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宋太祖时代/中国历史人物时代视角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太祖赵匡胤是这段辉煌历史的缔造者,这个时代承上启下,引领着宋朝的发展和灭亡。

宋太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帝王,在他所开创的历史时代里,开国与治理、文治与武功、集权与隐患、繁荣与危机,多样而矛盾地存在于时代的各个层面上。

宋太祖开创了一个进步和发展的对代,赵宋王朝在纷乱的时代大潮中匆匆登场,却在其后凄凄惨惨地收场,正所眉“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因此,赵宋王朝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时代。

内容推荐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出众的,因为他的功业;他又是单一的,因为他与整个朝代的其他统治者有很大不同。他开创了大宋王朝,并为之奠定了一个朝代的基调,这个基调带来了盛世的荣华,也埋下了亡国的种子。宋太祖时代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长久的稳定、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但也遗留了宋王朝长期“积贫积弱”的隐患。正是因为宋太祖这个历史人物性格的缺陷,这个时代也因此而不够完美。

宋太祖时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在民间享有盛誉,对后世历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功过和得失具有历史的借鉴作用。这也许正是千年后的我们最应该把握其历史发展脉搏的原因。

目录

战乱与统一:赵宋王朝的序幕

 终结者与创始人的双重角色

 抢劫还是传承——赵匡胤与柴荣的恩怨

 半推半就的政治阴谋——“陈桥兵变”之谜

文治与法治:双管齐下的治国理念

 文人治国的集大成者

 儒家政治思想不能丢

 以法治国的试验

主导与调控:帝王时代的权力博弈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人才与信息尽在掌握之中

 官太多:危及国家的定时炸弹

复苏与繁荣:开明君主的经济蓝图

 搞社会调查的皇帝

 以民为本才是出路

 以市场为导向的策略

 《清明上河图》的现实源泉

重振与恢复:多元文化的整合

 孔夫子学问的影响力

 扫除迷信,抑制信仰

 准“一夫一妻”制的先例

 书院之风的兴起

 承前启后的词文化

主角与配角:帝王舞台上的人物

 篡权夺位的赵匡义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开国功臣石守信

 历史与传说中的杨家将

 婉约皇帝李煜

重组与削弱:军事战略的成败

 中央绝对要掌握兵权

 军事权力大拼盘

 先礼后兵,收买人心

 荒年养饥兵的专利

 美中不足的军事战略

重内与轻外:弱势外交的源头

 外交形式上的粉饰

 自己家里的事最重要

 酿成大祸的低水平外交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即周世宗。周世宗的即位,为赵匡胤施展才华和抱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这一方面因为赵匡胤是周世宗称帝前的亲信将领,自然会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因为周世宗是一个顺应历史趋势的英明君主,他后来所积极从事的统一中国的事业,为赵匡胤一类有才华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随之被调到中央禁军任职。同年2月,周世宗刚刚即位,北汉的刘崇便想趁机进攻,觉得周世宗在服孝期间必定不会出兵,于是要求辽(即契丹)派:兵相助。辽穆宗派耶律敌鲁去助刘崇,又让杨衮率领一:7亍铁骑和奚等部5万人,出兵一起攻打后周。

周世宗不顾冯道的阻拦,决意亲征,赵匡胤随驾出征。3月,两军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展开了激战。杨衮见后周军队军纪严明,提醒刘崇不要轻敌,但刘崇却根本不听,反而出言不逊,杨衮气得领兵闪到一旁观战。

战斗开始不久,北汉军队就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徵畏敌如虎,一见阵势不好,竞临阵逃脱,一时间后周军队阵脚大乱,情形十分危急。此时的赵匡胤却很冷静,在他的建议下,周世宗将身边的禁军分为二部:一部由张永德指挥,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箭矢压住敌人的进攻;另一支由赵匡胤率领,从左翼直扑敌阵,与敌厮杀。

随后赵匡胤大喊一声,拍马上前,当先冲入敌阵。北汉军队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军士气大振,人人奋力厮杀,终于大获全胜,几乎全歼北汉刘崇的军队。杨衮因为没有参战,领兵返回辽国。

高平之战,后周反败为胜,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赵匡胤以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赏识,给他记了大功一次。战后,他不但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皇帝亲军)的高级将领,而且还被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深受周世宗柴荣的器重。在赵匡胤亲自主持下,后周禁军完成了汰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诸军3项工作。

