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不应忘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不应被忘记,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对于才过去半世纪的民族灾难,我们怎么能够淡忘? ... 我们——作为受害者的后代,更不应忘记。不应忘记民族的深重灾难,不应忘记落后就要挨打;不应忘记,只有强大才能不受欺侮,才能制止侵略!

值此纪念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让我们和着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的回忆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日子!

目录

前言/4

第一章 卢勾桥的枪声/11

第二章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25

第三章 从南京撤退/35

第四章 武汉的统一战线/45

第五章 台儿庄的胜利/53

第六章 广州的陷落/63

第七章 抗战中的宋庆龄/77

第八章 华北人民的抵抗/89

第九章 新四军在敌后/113

第十章 从重庆到延安/131

第十一章 延安见闻/141

第十二章 在敌后的一次旅程/151

第十三章 发生在敌后的故事/159

第十四章 指挥敌后斗争的中共领导人/175

第十五章 举国抗战/193

第十六章 抗战的最后阶段/211

后记/225

试读章节

  一直觊觎中国领土的日本人认为当时的形势千载难逢,并立即抓住 了这个机会。1 931年,他们轻而易举地攫取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因为中国这时刚刚结束一场大内战,又开始对江西的红色根据地发动新的战役。当时的中国.由于内部的政治原因.同与东北接壤的另一个国家一一苏联是疏远的。

从一开始,东北人民就拒绝当亡国奴。虽然主力军撤退了,但是,数以万计的士兵、数十万武装起来的农民和工人,以及许多将领们继续抵抗 征服者。当长城以南的将军们仍然与人民为敌时,东北反抗侵略者的人们 却团结起来了。同日本人合作的东北军阀们.在万众咒骂声中遗臭万年。 而那些抗日的将领们则成了民族英雄。扬名四海。谁会忘记在嫩江神出鬼没、在东北的丛林中把日本人打得团团转的这些英雄呢?

南方没有往东北派军队。南京政府把希望寄托于国际联盟.因为中国 和日本都参加了国联。国联对中国只是道义上声援而已。

东北义勇军单枪匹马地战斗着。

1932年8月.日本袭击了上海。谁能忘记固守上海两个月之久的第1 9 路军的英雄事迹呢?

在这次战役中。江西的中华苏维埃政府表示愿意同任何抗日的部队共同对敌。中日停战协定在上海签字了。政府认为日本人现在会满足于取得东北.乃重新采取"清内"的老政策。对"叛国"做出了新的解释:谁主张 在清共以前就抗日,就是"叛国"。宣传收回东北,就是"叛国"。为义勇 军募捐.就是"叛国"。

从上海撤出的第1 9路军的抗日英雄们被派到福建去打红军。他们打了一年。后来,他们造反了.成立了新政府。这次造反尚未站稳脚跟,就由于南京派飞机轰炸福州而失败了。这些飞机本来是用人民捐献的钱购买来打日本的。日本人对华北进一步蚕食。继上海停战之后.塘沽也实现停战。华北的一部分地区变为"非军事区"。这就是说,中国军队不得进入.而日本 军队则根据一项条约的规定可以沿铁路线任意行动。P15 它请德国的外交官进行调停:在中国内部,它利用汉奸和失败主义者。在 这些努力都失败后,它在1 937年9月发出最后通牒并加紧空袭.有时日夜 轮番轰炸。我清楚地记得,日本人有意识地对一家红十字会大医院进行轰 炸,那里住满了当地的病人和来自前线的伤兵。他们的真实意图是想打击 南京的士气.告诉所有有关的人:即使伤病员也不能幸免,也会在病床上被炸得血肉横飞。

我看到过一些伤兵,他们成为国际上禁用武器的牺牲品。芥子气把他 们的皮肉腐蚀成许多干酪似的小洞,并深深地进入躯体,疼痛难忍。日本人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证.我后来在别的地方看到过许多。后来查明,他们还在中国试用过传播病毒的生物武器,散布了像鼠疫、炭疽等致命的病毒。

