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原始的数量和时间概念,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具的出现,先秦时期历法的制定、时间的测量,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与混乱的时期,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到隋朝的统一,唐宋时期的度量衡,汉至唐宋时期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元明清时期的度量衡,元明清时期的计量技术及近代对度量衡的改革及米制的推行等十二章。
图书 | 中国古代计量史图鉴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为原始的数量和时间概念,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具的出现,先秦时期历法的制定、时间的测量,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与混乱的时期,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到隋朝的统一,唐宋时期的度量衡,汉至唐宋时期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元明清时期的度量衡,元明清时期的计量技术及近代对度量衡的改革及米制的推行等十二章。 序言 计量科学源于远古,扩展于现代。中华文明5000年以来,计量技术一直与社会生产、商品交换互相促进,并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计量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受到儒家礼乐制度的深刻影响。古代经典著作《尚书》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礼记》云:“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2000多年来,度量衡的发展与乐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乐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单位制,经过《汉书》整理成文,代代相袭,至清朝仍被康熙、乾隆所遵从,甚至延续至中华民国时期。同时,由于受古制的束缚,度量衡的改制与创新皆难以被接受,如宋朝学者李照奉诏制乐秤,提出将秦汉以来的16两1斤制改为10两1斤制,以1升水之量定1斤之重,然而,这一更加科学的制度,却未被采纳。尽管如此,中国的度量衡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地发展着,最终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而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中英对照的《中国古代计量史图鉴》,便是从这个历史宝库中精选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图片,并加以扼要论述,它从一个特殊的层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是与各国计量史同行进行交流的极好书品。 本书编著者丘光明女士从事度量衡史研究,三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地搜集历史资料,研究实物器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丘女士之所以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除了她的勤奋刻苦之外,也有一点家学渊源。她的祖父是清朝末代进士,官至保庆知府,也是知名学者和教育家;她的父亲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文史专家。这些都成为她从事学术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家庭背景。我衷心地期望她继续努力,为这个重要的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此为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古代计量史图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丘光明 |
译者 | 张延明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93284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0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8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B9-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85 |
宽 | 21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