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之洞的升迁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张之洞,清末洋务派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一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原则,主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是被毛泽东提到的少数几位不应当忘记的近代中国人之一。这本小书,将依据历史文献资料,用比较通俗的文字,告诉你张之洞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升迁之路和他一生主要做了哪些事。

目录

序说:走近张之洞

所谓"灵猴转世"

十六岁中举,二十七岁才进士及第

闲散京曹

按试浙江,发现可用之才

提学湖北,创办经心书院

四川学政,整顿科场积弊

好一个"青牛角"

不光会说,也会做--出任山西巡抚

主张援越抗法

被派往中法战争第一线--调任两广总督

起用老将冯子材

反对"乘胜即收"

招安刘永福

中越划界,寸土必争

平定黎乱,开发海南

留住澳门

启动广东近代企业

倡铸银元第一人

让广州美起来

在铁路之争中战胜李鸿章

为修铁路调湖广

朝廷只给二百万

铁厂选址费周折

有铁无煤急煞人

终于建成东方第一个钢铁厂

要造出一流的枪炮

与洋人争利办纺织

驳"虚糜巨款"、"未见明效"

暂署两江,成为甲午战争的"后勤部长"

应对《马关条约》

朝廷不准援台抗日

又一个新军样板

改造旧书院,大办新学堂

引进国外人才最多的人

向国外派出留学生最多的人

向维新派靠拢

著《劝学篇》调和中西文化

百日维新,依违于帝后之间

"乱民不能保国"--主剿义和团

南方无战事--策划东南互保

不让唐才常们成气候

参与议订《辛丑条约》

"欲救中国残局,惟有变西法"

督修芦汉铁路,争回粤汉路权

大搞市政建设,使汉口成为"东方芝加哥"

七十一岁进中央

分管学部和督办川粤汉铁路

主持制定矿务章程

帝、后相继"驾崩",力维朝局稳定

哀叹"国运尽矣",无奈撒手人寰

不能搞一刀切

不要做官商

为民除恶

为父亲昭雪讨荫封

批化学家徐建寅呆气十足

斥宁远知县怪谬已极

反腐倡廉,禁官员演剧斗牌

劝蓝姓族人不要歧视信教子孙

不让无辜者蒙冤

办理教案:重人命,少杀人

为郧阳寡妇撑腰

严禁州县官非刑滥刑

教下属如何作官

新官上任,先要自费游历日本

依法保护外商利益

依法向外商索赔 

劝亲家吴大潋莫为人讥之事

西学热心人

荣归故里,捐建慈恩学堂

不要为我张某立石像铜像

"廉正无私,不敢不勉"

不言革命的"革命家"--种豆得瓜

张之洞语录

张之洞年表

试读章节

“灵猴转世”只是杜撰传说,张之洞也绝非“神童”,但他确有超乎常人的禀赋与聪慧。十三岁以前,他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全部儒家经典,兼习史学、小学(文字学)、文学及经济之学,还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多篇武学名著,完成应试科举考试的必要准备,打下日后从政治学的初步基础,并在十二岁那年刊刻了诗文集,名日《天香阁十二龄草》。张之洞学业的进步,除了天赋,就是勤奋。他好学多思,没有一般儿童不求甚解的毛病,从启蒙识字开始,便渴求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直到弄懂为止。他每日挑灯夜读,专心思考,每当夜深人倦,不知不觉睡着了,打个盹,醒来再读再想,必得其解而后已。父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是促其成才的重要原因。兴义府偏处黔东一隅,经济文化落后,张镆花钱从外省购回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数十橱,供诸子课余随意浏览阅读,他认为自幼浸灌既多,日后必有益处。平日训子,则以力学与俭约知礼为宗。为了四个儿子的学业精进,张英曾经聘请过十三名塾师,其中多为进士、举人、贡生,其中包括后来任贵州巡抚被称为血性奇男子的韩超。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秋天,十三岁的张之洞在老家人张喜的陪护下,启程回原籍直隶南皮县参加县试。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历经湘、鄂、豫三省,于第二年春节后,他第一次回到故乡双庙村。房屋是父亲前些年新建的,但与普通民居并无大的不同,物料既不考究,也没有深宅大院。张英说,厅房之木没有自朽自烂的,松柏檩梁固好,如果子孙不争气,自恃家产挥霍浪费,再好的厅房也保不住。