也正是在这次整顿禁军的过程中,赵匡胤开始在军队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他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自己麾下的“委心”之人安排在殿前司诸军任中基层将领,同时又以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光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结拜为义社10兄弟,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开始掌管后周的军事大权。  从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到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周世宗对南唐前后发起过3次进攻,逼迫南唐将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让给后周。在整个战役中,赵匡胤表现得最为突出,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自南唐战役以后,赵匡胤处世为人上与以前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他只注重在军队中交结武将,现在对文人也比较重视了。赵普、王仁瞻、楚昭辅、李处耘等人都是在这前后被他罗致在麾下,成为心腹幕僚的。除此之外,他自己也开始留意研读经史,一改从前那种不喜读书的草莽作风,这在前面也有所论述。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后周宰相王朴突发脑溢血而死。赵匡胤生平最怕王朴,几天前,他还被王朴训斥得“唯唯而退”,现在,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很蹊跷的事。周世宗在文书囊中得到一块木头,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周世宗就撤了他的职,让赵匡胤当了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傅,执掌禁军。这个职位是禁军的最高首领,和郭威当年在后汉所处的位置是完全一样的,禁军又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周世宗如此看重赵匡胤,使赵匡胤有了掌握重权的机会。

此时,赵匡胤只有30来岁,后来有人诬陷岳飞,就说他说过自己“三十建节,唯本朝太祖如此”,但由此反映出赵匡胤确实年轻有为。

同年6月,周世宗去世,时年39岁。这一下,所有可能阻挡赵匡胤称帝做天子的障碍都没有了。形势变化之快,机遇得来之易,连赵匡胤自己也没有料到,自己的最后伯乐突然就这样走了,赵匡胤这匹千里马也就成了脱缰的野马,再没有人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了。

离经叛道的千里马

上文韩愈在文中感叹千里马的怀才不遇,却没有说千里马遇到伯乐之后应该怎么做。所以,后人对赵匡胤这匹脱了缰的千里马的离经叛道就多了很多的非议。P24-26

序言

帝王时代的品读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出众的,因为他的功业。因为他与整个朝代的其他统治者又从来不同。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封建帝王,那么他就具有一个皇帝的各种特质。皇帝代表的是不折不扣的权威角色,他偏好秩序、规范与稳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统治国家,他必须将个人情感收起,运用铁腕控制社会秩序,国家才不会分崩离析。必要的时候,甚至必须采取严厉的措施,颁布法律与禁令,雷厉风行。皇帝可以是位慎思明辨的明君,也可能是位荼毒生灵的暴君,如同法令有好有坏,皇帝亦可好可坏。另外,皇帝也可代表一段稳定自律的时期,当事人能够严以律己,一丝不苟,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段时期当事人多采取理性分析的方式,而非听从情感与直觉,他可以像皇帝一样开疆辟土,稳健守成。

帝王是时代的推动者,又是他那个时代的主角,所以,他那个时代必定是帝王性格的演绎。品读帝王时代,其实读的就是帝王的性格。宋太祖时代打下了赵匡胤的性格烙印,使我们在品味这个时代的同时,感受到赵匡胤的独特性格。

帝王时代的关键词

作为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皇帝受到万人的瞩目。坐在龙椅之上,皇帝们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复杂的人世?

保位皇帝的位子首先是要保住的,这个是所有的皇帝的头等大事。威胁到龙位在任何的朝代都是罪大恶极,甚至是捕风捉影的“谋权篡位”,也立即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距离皇位最近的人物永远是最危险的。

孤独虽然有着文武百官,也有后宫佳丽三千,孤独是皇帝们摆脱不掉的影子。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进入皇帝们的内心,即使能够抓住一些表面的现象,也无法真正把握其心思。对孤独感抵挡能力稍差者,要么就会沦落成别人的傀儡,要么就会遁入某些莫名其妙的爱好,逃避现实。

疑忌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掌控天下众生,即使是朝堂之上,也会面对群臣各自的小九九。猜忌是在不可能知道所有信息下的必然选择。而作为皇帝,需要博弈的人太多,疑忌心就更重。疑忌也成了皇帝性格中的固有成分。