但是,南京的人民没有被吓倒。每当敌人的轰炸机被中国的战斗机或 高射炮击中,冒着火光和浓烟栽下来并爆炸成碎片时,欢呼的人群总是不 顾危险.;中向现场。有一次我还看见宋美龄站在敌机的残骸上。作为航空 委员会的头头.她似乎是在工作。她倒不缺乏勇气。作为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军政机关密集.到处是高楼大厦和 林荫大道。在这里,处理紧急情况是由穿着漂亮制服的警察和宪兵负责 的。每当响起空袭警报,他们立即静街,命令行人进入新建的公共防空洞里。P36

序言

2005年,在中国.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全世界范围,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联合作战共同击败法西斯60周年。为了唤起人们永 远牢记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在我90岁诞辰到来之际,谨以 我从1 937年到1 945年间在中国战场上写的通讯报道和回忆为基础,重新 编写成这本书,作为我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点贡献。

我1 91 5年4月20日生于波兰,1 91 7年随父母移居中国,1 920年前 生活在哈尔滨。在那里.我接受了一生中惟一的一点俄语教育。1 920年. 我们家迁往天津.我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天津度过的。在天津,我生活了 1 8年--受到了当时所能受到的学校教育,人也长大了。在哈尔滨.我们 的世界是俄国式的,在天津,则主要是英美式的。因此英语成了我最擅长 的、最便于表达的语言。这是因为我念书的学校里没有中文课程。尽管我 在年轻时没有人教我中文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半殖民地环境的多种影响, 但我父母的进步传统对这些影响起了抵制的作用,对我的世界观起了引导 的作用,使我没有为这些影响所湮没。同时,我同中国的现实日益接近。 日本在1 931年侵占中国的东北,使我受到震撼,这时我已1 6岁半并已开 始工作。

从记事起,我就想当一名记者。长大后果然如愿以偿。1 931年在《京  津泰晤士报》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 933年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结识, 很快便开始为斯诺夫妇创办的《民主》月刊写稿.接着又成了这家刊物的编委会成员。那时我刚满22岁。1 937年7月底,日本人占领了北平(后  来改称北京),《民主》月刊也随即被扼杀。我也在那一年起任美国合众社  记者……

我是在中国长大的,我的记者生涯是从中国开始的。当了记者后,我自己的兴趣便逐渐地,然而是决定性地转移到中国的事件与发展趋势上来.在以后的数十年中,中国实际上成为我写作的惟一主题。命运注定我  与中国有不解之缘。

就在我初任记者不久的1 935年冬天.面临严重的民族存亡危机的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我目睹了它的发展过程.还通过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得到了  一些解放区的消息。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首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战歌,响彻中国大地,也震撼了我这个年轻的外国记者的心。1 937年.中国进入  全面抗战。那时候我的家在天津.我的父母在那里已经住了20多年,他  们不愿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之下.要移居美国。我何去何从呢?我决  定留在中国。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就来到了中国.但那是身不由己.而这次  我决定留下来,却是心甘情愿的。我深信中国最后会赢得这场战争,我想 用记者之笔记录下这个过程。在天津附近的港口塘沽的轮船上,我看到许多满载日本兵的登陆舰正在靠岸。当时我想:"现在你们翘着尾巴来了.但我要留下来看你们夹着尾巴回去。"

现在回想起来,作为一个外国人,我那时决定投身于中国人民的事业.特别是抗日斗争,是有其根源的。这就是我参加反对妄图把世界拉回黑暗时代的法西斯的斗争的决心。因为有这个决心,即使那时我不在中  国.而是在欧洲或别的什么地方.同样的动机和决心也会使我参加那里的  反法西斯斗争。事实是,当时我住在中国。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中国的  抗日战争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支持和参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是对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实际贡献。而且我坚信.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经历的一个世纪的屈辱的失败之后的奋起抗争,是决不会再失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多了这一股力量. 胜利将更有把握。

