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与生俱来,而我们又必须回答?
久远的万物有灵信仰,神秘的魔巴咒语,奇异的通天神器木鼓,勇武的剽牛和砍牛尾巴,鲜为人知的司岗里祈祷词……一个自认从洞穴里走出来的古老民族,一个日益受到世界关注的民族,“江三木罗”的歌声世代传唱,刻印着人类童年印记的人们。如火如荼的歌,如醉如狂的舞,虔诚野性的信念,热烈赤诚的祭拜,从这里,走进那群曾经活得鲜烈,至今鲜列地活着的族群……
图书 | 解密佤山 |
内容 | 编辑推荐 人类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与生俱来,而我们又必须回答? 久远的万物有灵信仰,神秘的魔巴咒语,奇异的通天神器木鼓,勇武的剽牛和砍牛尾巴,鲜为人知的司岗里祈祷词……一个自认从洞穴里走出来的古老民族,一个日益受到世界关注的民族,“江三木罗”的歌声世代传唱,刻印着人类童年印记的人们。如火如荼的歌,如醉如狂的舞,虔诚野性的信念,热烈赤诚的祭拜,从这里,走进那群曾经活得鲜烈,至今鲜列地活着的族群…… 内容推荐 《解密佤山》作为一本图文并茂的佤族文化散文,以亲和易读的行文.同时不失理论思索的严谨,对佤族文化作了全面记述和深入理解,为读者打开了一道解读佤山、认识佤族的窗口,并为读者解开了关于这一民族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目录 序 丹增 卷首 佤山印象 云雾中的佤山西盟:有多少秘密在其中 从洞穴里出来的阿佤人 从认识一个佤族老人开始佤文化之旅 古老神秘的信仰——万物皆有灵 在佤山可以真切体会“天人合一” 走进人神共居的佤族家园 女人死后归到母性大神“木依吉”那里 男人死了化成蝴蝶“阿依俄”回到人间 阿佤人的“先知”魔巴 魔巴和魔巴的“咒语” 魔巴以神的名义传承文化 木依吉神指认魔巴 “司岗里”的秘密 追寻“司岗里” 对一个山洞的虔诚朝拜——阿佤祭司岗 失传的“司岗里”祈祷词 发现佤族“圣经”——解读“司岗里”祈祷词 “司岗里”神话史诗中那些人类远年秘事 通天神器——木鼓 喀咯木依吉和木依吉 人神共欢:感受阿佤人拉木鼓 木鼓来历与阿佤人历史的变迁 木鼓舞:一个古老民族生命力的见证 剽牛与猎人头 在亦颂亦诉中剽牛 狩猎时代的勇士训练:砍牛尾巴 “龙摩爷”与“鬼林” 佤山旧事——猎头祭谷 生活在“江三木罗”时代 公平、公正的古代英雄江三木罗 像江三木罗那样歌舞着生活 卷尾 试读章节 在云南西部群山中,居住着一个古铜肤色的民族——佤族,他们以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为世人所知。他们以雄浑的“木鼓舞”、狂野的“甩发舞”征服了世界观众。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封闭,这—族群的居住地之一——西盟,很少有人深入,让一池美妙神秘的勐梭湖水沉睡在尘世喧嚣之外;这个居住于美丽的勐梭湖畔,尚保留着原始文化和原始社会形态遗风的民族,他们万物有灵的古老信仰以及他们尊承自然、简朴贫乏却感恩快乐的“天人合一”的心灵世界更是鲜为人知。 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和缅甸、泰国等地,人口总计100万,我国大约38万(第五次人口普查),境外约60多万。佤族把他们居住的这一带山区称为阿佤山。 西盟是阿佤山的中心地区。据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云南西盟佧佤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和“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西盟县·佤族卷》,阿佤山中心地区,以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主,其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西盟县·佤族卷》指出,属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佤族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前,西盟佤族约4万人,占佤族总人口的23%,占西盟县总人口的86%。西盟佤族由于与其它民族联系交往较少,社会处于封闭状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还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 这个结论指出西盟佤族是新中国建立之前还保持了原始社会形态的民族之一。 历史的迟滞让生活在阿佤山的这一民族保留了原始社会的诸多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结构,社会发展的延缓,使这个古老的民族至今还延续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质。因此,西盟佤族被作为“人类原始社会的活化石”,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 这个肤色特点鲜明的民族,一直在默默地传承着人类古老的文化。由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信仰维系的佤族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有着高度的和谐。他们的精神世界简单、随性、谦逊、宽容。虽然他们的生活常常陷入困窘,但他们却活得很开心,物质生活的贫困没有阻碍他们成为精神世界的富有者。阿佤山的一事一物,都让研究者入迷,让猎奇者神往,也让困倦浮躁的现代人重新审视生命。 人类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与生俱来,而我们又必须回答?P1-2 序言 作为云南文化资源家底普查工作的重要一站,我曾与专家们一道多次走访了西盟佤山,与佤族同胞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吹快而难忘的时光,也记录下了许多宝贵的民俗资料。在云遮雾绕的阿佤山里,在氤氲旖旎的勐梭龙潭边,这块神秘土地上的世居民族佤族,他们黝黑的肤色,鲜明的个性,古朴神秘的文化,奔放忘情的歌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密佤山》作为一本图文并茂的佤族文化散文,以亲和易读的行文.同时不失理论思索的严谨,对佤族文化作了全面记述和深入理解,为读者打开了一道解读佤山、认识佤族的窗口,并为读者解开了关于这一民族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西盟佤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还保持了原始社会形态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形态的直接过渡,使得西盟佤族的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入发掘的价值。因为没有文字,佤族仅靠言行记录的文化体系,印刻着原始社会末期的佤族先民对于自然和人类的古老认识,内涵非常丰富。他们简朴贫乏又感恩快乐的“天人合一”的生活,又为其文化增添了与众不同的浓郁的民族风情。如果说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民俗、宗教、艺术多元融合,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文化富矿那么西盟佤族文化更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堪称一座金矿。正像作者所言,这是一部古老的人类历史相册。 朱飞云、梁荔、刘军三位作者翻检这本老相册的态度是谦逊的,认真的。也是面向未来的。本书不是一般的风情展示,没有驻足观赏,没有媚俗猎奇。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作者们历时两年多专门在阿佤山深处寻根索源,进行田野调查,查阅研究资料,对西盟佤族的“司岗里”、“木鼓”、“剽牛”、“魔巴”、“江三木罗”、“猎头祭谷”等文化符号进行了梳理和解读。也正是在脚踏实地深入民间的过程中,作者们才得以发掘整理出了西盟佤族的创世纪——《司岗里祈祷词》,为进一步研究阿佤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线索。 一方面,历史在这里积淀了独特而富足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发展的艰辛也使得这块土地至今还是扶贫的重点,让他们跟上小康步伐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如何把加快地区发展与保护发展佤族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做好这项工作.解读历史遗存,贴近民族生活,全面理解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核,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把每一种文化置于其历史的时空中,置于人类不断进步的尺度里,我们将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的理解,对人类文明的走向获得更多方位的审视视点。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护争发展璀璨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推进我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最终实现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2005年8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解密佤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飞云//梁荔//刘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云南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952795 |
开本 | 其他 |
页数 | 16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5-12-01 |
首版时间 | 2005-12-01 |
印刷时间 | 2005-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8.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云南 |
长 | 204 |
宽 | 16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