掌控最好是一切尽在掌握,但仅凭一个人却无法达成目的,还是要依靠亲信,依靠文武群臣,怎么才能控制住他们成为皇帝的永久课题。

游戏游戏是别人来玩的,皇帝要做制度规则的制定者,裁决者。主要是看别人游戏,当然,也有被游戏搞糊涂了的,自己也玩进去了。

一个国家的皇帝和一个家庭的“皇帝”似乎都有上述所说的皇帝心态,这就给了我们研究帝王时代的最好理由。

宋太祖时代的特色

宋太祖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部分华夏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两百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混战局面。他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发起成功的政变,兵不血刃登上帝位,到统一大半个中国,创建特色鲜明的文人政治制度,开创中国的文治盛世,为历时300多年的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宋朝也是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为开明的一个王朝。

历史证明,赵匡胤生于乱世,经历了种种磨难,体会了人生百味,摸清了时代的脉搏,磨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由此,开创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成为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一个睿智英明的好皇帝。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打下了江山,保江山,皇帝的品性又在主导着其时代的发展脉搏。

宋太祖时代也求发展。宋太祖打下了江山,奠定了盖世基业,使国家成为帝王私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位又可以世袭,那么,保住江山就成为赵氏家族的首要任务。保住江山后,就要有政绩观念,发展观念,打造出传世的政绩工程。

宋太祖时代也有长远规划。江山一旦稳定了,那就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观念。宋太祖时代的长期规划就是要超越盛唐的功绩,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乐。但是,在封建时代,这种长期规划带有皇帝家族统治的狭隘性,很难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宋太祖时代难以避免的矛盾。

宋太祖时代也有治国的战略。儒家文化和法治理念的强调都成为宋太祖时代的治国战略,但是这种战略有成功的地方,也埋下了王朝灭亡的伏笔。重文轻武,文人治国,中央集权,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复兴,强干弱枝,弱势外交,都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宋太祖时代也有著名的人物。宋太祖是其时代的当然主角,但是身旁的配角也一样出彩,在这些功力非凡的配角映衬下,宋太祖的形象更加地光耀世间。赵匡义的阴谋篡位映衬了宋太祖的宽厚仁慈;宰相赵普的过人谋略映衬了宋太祖的知人善用;开国功臣石守信的忠心耿耿,映衬了宋太祖的兄弟仁义:婉约皇帝李煜的优柔寡断,映衬了宋太祖的果敢英武,等等。

历史人物造就了他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又制约着这个人物的执政理念和政策,两者在矛盾中结合,在矛盾中继续,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宋太祖时代的反思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更何况是一千年前的一个封建帝王,要评价一个人的功过得失,要用历史的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客观。

好像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有开明的眼光和非凡的智慧,宋太祖也不例外。他开创了宋王朝,并为之奠定了一个永久的基调,这个基调带来了盛世的荣华,也埋下了亡国的种子。这是宋太祖这个历史人物性格的不足,他这个时代也因为他的性格缺陷而不够完美。

宋太祖时代为民众带来了长久的稳定、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但也遗留了宋王朝长期“积贫积弱”的隐患。这个时代又说明宋太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时代与人物的交相呼应,是人们品读历史的最好切入点,也是评价历史的关键点。

宋太祖时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在民间享有盛誉,对后世历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功过得失具有历史的借鉴作用。这也许正是千年后的我们最应该关注其历史发展脉搏的原因。

后记

广角镜·聚焦点:人们眼中的历史

人类历史一幅场面宏大的历史剧,其内容丰富的程度可以孕育无边无际的话题素材。用一面广角镜观察历史,看到的是历史的壮观,历史的悠长。历史毕竟远去了,苏东坡在《赤壁怀古》一文中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因此想观察到每一个历史的角落,不现实,也不可能,那么,选择一些历史的点来具体分析,聚焦一些历史中的关键时期和现象,倒是能观一斑而窥全貌。那么,选择宋太祖时代作为一个焦点,来了解那段历史的沧桑,就具有了现实性和可能性。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的缔造者宋太祖赵匡胤是这段辉煌历史的创造者,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宋太祖时代。这个时代承上启下,引领着宋朝的发展和灭亡。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从人物可以看历史,从时代可以看历史,从权力的运用可以看历史,从社会发展可以看历史,从军事布局可以看历史,从疆域拓展可以看历史,看历史的什么,看历史的聚焦点,看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它们在历史中所处的位置,得到点思考,得到点启发,可能就有了现实的意义。宋太祖是中国历史中有代表性的封建帝王,开国与治理,文治与武功,集权与隐患,繁荣与灭亡都有很多可挖掘的东西。聚焦那段让人感怀的历史,脑海中可能有种种活生生的历史画面,哪一个最能抓住你的心灵呢?

