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渔猎部落/乡俗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乡俗中国”系列图书描绘了中国偏远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本书为系列图书之一,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保留至今的唯一一个以渔猎为生的部落查干淖尔部落的生存历程及生存形态。书中插有精美的剪纸,均出自于著名满族剪纸艺术家关云德之手,他按渔猎文化的内容,用自己的艺术表现了这种生活和文化。

内容推荐

好多年来,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用我的双脚走遍东北。走,其实是在寻找,寻找北方民族在久远的生存历程中真正的生存形态。因为我觉得,人类的诸多文化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文字记载下来,更多的更重要的部分是传承在人自身的生存形态上。我走啊,寻找啊,终于有一天我来到了一个叫查干淖尔的地方。

目录

一 最后的渔猎部落

二 穿过柳条边

三 东北渔猎史话

四 查干湖冬捕

五 走进渔猎部落

六 捕鱼的故事

七 神奇的渔猎工具

八 梁子捕鱼

九 冰槽子捕鱼

十 渔民的住宅

十一 渔民的穿戴

十二 渔猎习俗和禁忌

十三 查干淖尔冬捕传奇

十四 后记

游程 多彩吉林 快乐之旅

试读章节

中国东北有着久远的渔猎历史,捕鱼,这是一种古老的行当。正因为这个行当古老,所以其中的习俗和规矩十分特殊。它和采摘瓜果、猎获动物一样,都是原始先民谋生的一种手段。地处长白山地区的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及流经东北平原的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因水利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古代这里就有人用原始渔具从事捕捞活动。

据史料记载,吉林渔民曾经由图们江出海捕鱼,盛时达千余人,年作业四五个月,用刺网捕捞,人均产量可达20吨,用串连网捕捞可达25-30吨,捕捞海参每人每天可达15公斤。北方典型的渔猎民族,如赫哲族,从前被称为“鱼皮鞑子”。赫哲人每年要向朝廷进贡鳇鱼鱼骨、鳇鱼筋等珍贵的特产,光绪年问俄国轮船航行至黑龙江中常常向赫哲人买大马哈鱼。

从春天跑冰排开始到夏季“小满”,这时期为春季鱼汛期。这时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主要捕那些吃食小鱼的杂鱼类。这类鱼在稳水涡子里呆了一冬天,它们往往随着开江的冰排震荡顺流而下,到没有冰排的稳水涡子(卧子)里停下来觅食。捕这个季节的鱼用网、钩都可以,而且鱼好吃也能卖出好价钱来。

五月端阳节前后,水温开始回暖,各种专门吃活鱼的大鱼都集中往江边游,在岸边的青草和苇棵里找小鱼吃。这时节,江边草丛里的蚊虫还没大量生起,打鱼人不受蚊虫叮咬侵害,夜里小凉风一吹,又凉快又舒服,这是打鱼的好季节。这样的日子,不停地捕捞。如果勤快一些的话,这个季节渔民便可以把一年的“口粮”弄回来。

北方民族,大都经过了渔猎生活阶段,他们饱尝了这行当的辛苦。东北靠江较近的渔民,一到汛期就结伙出船,自家没有船的,就到网户达(有钱的大户人家)那里租船或租网。盖的小窝棚就叫“网房子”。

P12-13

后记

狩猎这个名词在今天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动物们都在“保护”范围。人类在与动物美好相处的时日里却又难忘从前捕获动物的岁月,于是回忆就成为非常珍贵的一件事。回忆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可是如今,唯一一个渔猎群落查干淖尔却活着。

说它是群落,仿佛范围很大,其实很小。它只集中在松花江(二松)南嫩江左岸查干淖尔周围地带,而如今只是查干淖尔渔场所在地西山外屯了。它是不是在继续缩小,并像人类狩猎活动一样最后消失呢? 许多资料表明嫩科尔沁草原已在不停地退化和沙化,前诸多的湖泊已经干涸并失得无影无踪了。查干淖不也面临着危机吗?在20世纪的70年代,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400余平方公里的湖面已萎缩到只剩下50平方公里的水面了。“大湖”退缩的原因是上游的霍林河先后兴建了罕嘎力、兴隆、胜利等水库,层层建库,拦蓄河水,致使查干淖尔的水量逐年减少。湖在可怕的干涸的同时,生态也在奇异地变化着。首先是湖区周围的降雨明显地减少,风沙气候逐渐增多,一些从前是水草旺盛的地方现在成了干涸区……

照这样下去,“大湖”在嫩科尔沁草原消失是完全可能的事情;那时随着大湖的消失古老的渔猎文化也将消失得一干二净;渔猎部落和群落也渐渐变成了普通的农业村屯,若干年后,人们会忘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再若干年后,未来的“考古”专家将像我们现在一样从那一片片干涸的土层中去挖掘去辨认和展示查干淖尔从前的“渔猎部落”的遗迹。

人类以“考古”的方式去认识人类的生存历程毕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我们要复苏查干淖尔,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保存和遗留下来的生存文化很好地存在下去,让这些文化去展示人类的精神,因为失掉查干淖尔,将是我们的罪过。好在“复活”查干淖尔的战役已经打响,吉林省,松原市和前郭尔罗斯几代领导人前赴后继地解决“大湖”的命运。经过开湖引松,大湖在变大,查干淖尔的冬季捕鱼节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我记下了“查干淖尔冬捕”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能讲多久?世界上所有文化人类学学者都在关注,因为故事的发生地受自然的约束,自然已经起动了它的变化,人类仍然在与它搏斗,这又是新的“渔猎”故事。

我保留下今天渔猎活动的纪实,是因为大自然逼近了对它的毁灭,我不能让这些人类千百年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也一同消亡,更何况这些“文化”今天还在这独特的“群落”里施用着。

我没有驾驭生活的能力和才华,我只是被查干淖尔所感动;我感受到查干淖尔渔猎活动是北方民族世代生存的结构,充满了民族生存的机智和凝炼;通过它我们可以去寻找自己的人格;去审视每个人的人生;任何人在愉快的亲历中都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丰富的期待。

可是,我依然怕它消失。

使这部书丰富起来的不仅是我自己,还有诸多的专家和学者多年积累的成果我都将其集中这里了,如作家、民俗学家王迅、苏赫巴鲁先生的诸多文字、图片和资料丰富了此书的内涵;如文化人类学家于济源、胡冬林、金士贵、王纯信先生等等;如著名的满族剪纸艺术家关云德。按着渔猎文化的内容,关云德用自己的艺术表现了这种生活和文化,书中的所有剪纸都出自于他的手。

其中,我还选用了来自于韩国、日本、俄罗斯、朝鲜等一些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中的成果和资料。这都是极其重要的成果,在此让我深深地感谢。

我期望人们把这部书拿起来,揣在怀中,去亲历查干淖尔,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曹保明

2003年5月4日初稿  2004年10月6日定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渔猎部落/乡俗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保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66889
开本 24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4-11-01
首版时间 2004-11-01
印刷时间 200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6
14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