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有人说:“她要的就是没有一朵花、没有一瓣眼泪送她退场,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
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了解了张爱玲,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叫“传奇”——那只是人生的几个片段,几个与生活无关的华丽细节,就好像短暂的恋爱,或夸张的戏剧,只有最具张力的情节才有可能进入观众的视野。而那被省略的部分,那旷日持久的平常与琐碎,等待时日消磨的耐心与艰难,真正的人生,没有华采的乐章,只有传奇人物独自去品尝了。
图书 | 传奇中的传奇(凝视张爱玲)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有人说:“她要的就是没有一朵花、没有一瓣眼泪送她退场,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 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了解了张爱玲,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叫“传奇”——那只是人生的几个片段,几个与生活无关的华丽细节,就好像短暂的恋爱,或夸张的戏剧,只有最具张力的情节才有可能进入观众的视野。而那被省略的部分,那旷日持久的平常与琐碎,等待时日消磨的耐心与艰难,真正的人生,没有华采的乐章,只有传奇人物独自去品尝了。 内容推荐 1995年9月,美国洛杉机10911 Rochester Ave。公寓206室,一个瘦削的背影缓缓倒下。这是张爱玲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个背影。 是什么,使得一个女人如此冷静地面对死亡,并加以预先的操持?回望张爱玲,凝视她留给我们的影像,会发现她的脸庞似有令人不适的表情。这表情矜持、生涩,即便在笑着的时候,也会流露出不易察觉的冷意。 目录 引言 一 最后的张爱玲 二 张爱玲的上海 三 童年 四 教会学校 五 爱丁顿公寓和姑姑 六 香港的日夜及其它 七 流言与传奇 八 传奇中的传奇 胡兰成眼中的张爱玲——《今生今世》片断 九 告别大陆 十 美国没有神话 附录 张爱玲年表 试读章节 一 最后的张爱玲 1994年,有两件事值得提及。一件是台湾的《中国时报》向张爱玲颁发了终身成就特别奖,另一件是她的《对照记》由台湾皇冠文学出版公司出版。在这本书里她收录了从出生到定居美国六十多年间的五十多幅照片,附记简短的回忆性文字,行文十分悠缓,流露出归途在望的从容与释然。但这幅照片并不包括在内。 这是一张不祥的照片,在死亡的影射中引入了十分对立的意象,氛围诡异而尖锐。显然,她试图表达什么,但我并不认为这只是关于死亡的简单暗示。张爱玲是个刻薄的女人,她的略带讥诮的微笑告诉我们,这样的暗示另有意味。 一年之后,也就是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10911Rochester Ave.,#206,Los Angeles公寓悄然谢世,享年七十四岁。 关于张爱玲之死,当时的媒体有过种种报道。作为张爱玲在美国最亲近可靠的朋友和遗嘱执行人,林式同这样记述道: 1995年9月8日,中午12点多钟,我回家正想看当天还没看完的报纸,12点15分,张爱玲公寓的经理,祖房时见过的那伊朗房东的女儿,突然打电话来说:“你是我知道的唯一认识张爱玲的人,所以我打电话给你,我想张爱玲已经去世了!” 张爱玲是躺在房间里唯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去世的,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腿都很自然地平放着。她的遗容很安详,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灯在房东发现时还亮着。…… 殡仪馆的人说看情形张爱玲已经去世三四天了…… 据林式同回忆,1984年之后,张爱玲即因一个荒诞的理由在洛杉矶的各个汽车旅馆中不停地搬迁,有时一个星期就换一个地方——她认为她的公寓里总是爬满了蚤子。为此,她丢掉了所有能丢弃的东西,甚至剪掉了头发。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1988年找到治疗皮肤病的良方为止。居无定所的日子,不仅使她遗失了许多珍贵的手稿甚至身份证件,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这让人想起十九岁时她在《天才梦》里说过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晚年的张爱玲在洛杉矶过着深居简出、与世隔绝的生活。她极少见人,拒绝着一切外来的干扰,也从不“干扰”别人,这一点无疑秉承了她做人的一贯原则。胡兰成在他的《山河岁月》中曾经写道:“我在人情上、银钱上总是人欠欠人,爱玲却是两讫,凡事像刀截的分明,总不拖泥带水。她与她姑姑分房同居,两人锱铢必较。她却也自己知道,还好意思对我说:‘我姑姑说我财迷。’”那时她二十三岁,所有的亲友中,姑姑是她最亲近和敬爱的人。 岁月的流逝显然并没能让她改变什么。