平面镜·闪光点:看待历史的态度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在其《品三国》中说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透过平面镜看待历史,试图反映的是历史的真相。而根据自己的爱好看待历史,则是看待个人心目中的闪光点,这就有了历史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正史中记载的宋朝历史最接近与历史的真相,而文学形象则寄托了文学家、思想家和古代知识分子对历史的一种态度,民间形象则反映了大众的喜好,不管好与坏,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历史闪光点。

宋太祖赵匡胤在正史中的形象,是一个有历史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的君王,是一个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多数文学家、思想家和古代知识分子眼中的宋太祖则是一个有道的明君,他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扭转了历史的危局,给文人造就了一个开阔的施展才能的历史舞台,比之以前有了大的恩德,那么,为之歌功颂德就成了一种可以理解的行为。而民间的大众对帝王的期待,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希望拥立一个英明君主,可以带来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美好,民间对宋太祖的评价也就有了武功、孝道和道德皆典范的言辞。

那么,看待历史的态度应该如何呢?历史的真相我们应该认真探寻,而历史的闪光点应该能准确地反映历史,是不是一条可取的道路呢?

英名·骂名:历史人物的评判

既然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多出自自己的喜好,那么,历史人物相应地就背负了英明和骂名的评论。“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有人说宋太祖是个英雄,明君,道德典范,有他们所认为的道理;有人说宋太祖是个失败的人,没有选择好继承人,没有一个有针对性的国防规划,造成了宋朝的灭亡,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宋太祖是一个时代的开路人,有先锋的作用,也埋下了王朝灭亡的隐患,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看他这个人好像才完整。

正史中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有比较客观的地方,也有不实的地方。而文学评论和民间叙说则是有了太多的个人色彩,嬉笑怒骂,全然不顾历史的真相的评论也是种类繁多。

爱也好,恨也好,满足了个人的喜好,但却使历史人物的形象越来越脱离于其生活的年代,是不是正确呢?人们常说“还历史以真相”,是否又是正确的呢?

性格·循环:封建王朝的周期率

历史人物有其性格,历史朝代也有其性格。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封建王朝的周期循环往复性格相互结合就造就了一个个有普遍性,又有个性的王朝。

宋太祖性格坚毅,把握住了当时的历史性格,开创了一个具有宋太祖特色的时代。他历经磨难,体会了冷暖人生,在乱世中选对了职业,找对了人,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在坚韧、果敢性格的推动下,使用着计谋,创立了北宋王朝。执政后,统一华夏地区,反思五代十国的历史教训。运用铁腕和怀柔政策,抓牢了兵权,去除了五代十国的动乱病根,然而,物极必反,当你把一切都抓在手里的时候,历史又开始了反报复,积贫积弱的北宋最后被后起之秀金国所灭。

历史的发展有性格、有规则、有规律,解读历史,把握其性格,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调整着应对历史挑战的策略,跟上历史的脚步,使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历史的性格相一致,国家才能屹立不倒。建立北宋王朝前,宋太祖的性格与那个乱世的性格相一致,所以,才有了一个新的王朝。但是,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封建国家又逃脱不了自己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的周期律,正所谓“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宋太祖曾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着深入的思考,于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变革新鲜出炉。然而,宋太祖的性格与历史的性格又有了一种不适应性,于是,渐行渐远,逐渐脱离了时代的轨道。历史的束缚,帝王家族的狭隘管理,凸现了人物性格的不足。所以,即使宋太祖创立了一个进步的时代,但最后还是被历史判了死刑。宋太祖时代在兴致勃勃中登场,却在其后代的凄凄惨惨中收场,历史在重复,在很多方面重复,这就是历史带给后世的经验与教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宋太祖时代/中国历史人物时代视角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3108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41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0
16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