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丰子恺游记/丰子恺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丰子恺先生的文与画堪称双璧,本书选辑其游历纪行的散文篇章和丹青妙笔,结集成书。文则远征历史,近取譬喻,往往小中见大,有味外之味;画则独出机杼,情致幽渺,笔墨饶富意趣。画人行脚,屐痕处处,古今风流,一肩担尽。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旧地重游/1

看灯/4

鼓乐/7

野外理发处/10

钱江看潮记/14

放生/18

半篇莫干山游记/22

山中避雨/30

西湖船/33

桂林初面/38

教师日记/41

桂林的山/45

胜利还乡记/49

海上奇遇记/53

庐山游记/57

西湖春游/68

扬州梦/75

故宫一瞥/81

杭州写生/83

黄山松/86

上天都/89

黄山印象/93

饮水思源——参观江西革命根据地随笔/97

化作春泥更护花——参观江西革命根据地随笔/101

有头有尾——参观江西革命根据地随笔/104

赤栏杆外柳千条——参观景德镇随笔/108

耳目一新/110

天童寺忆雪舟/112

不肯去观音院/115

塘栖/119

丰都/122

旧上海/124

编后记(丰一吟)/130

试读章节

钱江看潮记

阴历八月十八,我客居杭州。这一天恰好是星期日,寓中来了两位亲友和两个例假返寓的儿女。上午,天色阴而不雨,凉而不寒。有一个人说起今天是潮辰,大家兴致勃勃起来,提议到海宁看潮。但是我左足趾上患着湿毒,行步维艰还在其次;鞋根拔不起来,拖了鞋子出门,违背“新生活运动”,将受警察干涉。但为此使众人扫兴,我也不愿意。于是大家商议,修改办法:借了一只大鞋子给我左足穿了,又改变看潮的地点为钱塘江边三廊庙。我们明知道钱塘江边潮水不及海宁的大,真是“没啥看头”的。但凡事轮到自己去做时,无论如何总要想出它一点好处来,一以鼓励勇气,一以安慰人心。就有人i兑“今年潮水比往年大,钱塘江潮也很可观。”“今天的报上说,昨天江边车站的铁栏都被潮水冲去,二十几个人爬在铁栏上看潮,一时淹没,幸为房屋所阻,不致与波臣为伍,但有四人头破血流。”听了这样的话,大家觉得江干不亚于海宁,此行一定不虚。我就伴了我的两位亲友,带了我的女儿和一个小孩子,一行六人,就于上午十时动身赴江边。我两脚穿了一大一小的鞋子跟在他们后面。

我们乘公共汽车到三廊庙,还只十一点钟。我们乘义渡过江,去看看杭江路的车站,果有乱石板木狼藉于地,说是昨日的潮水所致的。钱江两岸两个码头实在太长,加起来恐有一里路。回来的时候,我的脚吃不消,就坐了人力车。坐在车中看自己的两脚,好像是两个人的。倘照样画起来,见者一定要说是画错的。但一路也无人注意。只是我自己心虚,偶然逢到有人看我的脚,我便疑心他在笑我。碰着认识的人,谈话之中还要自己先把鞋的特殊的原因告诉他。他原来没有注意我的脚,听我的话却知道了。善于为自己辩护的人,欲掩其短,往往反把短处暴露了。

我在江心的渡船中遥望北岸,看见码头近旁有一座楼,高而多窗,前无障碍。我选定这是看潮最好的地点。看它的模样,不是私人房屋,大约是茶馆酒店之类,可以容我们去坐的。为了脚痛,为了口渴,为了肚饥,又为了贪看潮的眼福,我遥望这座楼觉得异常玲珑,犹似仙境一般美丽。我们跳上码头,已是十二点光景。走尽了码头,果然看见这座楼上挂着茶楼的招牌,我们欣然登楼。走上扶梯,看见列着明窗净几,全部江景被收在窗中,果然一好去处。茶客寥寥,我们六人就占据了临窗的一排椅子。我回头喊堂倌:“一红一绿!”堂倌却空手走过来,笑嘻嘻地对我说:“先生,今天是买座位的,每位小洋四角。”我的亲友们听了这话都立起身来,表示要走。但儿女们不闻不问,只管凭窗眺望江景,指东话西,有说有笑,正是得其所哉。我也留恋这地方,但我的亲友们以为座价太贵,同堂倌讲价,结果三个小孩子“马马虎虎”,我们六个人一共出了一块钱。先付了钱,方才大家放心坐下。托堂倌叫了六碗面,又买了些果子,权当午饭。大家正肚饥,吃得很快。吃饱之后,看见窗外的江景比前更美丽了。P14-15

