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末民初文坛轶事(郑逸梅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郑逸梅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他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尤其擅长写人物传记、名人轶事、文史掌故,人称“补白大王”,本集即是对清末民初的文坛轶事补白!

内容推荐

郑逸梅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他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郑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饶有风致;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皆能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喜爱。  郑逸梅先生生前结集成书四十余种,去世后,其家人又从遗稿中整理出若干著作行世。然凡此单行本多出版有年,坊间已不易寻见。今中华书局征得作者家属同意,择其代表作品,汇辑为《郑逸梅作品集》,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印行,以飨读者。  《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初版;199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曾将此书收入该社所编《郑逸梅选集》(第二卷)中。今据学林出版社1987年初版重新录排,并酌加校订,插图亦多所增补。

目录

前言(1)

孙中山为刘成禺《太平天国战史》作序(1)

章太炎迁居苏州的曲折(3)

梁启超的几件小事(7)

王金发允武允文(10)

柳亚子的故居(13)

南社发起人之一陈巢南(16)

姚石子有功乡邦文献(19)

胡朴安从易学悟到诗学(22)

姚鹓雏的两种手稿本(25)

瞿兑之学有师承(31)

方唯一智足多谋(35)

顾悼秋打倒马褂(37)

王均卿筑屋吴中北寺塔(39)

曾少卿的《山钟集》(42)

光复上海有功的李平书(45)

柳诒徵妙语讽世(54)

李叔同的卓绝人格(58)

端午桥创办南洋劝业会(67)

我所知道的高吹万(70)

吴昌硕画派的继承人赵子云(77)

吴湖帆精于鉴赏(82)

余绍宋死谣成事实(94)

墨巢主人李拔可(96)

画家程瑶笙的家世(99)

沈石友与吴昌硕(103)

杨令茀诗、书、画三绝(109)

丹阳画家吕凤子(111)

书家马公愚的伏虎小影(113)

国际文化交流的先驱者汪亚尘(116)

朱大可的《新论书绝句》(119)

步林屋讥讽伊峻斋(122)

奇人奇事汤临泽(125)

陈叔通和张叔通(130)

邮票大王周今觉(132)

海内收藏尺牍的巨擘周作民(136)

养寿园和袁世凯诸子(138)

袁寒云撰《辛丙秘苑》的始末(141)

书隐楼后人郭俊纶(148)

回忆老报人邵飘萍(152)

忆戈公振(157)

报坛耆宿杨楚孙(160)

记《民权报》几位报人(162)

黄伯惠接办《时报》(165)

丁云亭创办尚古山房(168)

《中国历代医学史略》作者张赞臣(171)

张伯驹的《续洪宪纪事诗补注》(174)

"交际博士"黄警顽与徐悲鸿(178)

耿直成性的陆丹林(182)

徐卓呆种种(187)

我国第一部地理教科书的编撰者张相文(195)

王培荪广收地方志(199)

孙伯南桃李遍吴中(203)

执教和编书的胡寄尘(207)

漱六山房主人张春帆(211)

孙玉声珍藏李伯元遗印(214)

琐记包天笑(217)

严独鹤的斋名及其他(229)

恽铁樵奖掖后进(235)

从首订稿约谈到王蕴章(238)

《广陵潮》的作者李涵秋(241)

许廑父是怎样一位作家(251)

徐枕亚署名泣珠生的由来(254)

吴双热的诙谐(256)

程小青和世界书局(259)

范烟桥考证姜白石《过垂虹桥》诗(266)

周瘦鹃为什么喜爱紫罗兰(269)

陆秋心创始集锦小说(272)

短命诗人朱鸳雏(274)

徐碧波追慕银箫遗韵(276)

死于飙轮下的许啸天(279)

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281)

平襟亚的早年生活(284)

死于车祸的沈商耆(287)

张毅汉提倡语体文(291)

向恺然熟习武术(294)

擅写党会小说的姚民哀(299)

黄氏三兄弟(302)

梅兰芳的家庭生活(305)

半路出家的欧阳予倩(310)

一代艺人冯春航(313)

汪优游演戏、撰小说(316)

钱化佛的奇怪行径(321)

先悲后乐的陈大悲(327)

刘艺舟在天津(329)

但杜宇和殷明珠(331)

附录我们的祖父郑逸梅郑有慧、郑有瑛(338)

试读章节

梁启超的几件小事

新会梁启超是历史人物,他的荦荦大端,早见各家记载,毋庸赘言。古人说:"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我不贤自居,就谈谈他的几件小事吧!