参加当年县试的童生中,数张之洞年龄最小,个儿最矮,这让麻脸的县教谕感到惊奇,有意试探这位看上去不过八九岁的小童生,提出要张之洞和他对对联。他指着院内一棵弯曲的桃树说:“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视”,要张之洞对下联。之洞略一思忖,对日:“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观”。麻脸教谕连声称好,又出上联:“小童生两腿木耳”。张之洞暗忖这是老先生在奚落自己,立刻回应:“老大人一脸花椒”。教谕听了摇头讪笑,心里却充满着对这位小童生的爱慕之情。

张之洞在三天中一连考了五场,不论是八股文,试帖诗,还是经论、解赋、策问,场场应对自如,挥笔而就。不久榜发,张之洞名列榜首,中了秀才。在科举时代,考中秀才叫做“进学”,即取得进人县学继续深造的资格,然后依照“学而优则仕”的规则,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考上去,金榜题名,封官授职,是谓科举正途。张之洞小小年纪就考中秀才,顺利闯过仕途上的第一关,前程似锦。P5-6

序言

走近张之洞

对于张之洞,人们大都耳熟而未能其详。这本小书,将依据历史文献资料,用比较通俗的文字,告诉你张之洞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升迁之路和他一生主要做了哪些事。

张之洞是被毛泽东提到的少数几位不应当忘记的近代中国人之一,这当然首先是因为他创建了汉阳铁厂等一系列重型工业企业,被人们誉为中国的“钢铁之父”。但他的开创性工作不仅止于此。他是中国近代铁路的开拓者之一,是当时主持规划和修建铁路最多的人;他是中国率先引进外国机器铸造银元的人,并且是中国币制近代化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是中国近代新式军队的开创者之一;他主持制定的学堂章程开创了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他是留学日本的倡导者,并且是派出留学生最多的人;也是引进国外人才最多的人;他主持制定的矿务章程是中国第一部行业性法规;他主稿的变法奏折开启了清末新政;他首次对“中体西用”理念作出最完整最系统的理论概括;他还是率先开发海南岛并提出海南建省的人……应当说,张之洞是一位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清朝官员。

张之洞一生经过了三次中外战争,即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战争。在前两次战争中,他都是坚定的主战派,并且在对法战争中起用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他是在战争的指挥上和战后的谈判中敢于对李鸿章说“不”的人。在八国联军战争中,他又是坚定的主和派,反对同时对八国宣战,并且倡议“东南互保”,使东南半壁免遭战火涂炭。

当然,作为统治者中的一员,张之洞对于反叛朝廷和淆乱朝政的人决不姑容。因此,他砍了唐才常们的头,与康有为、梁启超势不两立,视革命党为洪水猛兽。对于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的违法行为,主张对首恶者“就地正法”,因为这些都是朝廷命官‘保境安民”的应尽之责。

张之洞官至极品,是清朝的忠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通过清朝封建体制的自身改革,来使朝廷的统治得以维系和巩固。他的诸多举措都具有近代性,但近代性与封建性无法共存,最后导致清朝必然的灭亡。张之洞回天无力,带着清朝“国运尽矣”的深深遗憾,走完自己七十二年的人生历程。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大体以时间为序,概括张之洞一生的主要事功与业绩;下篇则撷取若干事例,借以蠡窥张之洞为人的若干方面。各节文字不拘多少,引文皆见于有关文献资料,因限于体例,未能逐一注明。在编写过程,参考了若干有关张之洞的论著,亦未能逐一注明,本人向这些论著的作者表示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毛泽东

公忠如香帅,并世能有几人。 ——刘坤一

张文襄,儒臣也。国无大臣则无政,国无儒臣则无教。政之有无,关国家之兴亡;教之有无,关人类之存灭,且无教之政终必至于无政也。文裹之效西法,非慕欧化也;文襄之图富强,志不在富强也,盖欲借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所以保名教。——辜鸿铭

公之治鄂为他人所不能及者,一日远识,二曰毅力,三曰缜密,四日精勤,五日宽弘。——张继煦

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革命家。——孙中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之洞的升迁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剑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3465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