后记

近年来,父亲的作品集陆续出版,有画册,有散文集。但我从未想到从旅游的角度来编选他的作品。这次应出版社要求而编选,才发现父亲的作品与旅游有关的竞有不少。是啊,父亲原是一个旅游爱好者;而且不妨说,旅游是他惟一的业余爱好。他在一九六二年所写的短文《耳目一新》中说:“我业余爱好什么,实在想不出来。平生既不爱种花养鸟,又不喜看戏听书。别人说我爱旅行,我就承认了吧。因为近年来的确常常旅行,而且觉得旅行的确有可爱之处。”

重读父亲这番话,再回想他老人家生前的生活情况,觉得这番话确是实情。父亲不喜欢在盆里种花,却喜欢到山水间去欣赏自然的花木;父亲不喜欢在笼中养鸟,却喜欢欣赏“天高任鸟飞”的光景;父亲不喜欢看戏,却喜欢到社会上去看人情世态;父亲不喜欢听书,却喜欢听萍水相逢的行旅人谈话。

父亲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换环境,以求“耳目一新”。他在上述的文章中谈到:旅游“可爱的是什么呢?就是环境变更,耳目一新。长年居家,长年供职,环境老是这一套,实在看厌了。倘能换一个环境,不但耳目一新,知识见闻也可以增进。”

父亲很重视环境变更,即使在家里,也尽可能为耳目一新创造条件。室内的家具摆设,对他来说好比一幅画,他要求画面妥帖、新鲜。旧的布置看厌了,就亲自动手搬移家具,改换室内面貌。我们常常用曹操对待关公的那句话(“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来戏称父亲的搬房间,说他“三日一小搬,五日一大搬”。这其实也是一种小规模的室内旅游啊。不仅如此,父亲又曾使一个挂钟改换面貌,焕然一新。他看厌了挂钟表面的数字,就大笔一挥,把整个钟面涂上天蓝色,盖没了数字,画上几根柳条,在长短针上粘上两只燕子。挂钟行走时,形成一幅双燕戏柳图。每天抬眼看钟时,就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愉悦。

解放后,父亲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就更热中于旅游,而我往往是他旅游的陪侍者。读者看了这册书的目录,就知道父亲的旅游,大量的是在解放后、“文革”前这一段时间。那时他几乎每年出门旅游,甚至一年不止一次。除了出远门,有时还作近郊之游。上海郊区不少地方都有父亲的足迹:高桥、南翔、北新泾、闵行、江湾、嘉定……

我现在回想起来,父亲的旅游颇有他自己的特色。有的人出门旅游,往往走马看花,尽可能游遍当地的名胜古迹,同时享受各地的佳肴,购买著名的土产,最后拖着疲劳的身子回来。父亲不喜欢匆忙地走马看花,而是习惯于悠闲自得地赏玩自己所中意的景色。他也向往名胜古迹,但并不忽视平凡的风景。他说:“花不知名分外娇。”在凭吊古迹时,父亲喜欢联系现实,抒发自己的感想。他无论到哪里用餐,并不讲究菜肴,却一定要素酒喝,没有酒就认为大煞风景。母亲在旅游中,照例喜欢买一些当地廉价的土产。父亲有时也买一些中意的食品,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必须买一件当地的纪念品带回去留念,哪怕价值仅几角甚至几分的也可以,只要是那地方买的。有时买了回来一看,原来是上海产品,别人讪笑他(因为比上海贵),他却并不后悔,仍然珍藏着留念。

旅游对父亲来说,由于耳目一新,必定有很大的收获。这些收获往往就表现在他的画、文、诗中。他随身带一本小册子和一支铅笔,看到入眼的风景或世态,便速写下来,回家后再用毛笔在宣纸上正式画出。他的游记大都是配以插画的。

