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智慧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本书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融合东西哲学主流,以“优雅的文体”,从劝勉世人和实用观点着手,以卓然的智慧与洞见,平实而又精妙的笔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讲求如何安排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获得最大可能的幸福和成功,教导我们如何拥有一个幸福人生。可读性极高、令人深思、是使人倍加珍惜人生的智慧结晶。

内容推荐

叔本华以《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奠定其哲学地位,但开始使得世人重视他的著作是在《补苴论文集》出版之后,而本书则是《补苴论文集》中最精华的部分。叔本华融合东西哲学主流,从劝勉世人和实用观点着手,以卓然的智慧与洞见,平实而又精妙的笔触,论述应该如何看待财富、地位,如何求取成功和幸福。这是闪烁着高度人文价值的一本哲学杰作,是可读性极高、令人深思、使人倍加珍惜人生的智慧结晶。

目录

中文简体版前言 刘聪

译者前言 胡百华

导言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

第二章 人的自身

第三章 人的所有

第四章 人的地位

第五章 思辨与箴言

第六章 谈人生的不同阶段

代跋 The Duty Of HappineSs

快乐是责任胡百华

附录

试读章节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将人生的福分划分成三类,那就是得自外界的福分,得自心灵的福分,以及得自肉体的福分。我不计较前面这种划分的内容,只想保留它的数字。据我观察,人的命运的根本不同点,可以归结为三类:

一、人的自身:换言之,就是从人格(personality)一词的最广泛意义而言,其中包括健康,精力,美,脾气,品性,才智和教养。

二、人的所有:就是指财产和其他各种可能占有的一切。

三、人的地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人把你看成什么,或更严格地说,他人是根据什么看待你。这可以从别人对你的看法透露出来,而别人对你的看法,又从你所获得的荣誉、地位和名声中明显地看出。

上面第一类的差异是“大自然”赐给各人的,就从这一事实,我们立刻可以推断出,这些区别对各人的幸福与否所造成的影响,比之后两类要重大和深刻,后两类只是人间安排的结果。得自地位或出身、甚至包括王室所带来的种种特权,跟“真正优异品质”,例如伟大心灵或伟大心胸相比,只不过是舞台上的国王,见到真实人生中的国王。很久以前,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最早的弟子麦阙多鲁斯(Metrodorus),作为他的著作的一个篇章的题目,说过同样的话:“从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超过自外界得来的快乐。”个人幸福的主要因素,还有我们生存的整个模式,都取决于我们内在的品质,也就是在乎我们是如何构成的,这是明显的事实,无可置疑。人的心灵对于一己的感性、欲望和思想所获致的总效果,是否觉得满足,跟他的本质具有直接关系;在另一方面,外界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的影响罢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外在事件或环境,对任何两个人的影响都不同;甚至在完全相似的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天地。一个人能直接领悟的,只是他自己的观念、感情和愿望,外在世界对他的影响,只是它促使他产生那些观念、感情和愿望。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它,所以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听到别人在人生中所经历颇富兴味的事,各人也都想经历相似的事件,完全忘记那些事件之所以具有意义,是在人家诉说时,他具有那种令人羡慕的性向所致。对于天才来说,某些事情是有趣的冒险;但对于普通人的平凡想象,不过是一般的日常事件。在最为极端的程度上,可以拿歌德(Goethe)和拜伦(Byron)的诗为例子,他们的诗很多是明显的来自实事。愚痴的读者可能会妒忌诗人,因为那么多有趣的事发生在他们身上,而并未羡慕诗人莫大的想像力可以把极平凡的经验变得那么伟大和美丽。