我见证了中国这场反抗日本侵略战争的全过程。在北平,我听到了卢 沟桥的枪声--1 937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但是 不久北平就落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手中。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 大城市也相继陷落。在这些大城市的争夺过程中.我无一例外地看到了日 本兵惨绝人寰的暴行,到现在想起来还令我不寒而栗,特别是他们在南京 实施的大屠杀。在战争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战争开 始之后.我先是告别了北平、天津,来到了南京。接着又到了武汉。在武 汉,我看到过统一战线辉煌的日子--它给整个民族带来了希望,甚至国 民党中主张抗日的人士也感受到了这种希望。在南京和武汉.我第一次接 触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等。周恩来领导 的八路军办事处实际上是共产党战时与国民党打交道的全权机构。(需要说 明的是.一些对中国现代史了解甚少的人.可能一下子还不能知道这些党 派和军队是怎么回事,这不要紧,只要耐下心来继续下去,都能在这本书 中得到答案。

在中国各大城市,我看到了人民群众高涨的反日情绪和各种形式的 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尽管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我始终相 信.他们是不可战胜的,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他们。而在战场上,从抗日 将士的英勇抵抗中.我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1 938年我在山东省的台儿庄 战役中就看到了中国士兵英勇抵抗的壮举。

同一年,我还开始在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工作,知道了一些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比较具体的作战消息。我还开始 在著名的共产党人廖承志的指导下为中共润色英文文献。中国人民和中国 共产党用他们的行动和思想让我认识到一个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 能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上的真正胜利.就不可能有新中国。

随着日本侵略势力的步步进逼,中国战争时期的政治中心不断内迁,最后到了大西南的重庆。在重庆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国民党的更加腐败. 它的抗日力量这时已变得非常薄弱。我记得国民党的一位高级官员曾对我 哀叹:"我经常怀念在武汉的日子--那真是天堂!"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 能,使大后方掀起了空前的民主运动。一位美国外交官曾一针见血地指 出:国民党与其领导人蒋介石已经到了过去10年来最软弱无力的地步,正 在失去中国民众的支持。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事实上有两个战场,一个是蒋介石领导 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和她的领袖毛泽东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 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了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坚力量。陕北小城延安则 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在那里领导和指挥敌 后的抗日斗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延安成了所有卓有远见的中国爱国人 士心目中的北极星。这里是一座巨大的熔炉,整个国家的未来领导人在这 里受到锻炼和教育。

1 944年5月至9月.包括我在内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突破国民党 当局五年多的新闻封锁.进入延安。参观团包括六名国际通讯社的记者和 为数更多的中国报人及工作人员。我那时是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社及美国 《时代》杂志、《纽约时报》的驻华记者。此行非同一般。从某种意义上讲, 它确实具有历史意义。在那次采访当中,尽管国民党精心安排了种种限 制,但记者团的采访还是实现了一次突破。它使全世界充分了解到中国当 时的形势。国民党试图在记者团抵达目的地之前,以其反共宣传的洪流湮 没访问者们的设想,结果却漏洞百出,由于做得太过头和手法拙劣.反而 更加引起了人们对他们的怀疑。对世界舆论来说.这是一次发现,一种重 新发现.即中国共产党在反法西斯主义的共同斗争中具有的政治、军事潜 力,这种力量长期以来一直被国民党的谎言和新闻封锁所掩盖。即使在那 个时候.我们之中的几个人也已经深刻感觉到,这种力量才真正是世界大 事中出现的至关重要的预兆,那就是即将出现的未来的新中国。最为关键 的是,记者们在延安及其周围地区发现了人们那种充沛的精力、坚定的信 念和朝气蓬勃的局面。相比之下.重庆则完全不同.是另外一个样子:一 切停滞不前,腐败不堪,消沉黑暗。结果.国民党歪曲共产党形象的全部 图谋彻底失败.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同时,我们的延 安之行也预示了这些地区对外部世界开放的前景。

在此期间.我两次采访了毛泽东,一次是集体采访,一次是单独采 访。毛主席对形势的精辟分析和渊博的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至 今还保存着当年采访的笔记本。在离开延安的头一天,毛主席还亲自到住 处看望我和其他记者,并向每人赠送了一张他亲笔签名的画像。现在,这 张画像还挂在我家客厅的墙上。延安之行对我一生走的道路影响重大.让 我终生难忘。当年采访的见闻,也一并收入到这本书中。

