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用一本书证明,“略萨可能比马尔克斯更懂马尔克斯。”
?\t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vs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巅峰对话!
?\t震撼人心的文本细读榜样之作,诺奖级拆解马尔克斯!
?\t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文学评论与创作激情的完美结合!
?\t决裂与雪藏背后的神秘故事,跨越五十年重回阳光下!
图书 | 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t用一本书证明,“略萨可能比马尔克斯更懂马尔克斯。” ?\t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vs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巅峰对话! ?\t震撼人心的文本细读榜样之作,诺奖级拆解马尔克斯! ?\t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文学评论与创作激情的完美结合! ?\t决裂与雪藏背后的神秘故事,跨越五十年重回阳光下! 内容推荐 1971年,巴尔加斯·略萨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非常欣赏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这位秘鲁作家深入研究了自己的文学伙伴在当时创作的全部小说,于是诞生了这本精深而厚重的博士论文。然而,两人在1976年突然决裂,本书随即遭到雪藏,直到近五十年后,《百年孤独》的作者已不在人世,这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领域的重要专著才终于以单行本的形式重新出版。 在小说家之外,巴尔加斯·略萨也是一位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这本书不仅包含了他为哥伦比亚作家所作的详尽传记,更展现了他极其扎实的精读功力,细致入微地拆解了哥伦比亚作家当时的每一部作品。他向世人雄辩地证明,即便在专业、最挑剔的批评者眼中,从《枯枝败叶》到《百年孤独》的每一个细节仍都是站得住脚的。 目录 目录 第一部 真实的现实 第一章 作为轶事的现实 第二章 小说家及其魔鬼 第二部 虚构的现实 第一章 病态的史前史(早期短篇小说) 第二章 马孔多:贵族视角(《伊莎贝拉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及《枯枝败叶》) 第三章 “村镇”:乐观的理想主义(《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第四章 大众视角(《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一、《礼拜二午睡时刻》:相对价值 二、《平常的一天》:肉体苦痛与政治暴力 三、《咱们镇上没有小偷》:族群与虚构现实 四、《巴尔塔萨午后奇遇》或边缘状况 五、《蒙铁尔的寡妇》:政治腐败与幻想逃遁 六、《周六后的一天》与马孔多的历史 七、《纸做的玫瑰花》:目盲与心明 八、《格兰德大妈的葬礼》:夸张与神话视野 第五章 静谧的革命(《恶时辰》) 一、客观现实 二、虚构现实 第六章 海边小镇:自由的虚构(《逝去时光的海洋》) 第七章 全景现实,全景小说(《百年孤独》) 一、全景主题 二、全景形式 三、叙事策略 第八章 虚构的霸权(四个短篇小说与一部电影脚本) 致谢 作者原注 参考书目 书评(媒体评论) “略萨可能比马尔克斯更懂马尔克斯。”——阿根廷《号角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18900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96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467000 |
出版时间 | 2024-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775.06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