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随后千百年之间,在中华大地上开枝散叶,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在华夏大地上的传播之路由一座座蜚声中外的佛教石窟、佛教圣殿连接而成。佛像则犹如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一串串明珠,闪耀出时代赋予它们的璀璨艺术之光:北魏的秀骨清相、隋代的朴达拙重、唐代的健康丰满、宋代的世俗可亲……
你知道吗,观世音本为男儿身,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则是由武则天为原形,“天龙八部”源自佛教!
图书 | 佛像艺术造型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佛教在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随后千百年之间,在中华大地上开枝散叶,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在华夏大地上的传播之路由一座座蜚声中外的佛教石窟、佛教圣殿连接而成。佛像则犹如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一串串明珠,闪耀出时代赋予它们的璀璨艺术之光:北魏的秀骨清相、隋代的朴达拙重、唐代的健康丰满、宋代的世俗可亲…… 你知道吗,观世音本为男儿身,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则是由武则天为原形,“天龙八部”源自佛教! 序言 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传人中国,为什么能在华夏大地上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能使那么多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这并不是全靠佛教的经文和教义,形象化的东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这对象和形体便是佛教的造像。因为在千百万佛教信徒中,绝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不可能看懂浩繁的佛经,吏不可能探讨佛经中包含的深奥的哲理,而主要靠佛教造像这个载体去寄托自己的愿望,祈福祛凶,保佑平安,把佛像当成有求必应的保护神。再加上历代统治集团的加盟,开凿石窟,雕造佛像,构筑寺庙,塑制佛像,使这一尊尊来自印度的佛、菩萨、罗汉、诸天,与中国的民族艺术相融合,逐渐成为中国式的佛教造像。 一 当我们沿着佛教在华夏大地上传播的轨迹作一番巡礼的话,一座座蜚声中外的佛教石窟便首先呈现在面前: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广元千佛崖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响堂山石窟、云南剑川石窟、新疆吐鲁番石窟……石窟内的佛像犹如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一串串明珠,闪耀出时代赋予它们的璀璨艺术之光:北魏的秀骨清相、隋代的朴达拙重、唐代的健康丰满、宋代的世俗可亲…… 这一座座佛教石窟,反映了某一时代某一地区的审美风尚与科技工艺水平,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古道,是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凿,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虽经岁月的更迭和各种自然、人为的破坏,仍保存着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和元等十余个朝代所开凿的五百多个洞窟,二千余尊彩塑佛教造像。 早期的彩塑佛像带有西域或印度佛像的痕迹,通鼻高额,眉眼细长,给人一种森严之气。隋代以后,逐渐汉化,至唐代达到鼎盛。塑像有较强的写实性,如158窟中长达15米的卧佛像,表现佛祖释迦牟尼涅檠时的情景,但给人感受的不是一具失去生命的僵尸,而是沉浸在甜蜜的睡意之中,显得安详宁静。敦煌菩萨的造像,体现了女性庄重秀丽、温文典雅之美,天王力士则集中体现了男性的力度和刚强。值得一提的是敦煌飞天,这些能奏乐、善飞舞的香音之神,轻盈飘逸、浪漫超群,成了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东方美神。 云冈石窟地处山西大同西郊,依山开凿,气魄宏伟,现存五万多尊佛像,造像风格既有北方早期造像的特点,又与来自西域、凉州的风格融为一体,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最具代表的是第20窟高达13.7米的释迦牟尼坐像,容貌形同帝身,面部威严丰满,唇薄鼻高,两肩宽厚,双耳垂肩,身着右袒式通肩服装。突出了“佛即帝王”的意识。鲁迅先生曾把“云冈的丈八佛像”和“万里长城”并列,可见其艺术成就的高超。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的伊河两岸,开凿于北魏,此后,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宋各代都在龙门开凿造像,现有大小造像十万余尊,其中首推唐代女皇武则天赞助二万贯脂粉钱所开凿营造的奉先寺最为突出。主佛卢合那雕像高达17.4米,头高4米。大佛结跏趺坐于双重莲瓣的八角形须弥座上,身着通肩式袈裟。面容丰满端丽,既具有男性的端庄气派,又有女性的典雅风度。佛的两旁依次是弟子阿难、迦叶,菩萨文殊、普贤及天王、金刚力士等,主次分明。我们可以把它视为皇权与文臣武将在佛教造像中的再现。 二 “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的佛徒释子们都喜欢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去修建佛寺禅院,规模宏大者,气势非凡,一如皇宫;结构小巧者,也善取山光水影,别具情致。 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分别是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四大菩萨说法的道场,都曾有过寺庙林立,佛像四布,暮鼓晨钟,山鸣谷应的兴旺时期。此外,江浙一带的天台山、雁荡山、天童山、南明山、虎丘山,福建的鼓山,江西的庐山,湖南的衡山,云南的鸡足山……都是华夏大地著名的佛教胜地。其他如白马寺、佛光寺、隆兴寺、悬空寺……等,均是中国佛寺中的典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吟颂南朝佛寺众多的诗句成了千古绝唱,虽然在以后的岁月中有过减缩的记载,但更多的却是被后世所重复。 有寺便会有佛像,这一尊尊大大小小的佛国世界中的造像,大都用木雕泥塑彩绘而成。它们虽没有像石雕那样久远永恒,却也在历史的风烟中不断更新,和石窟内雕凿的佛像互相晖映,成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倘若没有佛寺禅院,除去佛国造像,则名山胜水将会变得枯瘦,旅游天地也会变得清冷。 三 中国历代佛教造像的艺术家们,用灵巧的双手,在表现他们对佛国天界无上虔诚的同时,也生动地展示了历史的丰富内涵与中华民族生生不绝的创造伟力。这种伟力组成绵延千万里的佛教造像文化长廊,在华夏大地上凝聚成一道永恒、亮丽而恢宏的风景线,一代又一代的过客从它们面前烟云般地、无可挽回地逝去了,唯有这道风景线固执地表达着无穷无尽的神奇魅力:大佛的妙相庄严,菩萨的华贵秀美,罗汉的智睿纯朴,天神的英武威猛,飞天的婀娜多姿……,它们犹如一道诱人的艺术长卷,感染着一世又一世华夏儿女的情感,使人一唱三叹;又如一股甘洌的清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田,令人流连忘返。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佛像艺术造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华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4685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6-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2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79 |
宽 | 194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21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