同样的,某一情景对乐观的人看来只不过是一次可笑的冲突,忧郁的人却把它当做一幕悲剧,而恬淡的人会认为毫无意义。所有这些都依赖一种事实,那就是每一实际经验的事件,都必须具有两个因素,即主体和客体两者密切地连接在一起,犹如水中的氢与氧的关系一样,才可望体认出来。所以,当某一经验的客体或外在因素相同,但主体或个人对它的认知并不相同,该事件就好像是外在因素不同似的。对于迟钝的人,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实际上微不足道——好像美好的景色在坏天气中、或是照相机的暗箱不佳时,所显露的情况。明白地说,每个人都受到自己意识的限定,我们无法直接地超越这些限定,正如人体受到皮囊的限定一样,因此,外界的帮助对我们没有多大用处。在舞台上,有人扮王侯,另一人做大臣,还有人是仆人,或是兵士,或是将军,等等——都只是外表的不同,其内在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可怜的演员,都各有自己可焦虑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地位和财富不同,给予每个人不同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内在的幸福和快乐会相对地有所不同;在这里,我们的本质也都相同——可怜的凡人,生命充满忧患困厄。虽然每一情况的原因不同,生命中各种忧患困厄在形式上都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不同,但无论如何跟每人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地位和财富之有无,绝对不相对应。因为每一件事的存在或发生,只存在于有关人的意识之中,而且只是为意识而存在,因此,对于人最为关键性的事,是这一意识的素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意识素质的重要性,远超过构成意识内涵的外在情况。世界上所有的骄傲和快乐,由笨人迟钝的意识所见到的,跟塞凡提斯(Cervantes)在悲惨的监狱中撰写《唐·吉诃德》时的想像力相比,自然有天渊之别。生命和实在的客观的一半,是在命运的手中,因之在不同的情形中所展现的形式就不同;主观的一半是我们自身,它基本上是始终不变的。

因此,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每个人的生命自始至终都具有同一性格;每人的一生就像用同一主题所写出的不同文章而已。没有人能超出他自己的个性。一种动物不管被放在任何环境中,总是限定在上苍所赋予它的狭窄的天性之中;所以,我们如果要使宠爱的动物快乐,必须依据那一宠物的天性,以及它所能感觉到的范围之内,着手努力。人也一样:我们所能获得的快乐,事先就由我们的个性决定了。人的心智能力的情况更是这样,它决定了我们是否有能力觅取精神价值更为高级的享受。心智能力如果不高,任何外在的努力,不管别人或是幸运多么肯帮助,都不足以让我们超越普通人所可得到的幸福和快乐。心智不高的人,其快乐和幸福的惟一来源是他的感官欲望,他要低级伴侣,粗俗的消遣——充其量想过一种舒适而愉快的家居生活……P5-7

序言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于1788年2月22日在德国旦泽(Danzig)诞生。他的父亲是富商,所以他早年时候曾经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各处长时期居住和游历。但是,他父亲却轻视儿子勤学用功,在1805年把他安置于汉堡(Hamburg)的友人的贸易行见习(他们全家是1T93年迁往该地的)。叔本华在该行只接受训练三个月,他父亲就突然死去(可能是自尽);他母亲把诸事料理后,带着他妹妹前往魏玛(Weimar)从事小说创作和文艺活动。叔本华独自留在汉堡,开始跟希腊学者帕索(fassow)攻读古典著作;两年的学习,他已有充分能力运用希腊文和拉丁文文献。

1809年,叔本华已继承可使他终生经济独立的巨大资产,这时他入读哥延根(Goettingen)大学,对柏拉图和康德哲学至为倾服。在哥延根大学两年后,他转往新成立的柏林大学,跟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伍尔夫(Friedr。ich August Wolf)研究古典学,并选习约翰·戈特利布(Johann Gottlieb)和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的课程。叔本华于1 81 5年在热纳(。Jena)大学获授哲学博士;同年,他出版论文《论充分理性原则的四重根》,从论文可看出康德对他的强烈影响。

1815年11月,叔本华回到魏玛跟母亲一起住,但是,他自从青春期就表现出的抑郁的性情,使他的母亲无法忍受。他们之间的一次冲突导致母子完全决裂;叔本华以后就未再见过母亲。但在魏玛的时候,他得以结识东方学者弗-迈耶尔(F.Ma.yer),由于后者的介绍他开始涉猎古印度哲学,他找到一本《奥义书》的拉丁文译本,成为他日后使用的祈祷书。