启超是南海康有为的弟子,他从康游,年为十九。喜读《瀛寰志略》,早有遨游五洲之想。当黎黄陂任总统时,拨款三万元,俾作瑞士之游。这时朱家骅适寓瑞士,设宴款接,知道启超不喜西餐,嗜本国风味,奈该处尚没有中国菜馆,便由其夫人亲煮鱼脍肉脔、黄齑白菜,虽寥寥数色,启超却朵颐大快。日长无聊,找些留学生作拉杂谈,有时打打扑克,藉以消遣。

他书法秀逸,尤以行楷为胜,唐浏阳赠给他一方菊花砚,江建霞太史为之刻铭,他书兴飙举,写了很多楹帖,赠送朋好,以结墨缘。后来此砚失掉,他大为懊丧。

他晚年在陈师曾的追悼会上,看到陈列的遗作中,有集姜白石的一副篆书联:"歌扇轻约飞花,高柳垂阴,春渐远汀洲自绿;画桡涵明镜,芳莲坠粉,波心荡冷月无声",深叹其工丽。他受这影响,也就集词成联,不自珍秘,任人挑取。他的弟弟仲策挑的一副是:"曲岸持觞,记当时送君南浦;朱门映柳,想如今绿到西湖。"胡适之挑的一副是:"胡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梧桐院,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他最惬意的是赠徐志摩的:"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他自己也认为"这联能表出志摩的性格,还带着记他的故事,他曾陪印度泰戈尔游西湖,又尝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这个消息,传到外边去,要的人太多了,不克应付,他索性定了润例,公开卖字。我的谱弟赵眠云的心汉阁中也悬着梁启超的集宋词联,就是这个时候购来的。

梁启超做诗,从过四川赵尧生(香宋),又喜"人境庐"黄公度。他在《饮冰室诗话》中,竭力推崇黄氏。所以他的诗,如"青年心死秋梧悴,老国魂归蜀道难",就是黄公度的风格。他治学很谨严,兼及版本目录,我藏有他的一纸手稿,写在红格的"饮冰室著述稿"上,字细如蝇头,列有《国史经籍志六卷》、《明艺文志五卷》、《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各有识考。这是亡友谢国桢送给我的,谢是梁氏的弟子。我什袭珍藏,作为双重纪念。

新会橙在水果类中称为珍品,市间所售的,裹以桑皮纸,标为新会橙,大都是赝伪的。珍品新会橙系梁氏家乡产品,他有一篇《说橙》:

新会橙,天下之所闻也。老农为余言,植橙之地,亩容百五十株,每株得橙二百枚,一枚重率在三、四两之间,五枚为一斤,每株年可得四十斤,每亩年可得六千斤,就橙地市橙,每百斤值九两,一亩之值,殆五百四十两有奇。橙五年而实,亩值五百四十两有奇者,六年以后之事也。新树畏烈日,自第二年至第五年,必间岁植蔗及瓜豆芋栗之属以捍蔽之。植橙百亩者,六年以后,可以坐收五万四千两之利。尽吾县可耕之地而植橙,岁入可骤增一万一千元,埒国帑矣。余语老农,若胼而手,胝而足,终岁勤动,而惟于岁值六两之谷是艺,舍多就寡,舍逸就劳,抑何镇耶!老农语余,县官岁以橙贡天子,岁十月,差役大索于野,号为贡橙,罄所有乃去,百亩之橙,一日尽之矣。故今日新会橙,将绝于天下。此篇可和自居易的《卖炭翁》并读。