事实上在后来的一再转述中,正是这种“人不欠我我不欠人”的处世姿态,为她平淡的晚年生活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在这方面,曾经轰动一时的“垃圾事件”颇值一提。 自1961年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金锁记》誉为“中国从古代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之后,张爱玲的声望在台湾开始回升,1970年代掀起的张爱玲热也是由台湾发起并迅速波及香港和大陆的。到了1980年代后期,能否得到张爱玲的消息已经成为决定报纸销量的重要指数,在这样的情况下,采访她的人前仆后继地涌向洛杉矶。然而,自1972年在旧金山接受水晶的采访之后,张爱玲便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面对张爱玲的自我壁垒,媒体的精英们纷纷落马铩羽而归。只有一个叫戴文采的女人百折不挠,在采访的请求被断然拒绝之后,悄悄地搬到了张爱玲的隔壁,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用菩提树枝将这位邻居丢弃的垃圾勾到自己的房间。 对于这篇后来遭到一片斥责的“垃圾报告”,当时的知情人之一季季在他的回忆文章《我与张爱玲的垃圾》里这样写道:“现在回想整个事件的经过,我仍然非常为张爱玲感到悲哀。这件事不是一个单纯的‘张爱玲垃圾事件’,而是一件‘文化界的垃圾事件’!” P6-8 序言 她写着写着,就会忍不住与我谈起张爱玲,就像一个女人长期和另一个女人过从甚密,忍不住要向自己的丈夫或情人泄露些什么。 在张爱玲的经历里面,确有一些令人震惊的东西,她对此已经如数家珍,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一件事情,就是晚年的张爱玲深受皮肤病的困扰,产生了到处是蚤子的幻觉,为此而不断地搬迁,只要我们想到张爱玲曾经写下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就无法不因此而思考命运。正是从对一个生命进行感知的角度,我的妻子试图做出一些分析与还原;她在绘制这幅张爱玲肖像的过程里,诚实地“只画出领会的部分”。 读者们的情感往往倾向于一种艺术家本人的不幸,他(她)的伤痛、放纵、流亡、猝死与自杀等等(我怀疑至少有过那么一部分艺术家接受了暗示,按这样的“阅读期待”毁灭了自我)。我的妻子与此类不良癖好绝缘,对细节的深入接触使她如坠冰窖,甚至有些厌恶张爱玲,因为从这位晚年得以被加冕的女性那里,她觉察不出生命的暖色——有一天她说了很多张爱玲的坏话,最后做了一个假释:“如果张爱玲是我们的一个朋友,经常地侍在一起,我肯定一点也受不了她。”随着写作的推进,她的理解在逐渐加深,到了后来,她关于张爱玲的一些谈论,在-我听来已经进入对人性的真正思考,张爱玲的各个局部不再被一味地放大,而是整体性地成为了一个被凝视的对象。 我认真地倾听着她的见解,并且从她那里获得了自己未曾发现的东西。有时候她的谈论确实可以用“精彩”来形容,当她的声音低弱下去的时候,我忍不住会说:“将你刚才说过的这些记下来,这会是一本好书。”这是因为当我翻阅她的稿件时,多少发现她进入字面世界后存在的一些犹豫,她有意要求自己变得更为周密,由此带来了某种损失。在那段日子里,家中几乎到处都有张爱玲的肖像、文字、痕迹以及气息,其作品集总是翻开在某一页上。在她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竟然也不知不觉地将张爱玲的那些作品全部重读了一遍。 法国诗人瓦雷里在《司汤达》一文结尾处写道:“关于司汤达的话,说不尽道不完。在我看来,这就是至高无上的褒奖。”这也合适于张爱玲。在当今的倾向中,批评家注重对其文本的研究,追溯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文化史学者们借助她的文学语汇切入年代氛围,复活一座消逝的世界;读者们往往流连于她的文字之美,混合着对她的身世、经历和仪态的爱慕和猜想,在一定程度上,将她刻意贵族化了。而对于这位孤高、文字与处世都含有某种极致调式的先辈,其后的作家们或者受益良多,或者作了一些特质的继承,或者自觉报以回避的态度,或者显示出轻视和调侃——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视为自然,一个生命消散之后的自然:沙滩注定要受不同海潮的解释。 这本小书完成后,有一天,妻子述及她最深的感触,是“因为写了这本书而与张爱玲和解了”。 2004年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传奇中的传奇(凝视张爱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罗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4350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6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0 |
出版时间 | 2008-08-01 |
首版时间 | 2008-08-01 |
印刷时间 | 200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00 |
宽 | 143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