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人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哲学家的思想各具千秋,细细品味,有的像是在喝一杯醇厚幽香的浓烈的酒;有的像是在品茗一杯含日精月华的清新的茶;有的像是在细啜一杯苦与香交融的浓烈的咖啡……虽然味道不同,感受迥异,但都值得每一个关注人生、追求意义与丰富心灵的生命去认真尝读,汲取精华以滋养心灵与丰富生命。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萨特……他们的哲学思想是20世纪关于人的思考的一道隽永回味的风景线,是各具特色的个性与风格演绎着对人生的各种诠释,值得您在滚滚红尘的喧嚣中感到疲惫与迷茫退回心灵一隅之时细细品读。

内容推荐

人类拥有独一无二的不断求知的心灵,远在它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就在爱琴海之滨的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镌刻了“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开始了将人类投注的目光从天上拉回人间,从对浩瀚的宇宙、纷繁的物质的探索转向对人类自身的探索与解码:人是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生命的意义何以体现……这一古老的斯芬克司之谜便成为人类一代又一代的智者哲人的苦苦思考与不懈探求。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是流动的思想,是心灵的追问,是智慧的凝结,是灵魂的享受,请在阅读、思考与理解中走进这些对人生富有洞彻的哲学家,也许,我们会从一个狭隘的天地解脱出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领悟世界与品味人生……

目录

前言——直面人生的哲学/l

第一章 世纪转折的人生探求尼采/l

第一节 心灵的乾坤之争/2

第二节 “上帝死了”的讣告/10

第三节 痛不欲生的狂热追求/19

第二章 理解生命柏格森/27

第一节 时间性存在的人/29

第二节 自我生成的人/35

第三节 社会性存在的人/43

第三章 经验、功利和人生杜成/50

第一节 对美国社会病的诊断与救治/51

第二节 实用主义的人生哲学/63

第三节 价值哲学/67

第四章 走向人性的深处弗洛伊德/73

第一节 心灵世界的哥伦布——人类潜意识领域的发现/74

第二节 看不见的手——人类活动的心理动力/8l

第三节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85

第四节 本能的升华造就了文化/89

第五章 价值、信仰与人生舍勒/96

第一节 思想家舍勒的思想源流/97

第二节 重建精神家园的努力/100

第三节 人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哲学人类学的基本主题/114

第六章 沉沦与澄明海德格尔/120

第一节 一个学院哲学家非学院的一生/12l

第二节 走出以往哲学研究的怪圈/124

第三节 人的生存方式与基本特征/128

第四节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136

第七章 语言与人生维特根斯坦/145

第一节 语言批判:人生基础的重新勘定/146

第二节 言述和显示:人生的此世性与超越性/153

第三节 人生世界的展开:语言游戏/160

第八章 自由、选择与人生萨特/170

第一节 人不是别的,只是他自己所造就的东西/17l

第二节 自由、选择与责任/175

第三节 “他人就是地狱”/187

第九章 自我超越的人生马斯洛/194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科学与科学主义的人学/195

第二节 人性源于人的需要/199

第三节 人性的最高境界——高峰体验/208

第四节 科学的终极目的是人的价值/213

第十章 现代人生的反思弗洛姆/22l

第一节 一个幻想的破灭——现代人的困惑/222

第二节 病态的人格和病态的生存方式——现代人的特征/229

第三节 逃避自由和争取自由——现代人的出路/237

第十一章 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马尔库塞/246

第一节 爱欲人性论/247

第二节 现代工业社会是人性异化之源/252

第三节 消除人性异化的秘密在于心理学上的革命/26l

第十二章 走出现代性危机的精神依凭马利坦/268

第一节 知识体系及其信仰维度/269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建构与批判:真正的人道主义/279