后来叔本华迁往德累斯顿(Dresden),花了四年工夫研究印度哲学并撰写《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The World as Will and tgepresenttion或Oie Welt als Wille und晰'stellung——1818)。这本书所引起的注意,只够让他于1820年在柏林大学谋得一个讲师席位。因上课的时间跟黑格尔(Hegel)的相冲突,使得他的课程没有学生选习。叔本华生性多疑,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出于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的阴谋。他结束大学教席之后,留在柏林,一直到1851年那次大规模霍乱病疫的爆发。于是他搬往法兰克福(Frankfurt),并在那里终其一生。他愈来愈跟世界疏远,觉得世人以他为敌,不欣赏他的天才,他在1856年出版《论自然中的意志》(On the Will in Nature或Ueber den Willen in der Natur),抨击黑格尔的哲学荒谬而且自相矛盾。

1841年,《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第二版刊行,修订版增加了新材料,诸如意志和死亡的主要性和性爱的形上学。书并不畅销,但为著者赢得一些信徒。其中一位是朱利叶斯·弗劳恩斯泰特(。Julius Frauenstaedt),他为叔本华的《补苴论文集(附录和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1851)找到出版人,在叔本华死后并为他编辑著作。第三版的《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于1 859年问世。

叔本华性格沉郁,跟世人疏远,兼及他研究佛教和印度教,都深刻地濡染着他的哲学。他看到的终板的实在是盲目的,意志(心性)是背逆理性的,自然中的一切无不如此显现;这一意志,而非理性,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根源。世界的可怕性排除了神的存在。自我在人死之后的存活似乎是同样不可能的:人之成为个体,只限于现象界中;在实体界之中,根本无所谓个性。所以,个别的性格在身体死后不能继续生存。

叔本华在世时并不广为人们赏识,却大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他高瞻远瞩,看出人乃非理性冲动的牺牲,为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和一般心理学的理论开创了先河。叔本华于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逝世。

《人生智慧录》(Aphorisms 0n the Wisdom 0f Lire或Aphorismen zurLebensweisheit)是《补苴论文集》中的一个独立单元,英译者T.Baileysaunder's在英译时把原来这个单元分为“The Wisdom of Life”和“Counsels and Maxims”两部分,仍作一个单行本出版。中文以往的翻译只见到这两部分各自成为单行本的译本(如张尚德译《人生的智慧》,陈苍多译《叔本华论人生:隽语与箴言》),似乎是受到saunder's的影响。现代中国文豪梁实秋先生在《影响我的几本书》(1984)中,把本著后一部分(也直接称为《隽语与箴言》)看做是影响他平生最大的第四本著作,也大概同样是受了Saunder's的英译本的影响所致。

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是《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但开始使得世人重视他的著作似乎是在《补苴论文集》出版之后。我们敢说,《人生智慧录》是《补苴论文集》之中的重要部分。中译者当初就是深深为本书所吸引,并感到本书人人都值得一读,而当时在香港到处未能找到后一部分(即“Cou rlsels and Maxims”)的中译本之后,才想到着手翻译,并决定这部分需为“西华”对照,始可满足读者一窥原豹的心理。到最后期整理译稿之时,终于从台湾获得陈苍多先生的译书。九歌出版社蔡文甫先生获知此书中译的情况后,建议译者补译本著的前四章,跟前此所译、即本著的后两章,按原著(以及E.F.J.Payne英译本)的模式,合在一起。所以,这本译作以现在的形式出版,完全是出于蔡先生的建议。

本著的翻译主要是根据saunder's 1890年的译本,他的译文流畅雅致,难能可贵;在为文谨慎方面,E.F.J.Payne所译的《补苴论文集》的英译本(1 974),俨然独树一帜。由于任何翻译都免不了各种错误或不妥之处,我们每见Saunder's译文有可议之际,大多求助于P&yne的文本,而遇有两者难以取决的时候,则翻查手头1891年Leipzig:F.u.Brochhaus出版的德文原著。中译者的客观条件应该说是具备的,这一单行本的译文如果有重大偏失,只能说是出于中译者的疏懒和学养不足。

先师梁实秋先生和吴奚真先生,毕生孜孜于文事和翻译,型范犹在,如果本译作有任何可取处,都可导源于他们的教导和启迪。又,本书在校核及付印期间,译者获得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姚德怀先生、王爱莉女士及九歌出版社有关编辑们的鼎力协助,在此一并感谢。

胡百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智慧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叔本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1663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6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41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4
出版地 山东
229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