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学术概论》初版以来,四分之三世纪过去了,它不仅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且在学者中间,它的价值也不断上升,乃至成了清学史研究必备的经典性名著。
《清代学术概论》,并不是一部单纯的论述清代“思想界之蜕变”的专门史著作,同时也是粱启超个人的一部学术回忆录。
| 图书 | 清代学术概论/蓬莱阁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从《清代学术概论》初版以来,四分之三世纪过去了,它不仅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且在学者中间,它的价值也不断上升,乃至成了清学史研究必备的经典性名著。 《清代学术概论》,并不是一部单纯的论述清代“思想界之蜕变”的专门史著作,同时也是粱启超个人的一部学术回忆录。 目录 《清代学术概论》导读 清学史的经典性名著 梁启超与“五四事件” “迷梦的政治活动” 映现危机意识的“心影” 徘徊于治学与问政之间 并非治清学史的第一人 章太炎和梁启超,兼及刘师培 非天才的天才论述 自己给自己作盖棺之论 节目提要 自序 第二自序 一[论时代思潮] 二[略论“清代思潮”] * 原著分节以数序,方括号内的节题是校注者所加。 三[清学的出发点] 四[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五[阎若璩和胡渭] 六[黄宗羲和王夫之] 七[颜元] 八[梅文鼎、顾祖禹和刘献廷]- 九[由启蒙到全盛] 十[考证学的“群众化”和惠栋学派] 十一[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 十二[戴门后学] 十三[“朴学”] 十四[经史考证] 十五[水地与天算] 十六[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 十七[清代的“学者社会”] 十八[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 十九[桐城派与章学诚] 二十[清学分裂的原因] 二十一[清学分裂的导火线] 二十二[清代今文学与龚魏] 二十三[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的中心] 二十四[《大同书》是康有为的创作] 二十五[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 二十六[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 二十七[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谭嗣同] 二十八[清学正统派的殿军——章炳麟] 二十九[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 三十[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学] 三十一[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 三十二[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 三十三[结语] 附录 清代学术概论序 校订赘语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清代学术概论/蓬莱阁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梁启超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2305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11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21 |
| 出版时间 | 1998-01-01 |
| 首版时间 | 1998-01-01 |
| 印刷时间 | 2006-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18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
| 丛书名 | |
| 印张 | 5.625 |
| 印次 | 5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02 |
| 宽 | 140 |
| 高 | 7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204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