第三节 信仰历史观与第三条道路/286

第十三章 人的终结——后现代主义/293

第一节 不确定性——变化着的边缘和碎片/295

第二节 主体空位——无我/302

第三节 虚无主义/310

第十四章 综述与评价——人生的智慧与思考/317

第一节 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产生的背景/318

第二节 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主要流派/320

第三节 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的基本特点/332

后 记/340

试读章节

三、恢复人的地位

尼采追求一种原始的质朴的力量,以一种不惜与主流思想意图决裂的精神,否定和颠覆基督教,揭示出人性的懦弱和生活的适度美隐蔽在痛苦的根基之上。他从痛苦中净化灵魂,升华自己,宛如含沙的蚌孕育晶莹的珍珠一样,他试图打破人类社会达成共识的道德论和人性论。

尼采用心领悟哲学,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那个不属于他的世界里,与上帝对抗,完成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尼采相信,上帝的死将意味着人的自由的获得,人也会在这个传统价值崩溃之后看到前所未有的希望;“上帝已经死了”,“我将要教人们以他们生存的意义,那就是超人,——从黑云——人——闪射出来的电火”。⑦

时间是无限的延续,宇宙的始末就在他纵横的掌心里。他论证永恒的时间中有一种对事物完全控制一个周期到另一个周期的规律,也终遁入永恒的轮回之中。“万物方来,万物方去,存在之轮,永远循环。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之时间,永远运行。万物消灭了,万物又新生了,存在之自身永远建造同样的存在之屋宇”,人生也是如此,是一个永恒轮回的过程:“哎,人类永远循环,渺小的人类也永远循环!”。从字面上说,人生似乎是不能逃脱命运的安排,人生也仅仅是宇宙永远轮回的工具罢了。但尼采认为,不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若如此,人活着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他希望通过永恒轮回达到对生命的最高肯定。在他看来,永恒轮回的存在,使人不仅获得了永恒的欢跃,也不得不承担起永恒的人生痛苦和悲剧。因此,在尼采的眼中,一定要给人生赋予意义,要求个人站在宇宙生命的立场上来感受永恒生成的快乐,而人生的意义也就在这当中得以体现了,我们必须把人生首先看做是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可能变得有意义。“艺术乃人类最高的天职,也是人类真正的形而上学活动。”②

尼采要打倒的是属于生命本身之外的东西,也就是身外之物,如果一个人存在只是周遭的配景的一部分,其价值依赖于外在的肯定,那么当这一切取决于他人的赞扬与抚慰的热源一旦消失时,他便会深深感到一种被社群遗弃的孤独,在这种情况下,便会情不自禁地诅咒人世的凄凉,人生的寂寞。尼采终身未娶,从这一点而言,他是孤独的,饱受着人间的寂聊与生活的无奈,然而他并不想处于这种孤独中,因为他觉得自己首先是个强者,其次才是个孤独者。于是,他便把人的存在价值依仗于自身,认为只有庸众才依靠他人,渴望别人施舍人生意义。而他要求一些人能成为超人,就是超越人本身以外的东西,人可以成为自己的自我,而不再依赖于他人的施舍了,他说:“你孤独者啊,你走着达到你自己的路!你超过你自己……”。尼采发现,上帝是那些不切实际的人用几千年的时间竖立起来的偶像,而这个偶像在尼采看来并没有“赋予人类双脚的意义”,打倒偶像也必然是成为他自己的工作了。他认为偶像是我们人类捏造出来的一个观念的世界,而这个观念世界太强大了,完全剥夺了他自我个体作为生命实在的意义,也就是剥夺了人的现实意义了。因此,打倒偶像,让上帝死掉就是让人成为自身,恢复人的地位。

尼采反对道德的说教,撕毁了教会、基督教的假面具,使之露出否定生命的真面目,他说:“基督教的伦理,乃是求虚伪意志之最有害的规范,是破坏人类的真实的兽性。”④他在批判的同时,本身就是在创立着一种全新的道德体系,以超人代替上帝的地位,尽管不可抗拒的宿命论是他一贯执奉的信条。他主张人的自由意志,倡导向怨恨宣战。从他自身来看,他的哲学完全是来自于他对生命的看法。尼采在哲学上与叔本华是有一种默契感的,他完全明白自己所面对的世界,他是属于那种拆毁自己家园,然后才想到故园的人。因此,也注定了在这个现实世界是没有他的家园的。P8-10

