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鉴于以上的考虑,现侧重对他的新闻写作作一回顾性总结。书中所选的他有关通讯、特写、社评及日记等各类文体共约100篇文章,即作为这一回顾总结的初步尝试。当然,这其中所选的文章,并非最能代表他的成就与风格,更不能称做他的几百万字著述中最优秀的部分,但能基本反映他的新闻写作的历程,并且这一历程,又是紧贴住过往那个伟大时代脉搏的,而我们今天还能从中仍获得教益和参考,这已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了。
图书 | 共和国前夜(一代名记者徐盈战地文选)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鉴于以上的考虑,现侧重对他的新闻写作作一回顾性总结。书中所选的他有关通讯、特写、社评及日记等各类文体共约100篇文章,即作为这一回顾总结的初步尝试。当然,这其中所选的文章,并非最能代表他的成就与风格,更不能称做他的几百万字著述中最优秀的部分,但能基本反映他的新闻写作的历程,并且这一历程,又是紧贴住过往那个伟大时代脉搏的,而我们今天还能从中仍获得教益和参考,这已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了。 内容推荐 徐盈作为一名老新闻记者,他养成了多年来写采访手记兼日记的习惯。这些珍贵记录,今日便成为研究当时有关情况的珍贵资料。为纪念北京和平解放,由北京文史资料刊登的《北平围城两月记》,就是从其中发掘披露的。发表后受到很多方面好评。本书整理并刊发了他的这些手记、日记,可作为研究他的新闻活动的一部分。 目录 序 前言 一、北平围城两月记 1948年12月12日 12月13日 12月14日 12月15日 12月16日 12月17日 12月18日 12月19日 12月20日 12月21日 12月22日 12月23日 12月25日 12月26日 12月27日 12月28日 12月29日 12月30日 12月31日 1949年1月1日 1月2日 1月3日 1月4日 1月5日 1月6日 1月7日 1月8日 1月9日 1月10日 1月11日 1月12日 1月13日 1月14日 1月15日 1月16日 1月17日 1月18日 1月19日 1月20日 1月21日 1月22日 1月23日 1月24日 1月25日 1月26日 4月27日 1月28日 1月29日 1月30日 二、通讯特写社评 伟大的伴送——·廿二送鲁迅先生安葬 到江西的路上——从上海到杭娴 “浙赣”的春天——到江西的路上 赣东风雨 赣州一瞥 渤海之滨 集宁风沙 从济南看山东 今日的山东 平汉南段巡礼——一展开我们的种麦运动 潼关一瞥——民众熟烈欢送抗日军从出发 黄河的两岸——死守山西的重要 不堪回首话山西——炮火声中踏上五台山 战地总动员 西战场上的紧急问题 在西战场 请看今日之山西——把失败原因作一番总检讨,血的教训应该促我们反省 难民之收容救济 农情预报——成渝沿线的横剖面 救济病兵 抢救工厂 疏散难民 在八路军五台总部 参政会旁听记 抢救“丰灾”!——大公报社评 十月重庆 遥望浙东 重庆——世界与中国的名城 满意的成就——记军事调处执行部 到长春的路上 和平播种记(二)——张、周、马的五日工作 和平播种记(三)——张、周、马的五日工作 和平播种记(四)——张、周、马的五日工作 朱德将军在前线 沈阳的春天(一) 沈阳的春天(二) 沈阳的春天(三) 北大复员记(一) 北大复员记(二) 北大复员记(三) 北大复员记(四) 北大复员记(五) 老牛及其破车 在两大化工集团之间 东北的七次攻势 黑暗与独占 手工艺“玉碎”记(上) 手工艺“玉碎”记(下) 本溪湖的呜咽 抚颐沧桑录 哪里是工程师用武之地? 试读章节 神经战了一整天,入夜月明如水,回忆这一天的经过,历历如绘。城是死了,但人心的荡漾如海涛怦击不已。 谣言说,战事就在西直门外进行,共军乘了一列煤车从门头沟一直冲下来,到了石景山附近才遇铁甲车迎击,于是队伍分散。西郊一带普遍接触,在昨天还是“剿总,,院内,也有了巷战。这次如果挡不住,也许就打进城来了。谣言未必真实,但西边的炮声未已,南边的炮又响了。 另外一种政治性的谣言在中航公司候机室内散布着。这些高贵的绅士、淑女们在交头接耳地漫谈着这类消息:宋庆龄到了天津,李宗仁到了北平;南苑机场附近有战事。又说,和平即将实现,因为天津《大公报》出了号外。 天空的飞机在兜圈子,可是找不到地方降落。等飞机的人都自以为是来接自己的,他们说。胡适②校长被霍夫曼③接到南京去组阁了。 我回来以3分钟75金圆券的代价,叫了加急电话问天津有没有这些传说,回答道:“谣言。”这一天,我们办事处的三部电话的铃声没有一刻停着,别的报馆比我们有更大的交际圈子,他们所应酬的单位一定更多。读者们都如同我们的老朋友似的,向我们问一些不能答复的问题:为什么空军全部撤离了基地?天空那五架飞机是谁的,来接什么人的?