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诗人的友谊
内容
编辑推荐
"※ 米沃什×布罗茨基:两位诺奖诗人的交叉传记,一代人的精神矿洞
从流亡美国后,布罗茨基收到米沃什的第一封信说起
他们谈论诗歌、现实与自由,交换彼此头脑中矿藏的巨大能量,在困厄中相互激发。
是一本双人传记,也是两位诺奖得主无尽辽阔的诗歌王国,
从独特的镜像视角切入,见证20世纪文学双子星的人生与创作,诗歌与爱情,直到死亡的终章。
“他们不会在沉默和失语中度过一生,他们是无法被打败的人。”

※ 从语言到权力,从祖国到异乡,从时代的集体病症到个体的灵魂解剖学:
这些伟大的头脑与流亡的心灵,如何面对生命中不可抹消之痛?
穿越20世纪的烈焰与灰烬,一部放逐与自我放逐者的长篇史诗,
栖居于语言的诗人,在失去故乡、失去母语之后,还能用什么写作?
他们的经历与各自的选择,映照出文学之勇气、自由之精神、历史之本质,
也给俄美两个帝国的兴衰落下最独特的注脚。

※攥紧诗歌与友谊,克服时代的虚无症:
在布罗茨基眼中,米沃什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诗歌前辈之一。
在米沃什眼中,这个年轻的后辈让人钦佩,因为他的存在自己变得更强大。
在文学的国度里,他们相互启迪,也彼此照亮,
在时代的逆流中,他们紧握双手,进而成为后来者的灯塔与庇护所。
对他们而言,友谊格外重要,远超一般同行间的团结,成为一种罕见的爱,甚至信仰;
书中还记录下他们所属的星群灿烂: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斯塔姆、奥登、沃尔科特、谢默斯·希尼……
致敬以诗歌为名的遥远干杯。

※ 身为密友的独家记忆,故事亲历者的一手资料,文学研究者的严谨,诗性写作的一流非虚构
她是米沃什与布罗茨基的亲密朋友,也是最早给英语读者提供扎实记录的人之一。
本书作者伊蕾娜·格鲁津斯卡·格罗斯,用诗歌、散文、信件、采访、演讲等详实资料,
以及作为故事亲历者的独家个人记忆,写出两位伟大诗人的真实人生与友谊历程。
作者用文字尽力抓住了他们的声音与稍纵即逝的影子,哪怕只有一小会儿。
“通过死亡,我们的诗人将他们嘱托给了我们——他们的读者。这本书就是纪念工作的一部分。”"
内容推荐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年生于谢泰伊涅,波兰诗人、翻译家、散文家和外交官。1951年他离开波兰,旅居法国,1960年移居美国。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他返回波兰定居。2004年逝于克拉科夫,安息于波兰的国家圣殿瓦维尔大教堂。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964年以“社会寄生虫罪”被流放。1972年被驱逐出境,在诗人奥登和其他支持者的帮助下定居美国。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逝于美国,葬于威尼斯,终其一生没有返回祖国。
本书着眼于这两位20世纪的流亡诗人,以布罗茨基流亡美国收到米沃什写的第一封信为开端,深入探索他们的人生与创作,他们的诗歌与爱情,一直写到他们最终的死亡。这既是他们的友谊之书,也是一本切入点独特的双人传记。"
目录
"引子:“一封安慰信”

第一部诗人共和国

第一章 切斯瓦夫先生与约瑟夫
第二章 诗歌、青春和友谊
第三章 友谊与诗歌事业
第四章 女人、女作家和缪斯

第二部祖国与他乡

第五章 在帝国阴影下:俄罗斯
第六章 约瑟夫·布罗茨基与波兰
第七章 一如既往的孤独:美国
第八章 带外国口音的诗歌

尾声

第九章 死亡与友谊
第十章 回归与死亡

注 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诗人的友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伊雷娜·格鲁津斯卡·格罗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111854
开本 32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60000
出版时间 2024-08-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6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50:39