当时我是一个年轻的外国记者。中国人民的斗争使我的生命有了目 标、意义和希望。说到此行对我个人的影响.国民党派来当记者团团长的 谢保樵,一个专挑毛病的人,曾怒气冲;中但却真实地报告说"艾培(我 的简称和爱称)一到延安,简直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此行让我确信无疑 的是.这个边区遭到包围和封锁.但并不是一个可怜的地区,而像一个小 型的国家.是许多地区的后方;这里的人民充分相信.他们就是中国.就 是中国的未来。所以我把当时对延安的印象概括为"新中国的胚胎"。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中国还有许多外国朋友与我有相同的感受和 行动。

首先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诺。1 936年.即中国的抗日 战争爆发前的一年,他越过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冒险进入陕北采访。他的 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生动而朴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红军和中国工农的革命业绩。接踵而来的,是他当时的夫人海伦·福 斯特·斯诺(即尼姆·威尔士).她写了著名的《红色中国内幕》(即《续 西行漫记》)。后来他们又都多次访问中国。在那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战争 期间.先后曾有许多外国记者沿着斯诺所走过的道路.来到中国革命圣地 延安所在的陕甘宁边区,深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各解放 区进行采访。他们在这里同解放区军民亲切相处.目睹了解放区军民战胜 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及其傀儡政权的封锁,创造出人间奇迹的情景。他们 中间有不少人也和斯诺一样,精心观察、研究中国,写了许多报道中国人 民抗日战争情况的著作。在这里,他们不是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旁观者, 而是中国人民真诚的朋友。他们热情地讴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严正揭 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有些那时来华的外国记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到 过解放区.但是也常利用各种机会,访问中国共产党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 代表.努力搜集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区的资料,以便对外进行介绍。尽 管他们具有不同的国籍,有各自的政治立场,但都毫不例外地支持中国人 民的抗日战争,发表了大量的报道中国抗日战争的著述。他们中的许多 人,也和斯诺一样.为促进世界对中国人民的了解.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 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可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到现在的中国。而我是幸运者之一。 在纪念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当年在 中国战场上的所见所闻,也想起了与我一起参加和对外介绍中国人民的抗 日斗争的国际友人。谨以此书献给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士.也纪念为这场 正义战争的胜利而死难的人们.包括那些先我而去的朋友们。