为什么事先不在城内修飞机场?为什么城外不修堡垒,使解放军一打就到了近郊?军队从四面八方撤到城里了,那些不能撤的老百姓能不能进城?关在城门外叫他们到哪里去? 清华园方面自城内运出1500袋面粉,燕园④也方从燃管会⑤领齐了本年的配煤。北京大学都看胡适校长的做法,他在上午还告诉汤用彤⑥院长说:“我们要照旧筹备50周年的纪念会,我也绝不会离开北平。”但到下午,北大到处都传说:“校长走了。” 5时半,天已黑了,我赶到曾作为魏忠贤“公馆”的东厂胡同一胡校长公馆,恰好遇到那里有一部满载行李的汽车。梅校长⑦正和胡校长揖让着进大门,陈寅恪⑧夫妇没有下车,由张佛泉等陪着到别处休息。 胡校长一见我便很生气地说:“我要向中外记者朋友们控诉,为什么把一个瞎子留在城内,不肯让他飞了走!陈先生是中国的国宝,我们不能让他受损失。你知道我们农学院的消息吗?我希望你替我问一问。” 胡校长丝毫不提他们自己的事。电灯亮了,自来水也没有停。他立刻又与学校负责人通电话,问候大家的安全。我问他知道有五架飞机来接他的事吗?是不是王叔铭⑨找他谈过话?他不正面回答,只在批评永定门守军有了命令不肯开城门,“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梅校长证实了霍夫曼的广播,美国对于“联合政府”有了意见。胡校长不肯说自己的事,只好算了。一些教育界人士又在他那里开会,继续商讨什么。 晚上8点钟,是倚城野战后的第一次“剿总”汇报,楚溪春⑩、贺翊新■、刘瑶章■、许惠东■和傅作义到会。据一个参加者说:“军事变得太快了,我们配合不上。他要我们配合什么,我们就配合什么。” 神经战在全社会如野火一般地蔓延,一直到深夜,电话铃声仍然响个不停。每个人一定会做乱梦的,炮声到深夜仍然若断若续地响个不停。 注释: ①据当事人王克俊(时任华北“剿总”副秘书长兼政工处少将处长)、李腾九(时任华北“剿总”联络处少将处长)的回忆,是日,傅作义秘密派遣《平明日报》社长崔载之,该报记者兼采访部主任、中共地下党员李炳泉出城与解放军洽谈和平。 ②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县人。1946年9月至1949年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同年1月15日下午偕夫人飞往南京。 ③霍夫曼时任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署长。1941年,霍氏曾担任美国援华联合会主席之职。1948年11月,他自欧洲考察之后飞抵上海,此番来华的使命是视察经合署分署的现状并且研究援华的实际需要。 ④即燕京大学。 ⑤全称作“煤炭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48年底,由华北“剿总”秘书长郑道儒兼任主任委员。 ⑥汤用彤(1893-1964)湖北黄梅人,佛学家,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⑦即梅贻琦(1889-1962)天津人,时任清华大学校长。1948年12月14日离开清华园,21日离开北平飞往南京,年底赴美国。 ⑧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时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底离开北平后,应岭南大学之邀,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务。 ⑨王叔铭(1905-1998)山东诸城人。时任国民党空军少将副司令兼参谋长。随蒋介石南逃台湾后,历任国民党空军总司令、参谋长之职。 ⑩楚溪春(1895-1966)河北蠡县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时任国民党河北省主席、河北省保安司令兼北平党政军督察总监。1949年1月随傅作义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 ■贺翊新时任国民党河北省参议会议长。北平被围期间被公推为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副会长。 ■刘瑶章(1897-)河北安新人。1948年6月,任北平市市长;7月任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主任兼北平市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水利部顾问等职。 ■许惠东(1900-1954)河北武清县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法系。