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1898-1956)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书除了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在华俄文报刊面上的情况作了综合考察之外,还选取了一家在华出版时间最长且最有影响的俄文报业集团“连比奇的‘柴拉’报系”,和它先后出版的《霞光报》(1920年创刊于哈尔滨)、《上海柴拉报》(1925年创刊于上海)、《俄文霞报》(1928年创刊于天津)这三家报纸,作了深入的个案剖析。回答了本书前言中提出的“在华俄文报刊何时诞生?”“是在什么背景下创办起来的?”“它们沿着什么样的轨道向前发展?”“沙俄在华新闻事业产生、发展与灭亡的过程如何?”“它们的政治倾向如何?”“办报活动有那些特色?”“怎样在复杂动荡的局势中求生存图发展?” “苏联在华新闻活动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容和形式有那些特点?”“中苏关系对俄文媒体有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第一部全面研究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历史特别是在华俄文报刊历史的专著。它的出版,不仅对中国新闻史、沙俄新闻史和苏联新闻史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史、中俄中苏文化交流史、在华俄侨史和跨文化传播史的研究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背景/7

第一节 十月革命前俄人来华的历史追溯/8

第二节 十月革命后在华俄侨的历史概况/12

第二章 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渊源/23

第一节 沙俄在华新闻事业对其国内报业的延伸/24

第二节 境外侨民报刊对俄国报业的继续/34

第三节 苏联官方新闻传播活动/37

第三章 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的初创期(1898—1917)/46

第一节 在华第一份俄文报纸/47

第二节 沙俄在华的新闻事业/54

第三节 沙俄控制下的民办俄文报刊/61

第四章 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的繁荣期(1917—1931)/71

第一节 哈尔滨俄文新闻传播的繁荣/72

第二节 上海俄文新闻传播的发展/102

第三节 苏联在华的新闻传播活动/107

第五章 20世纪30年代在华俄文新闻传播重心南移/115

第一节 哈尔滨俄文新闻传播的衰落/116

第二节 上海俄文新闻传播的繁荣/127

第六章 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的转型期(1937—1945)/143

第一节 苏联记者的新闻活动/144

第二节 上海沦陷后的俄文传媒/146

第七章 在华俄文新闻传播逐渐弱化并终结(1945—1956)/154

第一节 俄文新闻传播在上海的终结/155

第二节 俄文新闻传播在东北的终结/159

第八章 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的代表:“柴拉”报系/167

第一节 “柴拉”报系的第一份报纸:哈尔滨《霞光报》/168

第二节 “柴拉”报系的第二份报纸:《上海柴拉报》/194

第三节 “柴拉”报系的第三份报纸:天津《俄文霞报》/206

第四节 “柴拉”报系的两位业主/221

第九章 “柴拉”报系的新闻业务分析/243

第一节 新闻报道/244

第二节 评论文章/268

第三节 非新闻文体/279

第四节 其他/288

第十章 对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的总体评析/295

第一节 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296

第二节 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分析/302

参考文献/306

后记/3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1898-1956)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永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76188
开本 32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29
丛书名
印张 10.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4: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