序言

人类拥有独一无二的不断求知的心灵,远在它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就在爱琴海之滨的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镌刻了“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开始了将人类投注的目光从天上拉回人间,从对浩瀚的宇宙、纷繁的物质的探索转向对人类自身的探索与解码:人是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生命的意义何以体现……这一古老的斯芬克司之谜便成为人类一代又一代的智者哲人的苦苦思考与不懈探求。

不过也许是因于“雾里看花”,或者是缘于“身在此山”,人类在千年岁月的浸润与漫长时光的追问中却始终无法从对人自身的困惑中破茧而出。相反,当历史的帷幔在20世纪的血与火的洗礼中拉开,战争的创伤、经济的萧条、信仰的坍塌、心灵的疲惫等,所有的危机合成历史的合力,将人的问题在思考的聚焦中以最凸显与最逼仄的方式引发对人自身的理性的审视,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萨特……他们的哲学思想便构成了20世纪关于人的思考的一道隽永回味的风景线,值得你在滚滚红尘的喧嚣中感到疲惫与迷茫退回心灵一隅之时细细品读,他们以各具特色的个性与风格演绎着对人生的各种诠释:

走进尼采,就像走进一位力图摧毁旧世界的批判者:他的“上帝死了,价值重估”的呐喊颠覆了统治西方千年之久的基督教价值观,把人们从对上帝的崇拜与服从中唤醒;他的酒神哲学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激情;他的“即使人生是一场梦,我也要把这场梦好好地做下去的”的誓言散发着人生悲观中的乐观的睿智……

走进柏格森,就像走进一位洞察生命本质的老者:他的“生命冲动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一切都服从于不可思议的生命冲动”的思想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创造与冲动;他的“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的静观万物和直观一切的直觉方法则扭转了思想活动的纯理性的思辨;他的“个人的自由得到维护,生命冲动的创造欲求得到释放”的“开放社会”的期盼成为人类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梦想……

走进杜威,就像走进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的“人是求生存的动物,生存就是应付环境”的理念让哲学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他的“经验是人与外界问相互作用的产物”、“真理”是符合人的目的实现的思想显露出实用至上的价值观念;他的“民主生活”的理想与“在生活中学习”的教育理念长期得到人们的认同与颚首…… 走进弗洛伊德,就像走进一位勇于拓荒的探险家:他的“潜意识领域”的发现使长期以来被意识遮蔽的处女地从千年的沉睡中逐渐被唤醒激发起来;他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人格分析则让人对自身的了解入木三分;他的“文明的发展就是性的升华”的解释独辟蹊径,虽不尽客观,却让人耳目一新……

走进舍勒,就像走进一位重建家园的建设者:他的“重建西方精神世界的当务之急是重建西方基督教的爱的道德”的观念,意在重建人类可以栖身的家园;他的“爱优先于认识”的思想,试图以爱感优先论重构哲学认识沦和本体沦;他的“生命和精神相互补充”的思想则渴望让生命重归于灵与肉的和谐……

走进海德格尔,就像走进一位敢于直而死亡的智者:他的“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却不存在的”的追问让思考重新回到人本身;他的“向死的存在”与“向死的自由”让生命在死亡面前凸显了生之意义;他的对“常人”的批判则强渊了个体的独特性与自主性……

走进维特根斯坦,就像走进一位严谨与理性的分析大师:他的“哲学应该使通常似乎是模糊不清的思想变得清晰并得到明确的界定”的思想成为对哲学命题与思想进行严格诊断与分析厘清的指南;他的“我的语言世界就是我的人生世界”的理念表达出语言与人生的休戚相关;他的“对不可言说的清保持沉默”的著名命题则在澄清哲学的天空的同时,给了思想另一个无限悠远的想像的天地……

走进萨特,就像走进一位为自由与正义而呐喊的战士:他的“人不是别的,只是他自己所造就的东西”的思想将自由与存在归一;他的“选择、责任与烦恼”则深刻地揭示了人为自由应该担负承受的一切;他的“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重建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和偕关系的渴望……