我很喜欢看父亲旅游中作诗。他往往一边游览,一边若有所思,齿唇微微启合,有时随手掏出一些碎纸片来写上即兴所得的句子,回到宿处,或诗或词就成功了。我往往是这些诗词的第一个读者。我爱读父亲的诗词,因为他的诗词通俗易懂,内容新鲜。现在重读这些诗,旅游的情景仿佛又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记得有一次,我竟向父亲提“抗议”,硬要他在诗中修改了三个字。那是在游黄山天都峰时。母亲小脚,留在玉屏楼,不敢登天都。我想单独前往,父亲却不让步,定要和我一起去。关于这番情况,记述在他的《上天都》一文中。当我们终于走上顶峰,然后顺利地回到玉屏楼的宿处时,父亲的诗也就成功了。晚上,他写在小纸上给我看。这首诗就像《上天都》一文中所载那样,但最后一句当时不是“不让少年人”,而是“不让丰一吟”。我读到这里,笑起来。因为在出发时我曾力劝父亲和母亲一起留下,不要和我一同登高。我对他说了许多“年老体弱”,“比不得我们年轻人”之类的话。父亲不服气,偏要和我一起去。他终于胜利而回。所以对于他的“不让丰一吟”一句,我是服帖了。但当父亲说要把这首诗收入文中交报社发表时,我心慌了,一定要求他改去这最后三个字。他说:“丰一吟的吟字正好押韵,不是蛮好吗?改它则甚?”但在我坚持下,他终于答应了,就把“丰一吟”三字改成了现在的“少年人”。

出门旅行,往往会遇到一些舟车食宿上的不愉快事件。但父亲对这些能处之泰然,随遇而安,有时还善于用一些幽默的话逗乐我们。因此,跟随父亲出门,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记得有一年冬天,那时我们住在陕西南路,父亲和我带了邻居一个小姑娘去西郊公园玩。回来时,等候公共汽车排队的行列长得吓人。父亲不愿久等,我们只得先步行一段路再说。走了两站路,天色渐黑。我们又冷又饿又累,想找一家店吃些东西充饥,也找不到,却看到一家店里卖炮仗。父亲进去买了一些小炮仗出来,幽默地对我说:“放炮仗既可耐寒,又可充饥。不信我们试试。”于是,我背起已走不动的孩子,父亲一路用香烟点炮仗,还说些逗乐的话。我们就这样振作精神又走了几站路,方始搭上车子。

父亲在旅游中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给我很深的印象。扩而大之,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时也难免遇到种种不遂心的事,需要的正是这种处之泰然、积极对待的乐观态度。

然而,旅游带给父亲的,也不尽是轻松的欢笑。一九六一年江西之行,使父亲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先烈的热血引起了他老人家的行行热泪。这次旅游对他来说也是“耳目一新”,使他知道了许多前所未闻的革命事迹,看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革命遗物。他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现在幸福地享受着胜利果实,原来这果实是这样艰辛地培植出来的!”那一次参观是由上海市政协组织的,我没有陪行。父亲回来后,以严肃而激动的神情给我和母亲叙述一路看到的情景,最后自豪地指着胸前的徽章说:“这就是参观瑞金革命根据地时得到的纪念章。喏,你们看!”以后,父亲长时期佩戴着这枚纪念章,我觉得他对于从任何旅游地买回的纪念品,都没有对这枚纪念章那么重视。

然而,这样一位热爱人民、珍惜革命成果的老人,在“文革”期间却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牛鬼蛇神”。尽管遭此不白之冤,父亲在家中时依旧自得其乐。在单位里坐“牛棚”,在家里则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我的孩子在练习本上画了许多连环画。通过这些连环画,父亲把种种知识灌输给第三代。父亲仍不忘记旅游之乐。自己不能出门时,就寄托旅思于纸笔。这些练习本画中就有关于旅游的几幅。由于是画给孩子看的,笔致天真稚拙。这次偶然被出版社编辑同志发现,他们很感兴趣,特地把与旅游有关的几幅选登在此书中,供广大读者欣赏。“文革”期间所写的《缘缘堂续笔》中有关旅游的几篇也选登在这里。

这本集子是父亲历次旅游的产物,我决定用他自己那篇短文《耳目一新》来给集子命名(本次修订重版,改名为《丰子恺游记》),并希望读者和我自己今后经常能有耳目一新的机会,使我们的生活内容日益丰富起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丰子恺游记/丰子恺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丰子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44673
开本 24开
页数 1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3
出版时间 2004-03-01
首版时间 2004-03-01
印刷时间 200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08
19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8: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