本论文集中,读者不难发现,这里记录下的,既是侗族大歌中最令人心醉的精华部分,也是多年来贵州和海內外学者们探索侗族大歌奥秘孜孜不倦的足迹。其中,有研究侗族大欹的肇始之作,也有对某些问题的不同声音。从中,读者更可以感受到,作为侗族大歌研究发端之地贵州的学者们,为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孜孜以求的海内外学者们,在这些论文的字里行间,总是倾注着对于创造了如此美妙音乐文化的侗族人民的热爱、甚至感激之情。

我特别注意到,其中的某些篇什,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侗歌、特别是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作为侗族精神文化重要象征的侗族大歌,其未来的命运如何?据我所知,如今,除少量村寨和某些特殊场合(如节庆时、旅游点上的演出),已经难以找到自发组合的大歌班子,自愿从小开始学唱侗歌的男孩、女孩,也已经难以在村寨中听到自发演唱的美妙的大歌旋律。历史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间总会无情地淘洗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样式。在现代化和现代性作为人们普遍诉求的理想模式和价值观念的今天,包括侗族音乐文化在内的侗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也都同时面对着诸多的诱惑和选择。像侗族大歌这样的原生艺术样式和古老传统,在今天是否就必然会失去它传统的生存空间,就没有其得以延续和承继的合理性?是否就真的不能够为现代艺术的、文化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在我看来,问题的另一方面还在于,自然物种的灭绝,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分掠夺;而某种文化形态的灭绝,则完全取决于人的自我选择。当我们保护自然物种的时候,其实已经很难让它们都恢复到过去的自然状态。当我们下大力保护比如侗族大歌这样的文化形态时,是不是就能够让它重现过去那种“侗家男女老幼都会唱侗歌”的自然状态?这真的很难说清。因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人自身,人的思想是不会因为某种文化形态是否被保护而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果从內心厌倦了某种文化形态,那么,维系人们延续这种文化形态的唯一目的,也许就只剩下了经济动力——比如,为旅游者的钱袋表演,到“外面”进行商业性的游演。这就关涉到在地区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推广与可维护性保护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了。

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悖论,是一柄“双刃剑”。我想,这也许就是侗族大歌目前的生态环境。是需要正视,也需要研究的。当然,这也许不在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范畴之内。那就是题外的话了。

               2003年6月于贵阳

后记

2002年在贵州黎平县召开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九届年会,确定了“侗族大歌研究”为大会的议题之一,这使众多侗族大歌的研究者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贵州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侗族大歌的发现、发掘、介绍、研究一直成果不断、新人辈出。他们申有首次发现并把侗族大歌介绍出去的郭可诹(薛良)先生;有侗族大歌的另一发现者萧家驹先生,他于1957年主持了对侗族大歌的首次大型采集活动,于1958年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研究专辑《侗族大歌》,并为之作“序言”;同时还造就了像张申笑、张勇、吴定邦这些侗族学者;以及冀洲、王承祖、杨方刚、古宗智、殷干清、雅文、郑寒风、邓光华这样一批他族专家,他们都为此倾注了心血。可以说:贵州学者对侗族大歌情有独钟。

2002年9月,贵州省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曾编印了一本名为《侗族大歌研究在贵州》的资料集,收入了贵州学者研究侗族大歌的文章二十篇,献给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九界年会。在“前言”中我们曾表述过这样一种认识:“对于享誉中外的奇世珍宝‘侗族大歌’的研究,是层次推进的接力棒式的历史性工程。侗族大歌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对它的研究,绝非朝夕可得,需要我们若干代人作出锲而不舍的努力。”因此,我们编辑《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正式出版。

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领导的赞赏与支持,给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下发了“委托书”,责成贵州省音乐家协会全权负责。会长樊祖荫同志来信说:“出一本较完整的侗族大歌论文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2003年2月工作正式启动。

我们于同年6月20日分别给初拟选用论文的作者去函联系,函中写到:“拟选用您的××××(题目)文章,特函征求您的意见,如同意选用,请于7月30日前将‘回执’寄回,如逾期不见回复,我们将视您已同意选用(您的文章)。另外,此项工作由我会自筹资金,经费十分有限,故不能按规定支付稿酬,对各位作者只能赠书略表谢意,还望得到您的理解。”

函发出后,得到了全国各地学者的响应与支持,纷纷寄来了“回执”和新的文稿,或提供我们尚未掌握的论文线索;但也有个别作者没有回信。我们便按“视您已同意选用”的原则,文章照选。现在此重申,望未能联系上的作者见书后,主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联系函”精神,补赠书略作谢意。

这项工作得到了黎平、从江县领导的积极响应,黎平、从江、榕江三县的有关同志还寄来了该县的“现状报告”,使我们得到了来至“歌乡”第一线的最新消息,十分珍贵。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先生一直十分关注我们工作的进程,来电、来信发表了许多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还为本书作序。我们在此一一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还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经费的原因,还有一些文章未能入集,非常遗憾;另外,由于全国各地诸多学者的研究文章中,有些重复的内容,在不影响全文原意的情况下,我们对某些文章进行了节录或删改。

尽管留下了这许多遗憾,但我们深信,这本《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的出版,仍然是侗族大歌的主人以及关心、研究侗族大歌的广大读者与学者们所关注的大事。

我们祈盼这本文献能像侗族大歌一样受到各界人士的关爱。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中笑//杨方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211294
开本 32开
页数 5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0
出版时间 2003-10-01
首版时间 2003-10-01
印刷时间 200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607.272-5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03
141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0: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