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并于1925年加入国民党。从1935年至抗战胜利前夕,一直在平津等地区从事地下抗日活动。1945年初奉召赴重庆参加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行至山西介休,被日本特务逮捕,关押在介休日本宪兵队内,备受酷刑,终未暴露政治身份。同年9月出狱后,被任命为国民党北平市党部主任。1946年4月被蒋介石免去职务,旋又被任命为北平市临时参议院副议长,并于翌年秋正式当选为北平市参议会议长。同年因支持李宗仁竞选国民党副总统而进一步受到蒋介石的冷落。北平围城期间,被公推为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会长,与何思源等为实现北平和平解放而奔走,并拒绝了国民党政府飞往南京的邀请。解放后,因为与1948年七五事件有关连,被捕入狱,并于1954年病死狱中。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认为他任北平市参议会议长期间,对和平解放北平有贡献,应按起义投诚人员对待,遂撤销了1954年6月21日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法处对其的原有裁定。 P8-11 序言 自天津发轫、创刊的《大公报》,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的时代影响。百年来,国家民族所历半封建半殖民地及战乱的苦难,从《大公报》的评述报道上可以说不私不盲地反映了,迄今成为中国近现代史提供史学家研究的翔实记录。 尽管对《大公报》历史上的贡献有过评价上的分歧,但历史的真实是客观公正的,已取得的共识是:《大公报》是中国报业史上的“文人论政”的典型。无数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知识分子,曾通过《大公报》写下他们的生命史,著名的记者徐盈是杰出的一个。而“徐老大”的亲昵称呼表现了新闻界、文化界于悠长的时序过程中对他的尊敬。我是在七十年前与他结识的,就是亲昵地称他“徐老大”的。 “徐老大”为人、治学、追求有其禀赋良知的特点。谈为人,可用光明磊落、淡泊忘我、待人以诚突出了他的风格;谈治学,他出身于农科,不慕时尚以求名利;谈追求,从他深深认识国弱民困沉沦落后的情状之日始,他就以一支笔,跑遍祖国的穷乡僻壤,辽远边区,写下了民生疾苦可哀可悯的图景。他的通讯、特写,曾震撼人心,因而他追求的是改变中国可悲的命运。 正因为徐老大有其卓识,他是最早专注于工农经济、科学技术的人物,他以诚信、博识结交了大批学者、专家,描述了他们生平事业的成就,从上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现代化作了开拓、推动的贡献,留下可称道的功绩。其中卓尔不群之辈如卢作孚、范旭东、吴蕴初、茅以升、李烛尘、胡厥文……都是。 这是不平凡的描述,只要读了徐老大的人物专访,就充分证明他的智慧、热忱凝成可贵的预见。另一方面,他在文学上,也早已作品问世,与老作家的友谊见,于书信交驰。 概括说来,徐老大的生命之火,曾于中国漫漫长夜中闪烁过。他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经过“不怕牺牲”排除险阻,献身于革命。他的后半生却不幸,历经坎坷,终于病倒在北京一个小胡同一间陋室之中,他虽然病卧床上,景况凄清,可是仍不忘国事,当我去探望他时,他还谈到当年在重庆国共和谈中一段秘辛,他准备写入回忆录中,令我感动垂泪! 这样忠诚于职业、事业的徐老大,已不敢病魔的侵害了,终于走完了一生的长途,我曾以小诗记下这场景—— 蛰居陋巷有高贤 家国萦怀不计年 断简残篇珍重意 拳拳都寄董狐笺 徐老大走了,但是他俯仰无愧于祖国、人民的志业,今得以文集传之于世,是值得欣幸的。通过文集,可看到一个崇高的形象在引领我们奔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明天。我不揣谫陋写下的小序,却如一瓣心香,遥向云天的故人一奠。 曾敏之 2006年5月4日于广州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共和国前夜(一代名记者徐盈战地文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盈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596592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8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