后记

我在本书中回忆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所见所闻,还有我当时所作的分析和对外介绍。虽然已经60年了,许多仍历历在目。而且,历史也不应忘记。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所以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同盟国的支援:另一方面.中国长期抗战,牵制和消耗日本的大量军力(主要是陆军的大部分兵力),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起了战略配合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由日寇点燃的。那是在1 931年9月1 8日,日本派军队侵占中国的东北,即"九一八事变"。这一天.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被提及.但却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这比西方通常认为二战开始的时间要早好几年。例如,有的认为二战始于纳粹德国人入侵欧洲邻国的1 939年,有的则认为始于日本进攻美国的1 941年1 2月。事实上,正是由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径并未受到国际上的谴责和惩罚.才导致其他法西斯国家起而效尤。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法西斯夺取了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德国、意大利又帮助扼杀了西班牙共和国,扶植了亲法西斯的佛朗哥政权;日本则在1 937年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德国于1 938年入侵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又于1 939年侵入波兰.使英国和法国卷入战争。1 941年,德国进攻了苏联;日本则偷袭了美国停泊在珍珠港的军舰,把美国拉入了这场大战。1 945年5月,德国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数月后.日本也投降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遂告结束。  在这一场涉及整个人类的世界大战中,有几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第一,中国人民战斗的时间最长--从1 931年到1 945年,长达14年。最初是局部的反抗.后来发展为1 937年到1 945年的八年全面抗战。第二,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直接及间接的伤亡人数达3500万人.财产损失达6000多亿美元。而苏联,在其四年半的抵抗斗争中死亡达2 700万人。英国在六年中损失了几十万军人.除了海峡的一些小岛外,它的领土未被侵占,尽管遭到了狂轰滥炸。美国是最后一个参战的,它的大陆城市没有遭到轰炸,在三年半的战争中虽损失了几十万军人.平民并没有伤亡。当然,以上只是数量上的比较,并不是说这些国家的战士在勇气和忠诚方面有什么逊色之处,但这些数字也确实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各国做出牺牲的程度是不同的。  而且.作为一名当时在中国居住的新闻工作者,我看到,法西斯侵略的残酷性,在中国的表现比在欧洲和其他地区要惨烈得多。从1 931年起,中国东北的抵抗者就受到了无情的杀戮.村庄被焚毁,农民与工人被抓去当劳工,累得失去劳动能力时又被杀掉。1 937年,我亲眼看到在天津的海河上漂浮着腐烂的尸体。那是一些年轻力壮的农民被日本人征去修碉堡,然后被枪杀或活活溺死。在一些日本人开办的矿山附近,人们发现了埋葬着累死了的工人的万人坑(许多被掠去日本当苦工的中国人也被活活累死)。1 937年,日本"皇军"在南京屠杀了30万被解除了武装的军人和平民。日寇用枪打,用刺刀刺,用刀砍.或活埋,手段极其残忍。许多妇女遭到多次强奸后被杀掉,此情此景,有许多幸存者及外国目击者描述过。日军还使用了化学武器。我亲眼看到住院的中国伤兵.他们的皮肤被日军施放的芥子气腐蚀成洞眼。日军还使用中国战俘,后来也使用其他国家的战俘做试验,就连美国战俘也未能幸免。他们的试验所在哈尔滨.这一事实早已得到证实,有关的记录也被发现,还有日本人没有来得及毁坏的物证。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寇遭到了有力的抵抗。为了报复,他们实行了野蛮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1 943年1 2月20日.我从湖南常德发给美国《时代》周刊的一则报道中,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当撰写这场战争的历史时,人们将对轴心国军队令人难以置信的所作所为进行大量的调查。其暴行从这一被夷为废墟的城市中可见一斑。人们会问,日本农民在国内时视粮食为珍宝,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但为什么一到了中国后,他们不仅掠夺中国农民的大米,而且朝着运不走的大米大小便。人们会问,是什么原因,使得日本兵在进入西班牙教会在常德开办的孤儿院后,偷走孤儿的被褥,并不嫌麻烦,从楼下的院内搬来大块石头,将一所职业学校的纺织机械砸得粉碎。他们闯入教室,向墙上猛摔墨水瓶,从中又能得到什么乐趣?为什么日本人要把难民的油瓶统统打碎?为什么日本人在一开始就强迫老弱的中国劳工做更为繁重的工作,而让年轻力壮的做相对轻松些的工作,不堪重负者则立即被刺刀挑死?  所有这些,或是我亲眼所见,或是我亲耳所闻,是数百个亲身经历这场磨难的人讲给我听的。  还有,日本新兵在练习刺杀的时候,用活人做靶子,而挎指挥刀的日本军官则以斩首来炫耀自己的武艺。  所有的战争都是残酷的.但为保卫自己的国土、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是不会制造出这样的惨剧的。侵略者害怕人民,只得用恐怖的手段来镇压.自己家园的捍卫者则需要大众的支持和参与。而正义的事业也一定能赢得大众的支持和参与,真正正义的事业更会对全人类都有吸引力。这可从国内外的事实得到证明。先来看中国国内。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逐渐得到具有爱国心的社会各阶层的承认。这个结果事出必然.因为她维护了作为民族主体和全国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利益。她的党员人数从1 937年的4万人,增加到1 945年的1 20万人。在她的领导下.日寇占领区的每个角落都广泛开展起了运动战和游击战,千百万人满怀信心和希望,果敢地投入战斗。她领导的人民军队.由1 935年长征结束时的3万人,增加到1 945年的91万人,还有250万以上武装的民兵队伍。解放区承受着与60%以上与侵华日军相交锋的持续苦战,同时还得面对95%听命于日本的伪军。在这场战争中,敌方总计伤亡96万人,敌军大量装备被缴获。在所有人民军队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回来的土地上,建立了广阔的解放区。占解放区人口多数的农民,不仅得到充分的政治权利,而且在大幅度减租减息中,经济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所有爱国人士都在各级行政机构中都有代表权。1 937年,共产党只有一块根据地,而且地处贫困干旱的西北地区,人ID只有1 50万。到1 945年4月.从冰封的北疆到亚热带的海南岛.解放区已拥有9500万人口,并且有自己完善的地方管理机构。这便是后来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雏型。  再来看国际。不少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俘虏的日本军人,在人道主义的待遇面前感动不已,认识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正义性后,奋而参加了中国的抗战,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统治。