走进马斯洛,就像走进一位平实谦和的朋友:他的“似本能”的思想既指出了人与动物的共性又强调了人的特殊性;他的对人的需要的划分与层次递进的不断追求让人生立于坚实的基础;他的“科学应该充满人性”的见解蕴涵着对工具理性至上的反思……

走进弗洛姆,就像走进一位谆淳教诲的导师:他的“爱就是尊重、理解、责任和关心”的爱的艺术给多少青年以爱的领悟与点拨;他的“占有还是生存”的人生拷问直抵生活的价值选择;他的“逃避自由”与“渴望自由”深刻描述了现代人的两难选择……

走进马尔库塞,就像走进一位对现代社会进行剖析与诊治的医生:他的“爱欲”在现代社会被压抑的思想鞭鞑了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他的“单向度的人”则对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的“消除人性异化的秘密在于心理学的革命”的观点则是他开出的诊治现代西方社会的一帖药方……

走进马利坦,就像走进一位为现代人的拯救而虔诚布道的牧师:他的“形而上学的复兴”的主张则力图以超验之维来整合现代认知成果,重构人的心性结构;他的“完整的人道主义原则”则力图消除神圣与世俗之间的裂缝,意在使参与世俗活动的人得以趋向神圣;他的“信仰优先”的观点,力图以灵性层而去统辖世俗层面……

走进后现代主义,就像走进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与难以把握的万花筒般的世界:它的“世界的特点就是不再有其他可能的定义”的理念使思想变成了无限变化与无法把握的碎片;它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则使后现代世界里不再存在意义,一切坠落于虚无的缥缈之中;它的“主体空无”的“人之终结”的判断则以一种十分极端的方式引发对人生的猛烈拷问与思考……

可以说,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各具千秋,细细品味,有的像是在喝一杯醇厚幽香的浓烈的酒;有的像是在品茗一杯含日精月华的清新的茶;有的像是在细啜一杯苦与香交融的浓烈的咖啡……虽然味道不同,感受迥异,但都值得每一个关注人生、追求意义与丰富心灵的生命去认真尝读,汲取精华以滋养心灵与丰富生命。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又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地方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也如贺麟所道:“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使人生高清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

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是流动的思想,是心灵的追问,是智慧的凝结,是灵魂的享受,请在阅读、思考与理解中走进这些对人生富有洞彻的哲学家,也许,我们会从一个狭隘的天地解脱出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领悟世界与品味人生……

后记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迅速发展,新科技革命的成就,正神奇地改变世界的面貌。这些不仅使人们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有了极大的进步,同时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思想内容有了改变。中国要走向现代化,不能离开世界。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与引进西方发达的技术与管理,同时也有必要研究、分析、批判、借鉴西方的各种理论,惟有如此,才能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腾飞的坚强的双翼。中国要走向世界,又离不开一代新人的成长,而西方的人生哲学,无疑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可供进一步深入挖掘的资源。

本书涉及的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矛盾的反映,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有较大影响的理论。20世纪是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矛盾并没有解决,相反这些矛盾还在激化。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高失业率与经济低增长率的并存、福利制度的危机、民主要求的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都向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对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各种代表人物纷纷提出各种新的理论和主张以寻求矛盾的解决,进而在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中形成了各种理论,这些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及发展趋势。因此,希望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学会辩证的思考,理性的扬弃,以利我们的发展。

撰写人员分工如下:

叶启绩:第十四章、后记;姜正宇:第一、十三章;赵娟:第二、三章;林滨:前言、第四、八、十章;盛志德:第五、六章;程金生:第七、十二章;吴育林:第九、十一章。

叶启绩、林滨、程金生统稿,最后由叶启绩定稿。

在写作过程中,撰写人员参考了大量的资料、绝大部分已列出书目,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林敏,谢谢她为此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编著者

2005年5月15日于中山大学康乐园

书评(媒体评论)

哲学虽然烤不出面包,但它却能鼓舞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勇敢起来。

——【美】威廉·詹姆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人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启绩//林滨//程金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53806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9
15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