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聂华苓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绪论部分梳理聂华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基础,探讨聂华苓研究的生长空间,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采用史料建构与比较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概括总结本文在理论建构、概念梳理、聂华苓研究推进、史料发掘、文学文化传播五个方面的积极尝试和学理意义。第一章,诉说眷恋:聂华苓的文学旅程。主要对聂华苓的人生历程做历史性回溯,这是后续章节展开分析的基础和背景介绍。第一节梳理聂华苓的整个人生经历,总结了她从1925年至今,经历从大陆到台湾到美国的空间流转过程,和从失根到无根到寻根的心态转变。 第二章,主题意蕴:历史感的多元书写。这一章与第三章都是本论文中的重点章节,主要分析聂华苓小说怎样在主题上与“历史感”产生联系。聂华苓的小说具体可以分为婚恋书写、漂泊书写、女性命运书写和小人物刻画几个主题,其中,漂泊主题是聂华苓整个创作生涯的总基调。她的小说主要书写在历史激荡下的一曲曲浪子悲歌,透视女性在历史困境中的命运和抉择,投射了个人历史经验的婚恋想象,展现在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命运。概括而言,就是围绕流浪的“中国人”,特别是其中的女性群体和小人物,展现他们在婚恋、漂流经历中的精神面貌。第三章,审美内涵:求新求变的艺术自觉。通过分析聂华苓小说的意象、语言和时空叙事策略,展现聂华苓的小说艺术层面达到的审美效果。用贴切的意象隐喻深意,以核心意象点染主旨,显示了聂华苓在意象选择上的审美感受力;聂华苓善用合乎人物性格的人物语言,与意境协调的叙述语言,融入生活的审美化语言,足见她推敲语言的艺术功底;聂华苓以“大陆—台湾—美国”的时空流转经历,以时空叙事的策略再现历史,这是聂华苓组织宏大时空跨度的小说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聂华苓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汪亚琴 著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7246157 |
| 开本 | 其他 |
| 页数 | 345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314 |
| 出版时间 | 2024-11-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4-11-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712.06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