解放区像一块磁石,吸引的不光是中国人,还有日本共产党领导的一个日本爱国团体.其中有前日本战俘,还有许多人曾参加过反对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本书中提到,1 944年我就遇到了日本人民解放联盟的几个成员在战地前沿做反战工作。他们手持扩音筒.在敌军步枪的射程之内.冒着生命危险.向日本兵做反战宣传。还有一批前西班牙国际纵队的成员,特别是医务人员.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日。其中有诺尔曼.白求恩,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年轻的印度医生柯棣华在前线救死扶伤时也牺牲了。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曾随八路军、新四军行军,她的报道唤醒了她国内的众多同胞,使他们认识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斗争在世界范围内的光荣和意义。爱德华医生率领的一支由印度国大党派出的医疗队,还有数十位其他国籍的医生.他们都曾转战西班牙.后来又来到中国。与此相仿的是,有100多位中国人(多数是居住在欧洲的侨民),也曾为西班牙共和国战斗,或参加欧洲其他反法西斯抵抗运动,部分还牺牲在战场或纳粹集中营。这是在国际上为争取自由而参加反法西斯战斗的中国人。  在中国国土上为自由而战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也有一种国际意识。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世界反法西斯队伍的组成部分。当西班牙反抗轴心国干涉的战争正处于激烈之时.人们在延安也看到了这样的标语:"抵御侵略者!"《保T~--5德里》这首战歌当时在延安和中国其他地方的进步和爱国人士中十分流行。在抗日根据地的指挥所里.我在墙报上看到了苏联、西欧及太平洋沿岸的战况图。在延安.正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开辟第二战场之际,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盛大的庆祝集会。中国共产党视战胜德国法西斯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必要前奏:战胜了这一强敌,世界人民才能联合起来对日发起进攻。当然.他们也认为,中国应当自己在收复失地的战斗中起主导作用。"我们有共同的目的--打倒日本军国主义,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一切法西斯。"毛泽东1 944年在延安接见外国记者团时这样说过。在书中我已详细介绍了那次在延安的访问。他还说:"在这里(延安),你们会看到国共两党并肩对日作战的意志……还会看到我们正在进行的抗日活动……第二战场为中国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但要更好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仅仅依靠外部因素.我们不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抗日战争中,中国的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民族和社会的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中国持续了近百年的独立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使人类的五分之一走上的新的道路.而且鼓舞了亚洲及非洲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奋起推翻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这进一步表明了中国所起的伟大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世界大战期间,而且表现在战后世界大部分地区。  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某些追随者还不断叫嚣.说什么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要把各国人民从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无论从历史的观点,还是从道德的观点来看,这都是极其荒谬的。实际上,日本军国主义是妄图取代西方殖民主义者.使各国人民陷入更为深重的灾难,甚至对他们实施民族大灭绝。在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上.指挥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军官就这样为自己辩解,但还是被判处了死刑。不妨问一问东南亚国家的人民.他们就曾经历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解放",但是他们却一直手持武器,和这些"解放者"血战。只有在打败了日本和其他法西斯之后,又经过人民起义,特别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胜利的鼓舞下.他们才最终结束了殖民统治.走向了独立。  作为一个热爱和平、热爱中国的记者,当年我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对外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业绩,以及中国人民所面临的物资匮乏的情况.呼吁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支援中国人民正义的抗日战争。我感到幸运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我一直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今天,在庆祝反法西斯斗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相信,我们在新世纪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阻止法西斯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历史的教训不可忘记,更不允许为法西斯翻案。任何美化法西斯及否认法西斯侵略罪行的行为一出笼,我们就要予以揭露,加以驳斥。因为法西斯主义罪孽深重,妄图奴役整个世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开辟了民族解放的道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必须经常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发展和壮大和平力量,遏制和消除导致战争的一切因素。我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牢记历史教训.增强忧患意识,把反法西斯的传统继承下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不应忘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译者 沈苏儒//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06937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6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7: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