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耶鲁的青春岁月--21名耶鲁大学中国本科生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耶鲁是一个神奇的学校,她有巨大的魔力,吸引你。不是某一个教授,不是某一个建筑,也不是他的历史,只是从整体来说,她有魅力。年轻充满活力,成熟充满魅力,年轻和古老,激情和理智都在这样一个学校展现。你唯一能说的,就是遗憾你的青春没有在这里渡过。——本书介绍了21名耶鲁大学中国本科生访谈录,让您亲身体验这神奇的学校!

内容推荐

本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这些学子的成长经历与背景,包括他们的家庭、中学教育;他们申请美国大学,特别是申请耶鲁大学的过程;他们对自身成长经历的评价;他们来美国后如何经历语言、文化以及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他们在耶鲁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他们毕业找工作的经历,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与展望。我们希望通过介绍他们的亲身经历,为那些立志出国求学的中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经验与指导;为那些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大学深造的家长提供一些感性认识,还希望能为那些正在思考中国的中学和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人们提供一些国外中学、大学教育的实例与比较。

目录

张泰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袁健:我的未来不是梦

周希舟:我还想回到湘江里游泳

刘东恒:像罗拉一样快跑

孙历汉:小鲤鱼跳龙门

董欣:耶鲁毕业生

李一展:选择决定命运

翁杰:恰逢商人辈出的年代

王淼:认识自己 飞扬青春

马辛:温柔地前行

黄志鸿:我的未来一定和中国有关

翟佳:铁道边长大的少年

陶 杉:希望抓在自己手里

董怡立:我是务实的上海人

任远:在激进和保守之间游走

赵霄雪:选择自由和更大的空间

吴 亮:风雨之后是彩虹

沈悦:成长中最大的遗憾是离中国越来越远

肖婧婧:最崇拜的人是周恩来

曾字廷:渴望在掌声中成功

张涧清:展开翅膀

试读章节

我从去年开始做CUSY(耶鲁大学本科生院中国学生会)的会长。我们也是通过选举,耶鲁的本科生中国人比较少,只有三十多人。现在的学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比我高一届,耶鲁每年招收五个左右吧,我们这届招了七个,下一届就有十个。但是新生有很多背景不太一样,好多是在新加坡读过高中,但是拿中国护照的同学。

当这个主席其实是我很主动,我很愿意做一点事情。我比较有责任感,很多事情都很细心。我记得大一的时候第一次在这里过中秋节,很不熟悉,然后CUSY的学生帮助我们新生买东西、借书,请我们新生吃饭,大家聚在一起,让我们感到很温暖,像大家庭一样。在CUSY可以找到知心的朋友。我们都很不屑国内模式化的东西,我们就是让大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每年耶鲁和哈佛球赛时,我们会组织去哈佛,哈佛那边的中国学生会负责接待。每年都有很传统的新生晚餐,每年毕业生都有告别晚餐。我们比较像一个大家庭,针对内部的活动比较多。我们这边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国内很多的报道都说这边的生活怎样丰富多彩,其实压力很大。

以前耶鲁的一个毕业生,毕业后去内蒙古通辽市的一个中学教书。因为他在那边教书看到那边很多学生是因为家里没有钱就辍学了。他回来后就倡议通过学生会进行捐款。我们从国内带来一些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在学校里“义卖”,还有我们这边很多同学会绘画书法的,自己画自己写,然后拍卖,给那个中学的学生捐款。我们每年都组织这样的活动,每次大约捐一千美元左右吧,每年都能资助一些学生上学。我们还会请人来进行不同的讲座。

可能是觉得我们自己的能力有限,那种太大的事情,现在没有想过。但是从小事情的方面,我倒是一直在想。比如现在回北京,北京现在也是一个国际的大都市了,但是很多英文用法非常不标准。很多电视节目,包括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还有很多机场的标牌,英文都是错的。比如说我们在北京机场看到“紧急出口,平常不得入内”,就翻译成:Don’t enter in peace time,好像说和平的时候不能进去,只有打仗的时候才可以进去,确实看起来让人笑话。所以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很值得做一做,特别是北京快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了,基本标识、招牌的规范、正确是必需的。这方面,我们很想做点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P111-113

序言

走在今天的耶鲁校园,我已经很难因为看到华人的面孔,甚至听到带着各地口音的中文对话而产生那种“他乡遇故人”的激动,因为中国学生已经成为多元化的耶鲁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只是当我遇到一个美国学生说着比我还要标准的普通话时,才会产生一种既兴奋又嫉妒的感觉。

2004年秋天,我坐在纽黑文的家中,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幼童》。当我看着片中那些熟悉的康州以及耶鲁的校园风光,聆听耶鲁的历史学教授讲述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的故事,重温早在150年前120名中国幼童来美求学的曲折经历,作为一名留学生的我,心中不免涌动一股莫名的激动。

在所有的美国大学中,耶鲁招收的来自中国大陆的本科学生人数最多。我以前也零零碎碎地听到一些有关他们的故事,在看过《幼童》后,我不由得和做电视记者的妻子开始讨论,能不能拍摄一部反映在“幼童”赴美留学一个半世纪后,在21世纪初来美国攻读大学本科的中国年轻学子(新时代的幼童)的纪录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暂时搁置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的想法,决定先用文字将这些耶鲁中国本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因此,我们也常开玩笑把这本书称作“书本纪录片”。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采访,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这些学子的成长经历与背景,包括他们的家庭、中学教育;他们申请美国大学,特别是申请耶鲁大学的过程;他们对自身成长经历的评价;他们来美国后如何经历语言、文化以及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他们在耶鲁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他们毕业找工作的经历,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与展望。我们希望通过介绍他们的亲身经历,为那些立志出国求学的中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经验与指导;为那些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大学深造的家长提供一些感性认识,还希望能为那些正在思考中国的中学和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人们提供一些国外中学、大学教育的实例与比较。

我常常为自己能够在耶鲁这样一所历史悠久、充满人文精神和学术氛围的大学里学习和研究拥有一份感激之情。耶鲁大学雷文校长,把加强中美教育交流作为耶鲁建设国际性大学的重要环节,甚至提升到为中美两国在2l世纪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奠定坚实基础的战略高度。对于这种远见卓识,我感到由衷的钦佩。我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加强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增添一份微薄的贡献。

               施 涵

           2005年除夕夜于美国康州纽黑文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耶鲁的青春岁月--21名耶鲁大学中国本科生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宇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67773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4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9: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