梁氏逝世后,上海的粤中寓公,与和梁氏有雅故的,设奠于静安寺。公祭之典,由陈散原、张菊生主持,陈叔通、李拔可分任招待,礼堂中悬梁氏小像,香花供奉,来客甚多。四壁都是挽联,出于李拔可、黄炎培、沈恩孚、沈商耆、高梦旦、王西神、张东荪等之手。最突出的,有杨杏佛联:"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藉误英雄。"杨皙子的联是:"事业本寻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最近出版界罗致梁氏作品,拟刊《梁启超全集》,并附许多有关梁氏的照片,为外间所未见的,附印其中,确是一大贡献哩。 P7-9

序言

清末民初的文坛,历来很少有人记述,几乎成为空白点。我是惯写补白的,也就大胆地来一补这个空白吧!

我出生于前清光绪乙未年,迄今已虚度九十一个春秋,够得上清末民初这个阶段了。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事物和各种各样的人,可是往事似烟,仅留存着依稀仿佛的影子。俗语有所谓"捕风捉影",风既难捕,影亦难捉,但难捉还得不畏难去试捉。且形形色色,在我脑幕中,究属还有些痕迹,及今不捉,以后便欲捉无从了。况白发催人,决不能长生久视,一旦脱离人世,连得一些痕迹都消逝殆尽,似乎有些可惜。那么岁月无多,大有迫不及待之势。记不得是哪位诗人,曾有这么两句诗:"老牛也觉黄昏近,不待扬鞭自奋蹄。"这两句诗鼓励了我,就打起精神,拨着闲冗,撰着这本册子,晨钞暝写,涉暑经寒,化了一年功夫,才得脱稿。在我来说,那确是当务之急。

我是素喜文史掌故的,在这方面,多少留意一些,而自己也常东涂西抹,炫丑矜痴,承蒙一班老作家的不弃,有所交往,得益非浅。解放前,有位戚饭牛老人,笑着对我说:"你是前辈中的少年,又是少年中的前辈。"这话讲得很隽妙,可入《世说新语》。原来这时我尚在强仕之年,距今将近半个世纪,言犹在耳,而我这个前辈中的少年,转瞬而为老年中的"前辈"了。那么更有责任,把目睹的和耳闻的有关文坛琐事,点点滴滴,写些出来,以供年龄较小于我的人有所参考,有所稽索。

清末民初,是个动荡时期,文坛受到这个影响,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有反封建与维护封建之争,有新文学和旧文学之争,都是很尖锐的。我这里客观地涉及一些,以事实说明道理,不以道理说明事实。当然顾此失彼,做得很不够全面,只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容旁人来褒贬。且所标的清末民初,不拘拘于年份,较为广泛化。总之近于清末民初,也都是我记述的范围,这样就易于着笔。这里说的所谓文坛,也是比较广泛的,举凡书画、戏剧、雕刻、医药等属于艺的,都兼收并蓄,好得文和艺是有连带关系的,不妨放宽些尺度,以免有所局限。又,这儿所述的人物,虽生活在清末民初,可是寿命很长,在后半世尚有活动,那就不能把他的生命割断,有如不能割断历史一样。我的愿望是,记述力求真实,可是上面已说过,影子是难捉的,年份久远或许记不清楚,前后有些出入,这就有待于博雅的读者加以纠正了。

有了前言,当然应当有后语,俾得似长山蛇首尾相应,为此,我的孙女有慧和有瑛合写了《我们的祖父郑逸梅》。前人说"知子莫如父",我却一反其道说"知祖莫如孙"。孙辈年轻,头脑敏感,我的一言一行,她们看得清清楚楚,就容许她们附"骥尾"而益彰吧!

一九八五年十月郑逸梅作于纸帐铜瓶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末民初文坛轶事(郑逸梅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逸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46762
开本 32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2: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